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2022,
37(6):
907-917.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64
摘要:
目的揭示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区域蚂蚁分布规律。 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该区域蚂蚁物种分布格局进行研究。 结果该区域发现蚂蚁10亚科50属130种,其中大部分物种水平分布狭窄,有98种仅出现在1~2个水平区域内,占物种总数的75.4%;垂直分布较窄和狭窄物种较多,达111种,占物种总数的85.4%;7类栖息生境中,以山地雨林的蚂蚁物种最丰富(74种),其次为沟谷雨林(60种),苔藓常绿阔叶林最少(1种);以土壤内觅食的蚂蚁最多(82种),其次为地表觅食(77种);以土壤内筑巢种类最多(46种),其次为地表筑巢(16种)。丰富、复杂的生态环境可提供更多的生态位,是该区域形成现有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 结论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区域蚂蚁物种丰富,但多数种类分布和生态适应幅度狭窄,建议加强本地特有狭域物种保护。
2022,
37(6):
918-925.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03058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的性状变化规律,为指导广适性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提供依据。 方法将多年选育的220份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分别种植于温、湿度差异较明显的温室和试验田,对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质量等10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进行考察,并对性状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相关性和聚类等分析。 结果不同环境条件下,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除穗长和一次枝梗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差异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其中最明显的是高温、高湿条件下,植株的株高极显著增高,有效穗数极显著减少,材料间的性状变异幅度增大,离散程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2种环境条件下,单株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的相关性均最大,但有效穗数与其余8个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将220份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材料聚为4类,分别占总材料数的14.5%、38.1%、27.3%和20.1%,第Ⅰ和Ⅱ类群品种单株产量较高,但其性状易受高温、高湿环境影响,株高显著变高,穗数显著减少,导致其单株产量显著减少;第Ⅲ和Ⅳ类群品种单株产量低,但不同环境条件下性状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其中第Ⅲ类群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性状最稳定。 结论高温、高湿环境导致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材料株高增高,而植株的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和粒数显著减少,产量降低;穗长和一次枝梗数比较稳定,不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杂交粳稻育种应重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性状的选育。
2022,
37(6):
926-931.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49
摘要:
目的研究施加外源赤霉素(GA3)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理缓解效应的影响。 方法以阿迪娜和龙牧801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其幼苗分别进行 200和150 mmol/L的NaCl+Na2SO4盐胁迫,再分别对叶片喷施30、60、90、120和150 mg/L GA3,分析GA3对苜蓿幼苗盐胁迫的生理调控效应,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混合盐胁迫的紫花苜蓿幼苗喷施GA3后,其叶片的脯氨酸、甜菜碱、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SOD、POD、CAT、APX和PAL活性均随GA3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0~150 mg/L GA3可积累4种渗透调节物质并提高5种酶活性。 结论施加外源GA3可有效缓解2种苜蓿幼苗的NaCl+Na2SO4盐胁迫,30~150 mg/L GA3对盐胁迫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且在60~90 mg/L GA3缓解混合盐胁迫的效果最佳。
2022,
37(6):
932-939.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39
摘要:
