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302028
摘要:
以云南8个边疆民族地区脱贫人口的全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非径向SBM-DEA模型测度和评价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帮扶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绝对\begin{document}$ \beta $\end{document} ![]()
![]()
收敛探究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帮扶效率的空间关联性、差异性和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帮扶效率不高,有待提升;空间关联上,教育帮扶效率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高效率地区集聚性强,且其示范带头作用明显;收敛性上,云南、滇西北和滇南的教育帮扶效率存在绝对收敛关系,即各地教育帮扶效率最终会趋同。研究结果在辅助政府根据地区异质性修订和完善对边疆民族地区脱贫人口的教育帮扶相关政策,靶向精准推进低效率、较低收敛速度地区脱贫人口的教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云南8个边疆民族地区脱贫人口的全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非径向SBM-DEA模型测度和评价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帮扶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绝对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301026
摘要:
红色基因能赋予乡村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新内涵,通过大力挖掘及深度开发红色资源,使之有机植入并与文化旅游发展相融合,俨然已经成为新时期推动乡村地区文化旅游市场增长的新动能。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归纳了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优化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路径。研究表明,文旅融合下的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应以全域旅游理念推进深度开发、充分依托新技术加强营销推广、多措并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从而推动乡村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为乡村地区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红色基因能赋予乡村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新内涵,通过大力挖掘及深度开发红色资源,使之有机植入并与文化旅游发展相融合,俨然已经成为新时期推动乡村地区文化旅游市场增长的新动能。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归纳了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优化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路径。研究表明,文旅融合下的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应以全域旅游理念推进深度开发、充分依托新技术加强营销推广、多措并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从而推动乡村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为乡村地区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301006
摘要:
以环巢湖周围乡镇(街道)为研究区,运用ArcGIS获取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Fragstats对区域景观格局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究造成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表明:(1)2000—2020年间环巢湖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幅度大,其中耕地和草地面积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相反建设用地占比大幅提高,水域和森林面积总体上一直很稳定。(2)2000—2020年,环巢湖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明显。NP、PD值总体变低,AREA_MN和AI值总体变高,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降低;SHDI和SHEI值有所下降,景观格局趋向简单化;LSI值由85.6862到57.7913,CONTAG值由42.3149到49.5843,区域景观形状与蔓延度变化呈现合理化发展。(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水位、总人口和第二产业总产值是影响环巢湖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
以环巢湖周围乡镇(街道)为研究区,运用ArcGIS获取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Fragstats对区域景观格局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究造成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表明:(1)2000—2020年间环巢湖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幅度大,其中耕地和草地面积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相反建设用地占比大幅提高,水域和森林面积总体上一直很稳定。(2)2000—2020年,环巢湖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明显。NP、PD值总体变低,AREA_MN和AI值总体变高,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降低;SHDI和SHEI值有所下降,景观格局趋向简单化;LSI值由85.6862到57.7913,CONTAG值由42.3149到49.5843,区域景观形状与蔓延度变化呈现合理化发展。(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水位、总人口和第二产业总产值是影响环巢湖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212063
摘要:
农村电子商务是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带动下,云南农村电商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为推动综合示范持续改进、规范项目建设与运行、科学评价绩效水平及测度县域农村电商发展水平,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云南省农村电商综合示范绩效评价体系,得到绩效评价准则的重要性依次为物流供应链、交易发展规模、基础建设、社会带动和政策环境,通过选取云南省5个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县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各县综合示范绩效水平均在中上,其中4个县在80分以上,反映出综合示范的实施对农村电商环境提升和发展带动起到积极助推的作用。研究发现:①云南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环境逐渐趋好,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高,②GDP水平、ICT和交通等前期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县区示范政策的运行效果较好,但对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县域而言政策激励的效果更加凸显,③总体上,县域农村电商发展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农村电子商务是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带动下,云南农村电商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为推动综合示范持续改进、规范项目建设与运行、科学评价绩效水平及测度县域农村电商发展水平,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云南省农村电商综合示范绩效评价体系,得到绩效评价准则的重要性依次为物流供应链、交易发展规模、基础建设、社会带动和政策环境,通过选取云南省5个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县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各县综合示范绩效水平均在中上,其中4个县在80分以上,反映出综合示范的实施对农村电商环境提升和发展带动起到积极助推的作用。研究发现:①云南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环境逐渐趋好,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高,②GDP水平、ICT和交通等前期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县区示范政策的运行效果较好,但对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县域而言政策激励的效果更加凸显,③总体上,县域农村电商发展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212018