目的研究辣椒间作茴香对辣椒疫病的影响。 方法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设置辣椒单作及辣椒间作茴香的小区试验,比较2种模式的生物量、根系形态和酶活性差异,通过Logistic模型对2种模式的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进行评价。 结果辣椒间作茴香有利于茴香生长,可促进辣椒根系发育;间作模式下,辣椒的根长和根表面积极显著高于单作模式(P<0.01),2种模式的根直径和根体积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间作模式下,辣椒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的渐近最大值和最大瞬时增长率显著低于辣椒单作模式(P<0.05),2种模式的初始增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间作模式可显著延长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达到最大增长速率的时间(P<0.05)。间作模式下,辣椒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单作模式(P<0.05),但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辣椒间作茴香可降低辣椒疫病的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延缓辣椒疫病暴发时间,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酶活性,增加辣椒抗性。
2022,
37(6):
940-948.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15
摘要:
目的明确甘肃省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种类,为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在定西市8个乡镇进行调查,采集根腐病样,经组织和单孢分离获得纯化菌株,采用形态学结合rDNA-ITS与TEF-1α基因序列鉴定病原,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 结果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病田率为63.54%,病株率为24.45%;其田间症状包括茎基部缢缩腐烂以及主根下部腐烂或维管束变色2种类型。分离纯化得到78株镰孢菌(Fusarium spp.),包括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 62株、锐顶镰孢菌(F. acuminatum) 11株和茄病镰孢菌(F. solani) 5株,其分离频率分别为79.49%、14.10%和6.41%。经致病性测定,尖孢镰孢菌、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病情指数分别为78.33、24.44和11.11。 结论尖孢镰孢菌是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且致病性最强,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致病性较弱;其中,锐顶镰孢菌引起芹菜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2022,
37(6):
949-956.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11039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植物病原物中分泌蛋白及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进行系统对比分析,为深入解析分泌蛋白及CAZymes在不同植物病原物致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选择9种真菌、5种细菌和9种卵菌共23种不同类型病原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泌蛋白的基本特征,采用SignalP v5.0等在线分析程序对病原物中的分泌蛋白进行预测;利用在线工具dbCAN对获取的分泌蛋白进行CAZymes预测;最终对3种类型植物病原物预测结果进行系统对比分析。 结果真菌、细菌和卵菌的分泌蛋白数量分别为71~510、105~227和119~768个,所占比例分别为0.74%~3.93%、2.05%~3.91%和0.96%~2.90%;真菌、细菌和卵菌中含有的CAZymes平均数量分别为26、4和26个,种类分别为62~76、8~14和24~36种,其中真菌中AA9、GH11和GH28等类别的CAZymes数量较多,细菌中GH25和PL_6的数量较多,卵菌中PL3_2和GH17的数量较多。 结论卵菌的分泌蛋白占比较小,真菌的分泌蛋白占比最值差异较大;细菌的CAZymes数量与种类最少,真菌的CAZymes种类最多,显示了不同类型植物病原物与植物互作以及种间竞争等协同进化过程中存在共性化和差异化的毒性策略。
2022,
37(6):
957-962.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91
摘要:
目的研究高温养殖条件下,饲粮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和丁酸梭菌对肉鸡生长性能、消化器官质量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240羽28日龄肉鸡分为基础饲粮组、抗生素组(土霉素)、凝结芽孢杆菌组和丁酸梭菌组等4个处理组,于34 ℃控温鸡舍环境饲养至42日龄,屠宰肉鸡并测定其生长性能和组织器官质量。 结果除回肠质量外,抗生素组肉鸡的生长性能、消化器官质量和免疫器官指数等指标均与基础饲粮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基础饲粮组比,凝结芽孢杆菌组肉鸡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但肝脏质量、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显著增加(P<0.05);丁酸梭菌组肉鸡胸腺指数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则呈降低趋势(P>0.05)。 结论高温养殖条件下,饲粮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改善效果优于丁酸梭菌和土霉素。
2022,
37(6):
963-97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2003
摘要:
目的为了发掘云南新的地方鸡资源,对玉龙雪山乌鸡进行遗传资源调查与种质特性评价。 方法采用标准的遗传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对该鸡的基本情况、外貌特征、体重、体尺和生产性能等进行调查或测定。 结果玉龙雪山乌鸡是在滇西北高原山地生境及粗放的养殖方式下形成的肉蛋兼用型地方乌骨鸡良种,其形成还与当地纳西族文化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该鸡体型中等,成年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2 073和1 902 g,体型结构指数分别为0.145 9和0.169 7;单冠,常羽,胸肌发达,高脚(成年公、母鸡平均胫长分别为14.21和11.21 cm);以黑羽、乌骨为其主要特征,具有适应当地高海拔寒冷气候环境、耐粗饲、觅食力强和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放养条件下,该鸡具有较好的产肉(公、母鸡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74和6.21 g,屠宰率分别为89.09%和89.20%)与产蛋性能(年产蛋150~180枚),肉、蛋品质好;舍饲平养条件下,其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公、母鸡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1.06±0.09)和(9.68±0.31) g,料重比分别为2.78和2.91。 结论玉龙雪山乌鸡的体型外貌有别于云南其他地方鸡种,具有优良的种质特性,但其选育程度不高。
2022,
37(6):
971-978.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43
摘要:
目的研究盐度驯化对罗非鱼健康养殖的影响。 方法以体质量为(178.35±46.44) g的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驯养在盐度为0 (S0)、12 (S12)和24 (S24)的水体中0和12 d,分析其对罗非鱼肉质、血清生化指标及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盐度驯化0 d,S12和S24组罗非鱼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显著高于S0组(P<0.05);驯化12 d,S24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T3和皮质醇的水平显著高于S0组(P<0.05)。盐度驯化可导致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但血清各离子(Na+、K+和Cl−)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此外,盐度对肾脏和肠道Na+-K+-ATP酶活性以及血清葡萄糖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盐度驯化0 d,S24组仅有部分质构指标(黏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弹性)显著高于S0组(P<0.05);盐度驯化12 d,S24组的罗非鱼肌肉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S0组(P<0.05),肌肉水分显著低于S0组(P<0.05),但感官指标受驯化盐度和驯化时间的影响不显著。 结论不同盐度驯化后,罗非鱼为了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鳃丝Na+-K+-ATP酶活性升高,其肌肉品质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本研究为罗非鱼的盐度驯化养殖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2022,
37(6):
979-984.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11069
摘要:
目的研究来曲唑对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生长、性比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为棘胸蛙全雄育种提供参考。 方法投喂不同来曲唑含量(20、100、400和1000 mg/kg)的饲料(分别记为L20、L100、L400和L1000组)诱导棘胸蛙蝌蚪雄性化,并设置对照组(CK组),投喂周期为90 d。在20~70日龄期间,每隔10 d测定各组蝌蚪的性激素[ 雌二醇(E2)和睾酮(T)]水平;之后正常饲养至变态完成,测定各组幼蛙的生长指标和性比。 结果(19±1) ℃养殖水温下,棘胸蛙雄性率较低,CK组雄性率仅为33.33%。投喂不同来曲唑含量的饲料均能显著提高棘胸蛙的雄性率(P<0.05),L20、L100、L400和L1000组的雄性率分别为58.49%、55.26%、48.84%和56.82%。不同来曲唑含量的饲料对变态幼蛙的体长、头长、头宽、前臂及手长、后肢全长和肝体比等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从原始性腺到性腺分化结束期间(20~70日龄),与CK组相比,各来曲唑含量处理组的E2和T水平总体上均显著上升(P<0.05);精巢分化期间(40~50日龄),各来曲唑含量处理组的T水平均显著高于CK组(P<0.05),是诱导雄性化的关键。 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来曲唑可显著提高棘胸蛙后代雄性率,但对棘胸蛙生长无影响。
2022,
37(6):
985-991.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50
摘要:
目的比较 HT29和HCT116 两株细胞系体外培养细胞增殖和在裸鼠体内移植后的成瘤情况。 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HT29和HCT116的细胞活力,观察克隆形成细胞的形态,检测2株细胞p53和p21蛋白的表达水平;将2株细胞移植于裸鼠右侧腹股沟皮下,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记录裸鼠的体质量及移植瘤的体积。 结果与HT29细胞相比,HCT116细胞在体外的增长率极显著升高(P<0.01),p21蛋白正常表达,p53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在阿霉素存在的情况下,HCT116 细胞中的p21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14 d内HCT116细胞移植量对裸鼠体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单只细胞接种量为4×105和2×106个时,HT29细胞肿瘤体积显著高于HCT116细胞(P<0.05)。 结论HCT116细胞在体外的增殖速率显著高于HT29细胞,但是在体内HT29细胞比HCT116细胞更易成瘤,其分子基础可能与HT29细胞中p53基因突变导致的p53蛋白高表达及其下游p21蛋白低表达有关;高浓度的癌细胞移植有利于肿瘤形成。本研究为结直肠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2,