摘要: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中国乡村复兴的关键措施,也是实现乡村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加快推进数字农村发展后,利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焦点。文章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领域的知识图谱,结合文献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及主题演变。结果显示:(1)发文量方面:自2017年才开始有该领域相关著作的出现,且前两年文章总量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直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突破后文章发表量才大幅上升。发文机构主要是高校和研究所且机构间合作较少。作者分布呈分散状态,主要以零散合作为主;(2)研究热点方面:根据关键词聚类确定了数字赋能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共同富裕、数字鸿沟;(3)主题词演变方面: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趋势与数字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主题词从经典的“三农”工作演变为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核心乡村振兴的新兴主题,研究热点也从探究数字化乡村理论逻辑演变为更加关注实践层面应用。未来乡村振兴的重点逐渐往数字化方向倾斜,应该加强对数字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中国乡村复兴的关键措施,也是实现乡村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加快推进数字农村发展后,利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焦点。文章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绘制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领域的知识图谱,结合文献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及主题演变。结果显示:(1)发文量方面:自2017年才开始有该领域相关著作的出现,且前两年文章总量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直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突破后文章发表量才大幅上升。发文机构主要是高校和研究所且机构间合作较少。作者分布呈分散状态,主要以零散合作为主;(2)研究热点方面:根据关键词聚类确定了数字赋能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共同富裕、数字鸿沟;(3)主题词演变方面: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趋势与数字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主题词从经典的“三农”工作演变为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核心乡村振兴的新兴主题,研究热点也从探究数字化乡村理论逻辑演变为更加关注实践层面应用。未来乡村振兴的重点逐渐往数字化方向倾斜,应该加强对数字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211102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因此,建立完备的指标体系,实现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定量评价和动态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基于协同理论,从五大振兴角度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福建省乡村振兴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除厦门外,福建省各地市乡村振兴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综合关联度得分在0.4~0.6范围内,且各地市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差异。(2)在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的五个维度中,乡村生态振兴维度和乡村组织振兴维度优于其他维度,乡村人才振兴维度略弱于其他四个维度。基于以上发现,从五大振兴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福建省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因此,建立完备的指标体系,实现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定量评价和动态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基于协同理论,从五大振兴角度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福建省乡村振兴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除厦门外,福建省各地市乡村振兴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综合关联度得分在0.4~0.6范围内,且各地市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差异。(2)在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的五个维度中,乡村生态振兴维度和乡村组织振兴维度优于其他维度,乡村人才振兴维度略弱于其他四个维度。基于以上发现,从五大振兴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福建省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211134
摘要:
农民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中,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农民在精神生活领域理想信念“崇高坚定”、道德修养“向上向善”、文化自信“生生不息”、精神境界“志在奋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为基础、乡村文化建设为内容、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障等,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农民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中,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农民在精神生活领域理想信念“崇高坚定”、道德修养“向上向善”、文化自信“生生不息”、精神境界“志在奋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为基础、乡村文化建设为内容、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障等,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211092
摘要:
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城镇化5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山东省2011—2020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利用Arc—GIS软件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引入障碍度模型,用以研究影响山东省城镇化质量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从省级尺度城镇化质量时序变化来看,2011—2020年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子系统层面的城市化质量多年平均值为: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2)从市级尺度城镇化质量空间演变来看,2011—2020年山东省各地区城镇化质量持续提高,内部差异逐步缩小,逐渐形成以济南和青岛为“双核心”的区域聚集发展格局和“东高西低”的城镇化质量格局。(3)从山东省城镇化质量障碍度分析来看,建成区面积(C11)、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C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7)是影响山东省城镇化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并依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城镇化5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山东省2011—2020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利用Arc—GIS软件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引入障碍度模型,用以研究影响山东省城镇化质量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从省级尺度城镇化质量时序变化来看,2011—2020年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子系统层面的城市化质量多年平均值为: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2)从市级尺度城镇化质量空间演变来看,2011—2020年山东省各地区城镇化质量持续提高,内部差异逐步缩小,逐渐形成以济南和青岛为“双核心”的区域聚集发展格局和“东高西低”的城镇化质量格局。(3)从山东省城镇化质量障碍度分析来看,建成区面积(C11)、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C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7)是影响山东省城镇化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并依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212020
摘要:
探究我国各区域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对指导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0—2020年我国24个生猪主产省的面板数据,运用SE-SBM模型对我国规模生猪养殖进行环境效率测算。结果显示: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与养殖规模成正比;中、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在波动中提升,小规模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东、中部地区规模生猪养殖的发展要优于西部地区;山东省、河北省和重庆市的规模生猪养殖对其他省市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仔畜、疫病防控投入冗余以及化学需氧量和全氮排放过量是规模生猪养殖产生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推动生猪规模化养殖,需适地引导生猪养殖适度规模发展,着力减少资源耗能和污染排放。
探究我国各区域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对指导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0—2020年我国24个生猪主产省的面板数据,运用SE-SBM模型对我国规模生猪养殖进行环境效率测算。结果显示: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与养殖规模成正比;中、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在波动中提升,小规模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东、中部地区规模生猪养殖的发展要优于西部地区;山东省、河北省和重庆市的规模生猪养殖对其他省市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仔畜、疫病防控投入冗余以及化学需氧量和全氮排放过量是规模生猪养殖产生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推动生猪规模化养殖,需适地引导生猪养殖适度规模发展,着力减少资源耗能和污染排放。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212013
摘要:
采用2021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运用两阶段Bootstrap-DEA和单侧截断回归方法衡量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甘薯生产效率。结果显示:(1)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效率比较高,而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偏低,说明合作社带来的规模效应比较显著,但其在管理水平提升和生产技术改善方面存在较大约束;(2)合作社牵头人个人特征对生产效率有显著正面影响,合作社成员数量、是否享有政府优惠政策、按交易量返还比例对生产效率有一定促进作用,而重大事务决策主体为理事长对其有抑制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促进甘薯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采用2021年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运用两阶段Bootstrap-DEA和单侧截断回归方法衡量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甘薯生产效率。结果显示:(1)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效率比较高,而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偏低,说明合作社带来的规模效应比较显著,但其在管理水平提升和生产技术改善方面存在较大约束;(2)合作社牵头人个人特征对生产效率有显著正面影响,合作社成员数量、是否享有政府优惠政策、按交易量返还比例对生产效率有一定促进作用,而重大事务决策主体为理事长对其有抑制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促进甘薯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211138
摘要:
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框架”是一个经典的政策创新分析框架,基于对泽州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产生过程的实证分析,发现多源流框架能够较好地解释这一制度的生成机理。数据指标显化、焦点事件预警、政策反馈弊端形成的“问题源流”,政策准备和学术研究构成的“政策源流”,以及中央的政治追求、社会的政治分歧和地方的竞争策略促成的“政治源流”,与中央推行的政策试点共同开启了县级制度的“政策之窗”。研究发现,县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生成不仅取决于自身问题、政策与政治的三源耦合,而且还受到国家政治、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制约。中央提出的各项要求和目标为泽州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而泽州县的制度创新也有力支持着国家的正式政策和制度,这充分体现了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的有机统一。
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框架”是一个经典的政策创新分析框架,基于对泽州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产生过程的实证分析,发现多源流框架能够较好地解释这一制度的生成机理。数据指标显化、焦点事件预警、政策反馈弊端形成的“问题源流”,政策准备和学术研究构成的“政策源流”,以及中央的政治追求、社会的政治分歧和地方的竞争策略促成的“政治源流”,与中央推行的政策试点共同开启了县级制度的“政策之窗”。研究发现,县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生成不仅取决于自身问题、政策与政治的三源耦合,而且还受到国家政治、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制约。中央提出的各项要求和目标为泽州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而泽州县的制度创新也有力支持着国家的正式政策和制度,这充分体现了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的有机统一。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211137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定量测度分析和评价河南省生态文明发展的质量水平,揭示其在时序发展上的演变规律,能为河南省生态和经济平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前进方向。本文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作为三个子系统并选取15项指标来构建河南省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最后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具体归类。结果表明:2011—2012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处于基本耦合阶段,其他年份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总体上看,2011—2020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整体耦合协调度仍然偏低。研究结果可以为河南省未来的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支持和政策意见。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定量测度分析和评价河南省生态文明发展的质量水平,揭示其在时序发展上的演变规律,能为河南省生态和经济平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前进方向。本文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作为三个子系统并选取15项指标来构建河南省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最后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具体归类。结果表明:2011—2012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处于基本耦合阶段,其他年份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总体上看,2011—2020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整体耦合协调度仍然偏低。研究结果可以为河南省未来的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支持和政策意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211117
摘要:
熟人社会以及制度缺失的中国乡土特征导致了农户人情支出行为,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关系网络。本文试图通过引进农地确权这一制度建设,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研究农地确权是否影响农户人情支出。研究发现:(1)农地确权显著抑制了农户人情支出;(2)通过工具变量、替换解释变量等方法,结果依旧稳健;(3)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农地确权会对中等人情支出水平的农户产生更大的抑制作用,且对35岁以上、已婚和非贫困户农户具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为正式制度影响传统农村社会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农地确权等农村正式制度的引进提供实践指导。
熟人社会以及制度缺失的中国乡土特征导致了农户人情支出行为,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关系网络。本文试图通过引进农地确权这一制度建设,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研究农地确权是否影响农户人情支出。研究发现:(1)农地确权显著抑制了农户人情支出;(2)通过工具变量、替换解释变量等方法,结果依旧稳健;(3)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农地确权会对中等人情支出水平的农户产生更大的抑制作用,且对35岁以上、已婚和非贫困户农户具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为正式制度影响传统农村社会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农地确权等农村正式制度的引进提供实践指导。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2371/j.ynau(s).202211072
摘要:
绿色技术采纳是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一环,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利用江苏省常州、扬州、盐城、淮安4市429份粮食经营户样本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土地细碎化、组织嵌入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组织嵌入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组织嵌入显著缓解了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约束效应。因此,从促进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政策视角出发,要促进土地集中连片经营,重视组织嵌入在促进农户绿色技术行为中的关键作用,提高农户采纳绿色技术的可能性。
绿色技术采纳是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一环,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利用江苏省常州、扬州、盐城、淮安4市429份粮食经营户样本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土地细碎化、组织嵌入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组织嵌入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组织嵌入显著缓解了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约束效应。因此,从促进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政策视角出发,要促进土地集中连片经营,重视组织嵌入在促进农户绿色技术行为中的关键作用,提高农户采纳绿色技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