37(6):
992-998.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6033
摘要:
目的研究突变品系MI3266的生殖能力和生殖系统形态学变化,鉴定突变品系MI3266影响的基因。 方法通过遗传杂交检测突变品系MI3266是否可育以及MI3266雌蝇和雄蝇的育性;解剖MI3266成虫生殖系统,经DAPI染料染色观察生殖系统形态学变化;利用反向PCR方法鉴定突变品系MI3266影响的基因。 结果突变品系MI3266不可育,其雌蝇也不可育;突变品系MI3266雌蝇卵巢形态异常,14阶段卵室变圆,背侧肢异常短小;突变品系MI3266影响的基因是fat2。 结论本研究鉴定了1个fat2新突变体,突变体雌蝇不可育,为研究fat2基因功能提供了新的突变体。
2022,
37(6):
999-100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34
摘要:
目的对云南某动物园袋鼠粪样中分离到的1株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种/基因型的分子鉴定,为云南动物园的袋鼠隐孢子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针对隐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使用DNAMAN和MEGA7.0等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以确定该袋鼠源分离株与其他源隐孢子虫间的亲缘关系。 结果成功扩增出隐孢子虫阳性片段。BLAST结果表明:获得的袋鼠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与鼠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muris) 一致,同源性可达100%。种系发育进化树表明:该分离株与鼠隐孢子虫处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属于胃寄生隐孢子虫的鼠隐孢子虫。 结论该园袋鼠存在隐孢子虫感染,鉴定为具有人兽共患潜能的鼠隐孢子虫。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袋鼠感染鼠隐孢子虫。
2022,
37(6):
1004-101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11072
摘要:
目的明确影响玉米氮利用的关键过程和主导因素,为提高玉米植株氮肥利用效率和选育高氮吸收效率玉米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伟科702 (WK702)、隆平206 (LP206)、农华101 (NH101)和先玉335 (XY335) 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0 (CK)和220 kg/hm2 (N) 2个氮素水平,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研究不同玉米品种氮素积累和根区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差异。 结果WK702和LP206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在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均高于NH101和XY335。CK处理下,WK702和LP206根区土壤硝化势和反硝化能力均低于NH101和XY335;WK702和LP206根区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丰度显著低于NH101;nirK、nirS和nosZ基因丰度均为NH101和XY335高于WK702和LP206;土壤pH和\begin{document}${\rm{NO}}_3^{\rm{ - }} $\end{document} ![]()
![]()
-N含量是影响硝化和反硝化基因丰度的主导因子。施氮处理下,WK702和LP206根区土壤反硝化作用也低于NH101和XY335,但硝化作用没有差异;WK702、LP206和NH101根区土壤nirK、nirS和nosZ基因丰度均显著低于XY335。 结论WK702和LP206根区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损失的氮素少是其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高的主因。在高氮吸收效率玉米选育过程中,应关注低氮条件下的土壤反硝化损失。
2022,
37(6):
1014-102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003070
摘要:
目的研究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烤烟生长及烤后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方法以云烟87为供试品种进行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2个生物炭施用量水平(B0:不施用生物炭;B1:每100 kg土壤施用3 kg生物炭) 和3个氮肥施用量水平 (N0:0 kg/hm2;N1:52.5 kg/hm2;N2:105.0 kg/hm2),共6个处理,对不同处理烤烟各生育时期的生长指标、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及致香前体物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氮肥配施生物炭可极显著影响烤烟团棵期与旺长期的株高、茎围和最大叶长(P<0.01),并显著影响伸根期的最大叶长以及旺长期和成熟期的最大叶宽 (P<0.05);二者配施可极显著影响烤后下部叶的总氮、烟碱和钾含量,中部叶的烟碱和氯含量以及氮碱比和糖碱比,上部叶的总糖含量和糖碱比( P<0.01),还可显著影响上部叶的还原糖含量(P<0.05);从香气前体物来看,二者配施可极显著提高中部叶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含量( P<0.01)。 结论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可促进烟株的生长,有利于提高其内在化学成分和香气前体物质含量,还可减少氮肥施用量。
2022,
37(6):
1021-103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11078
摘要:
目的研究AP2/ERF家族成员ERF基因在百合休眠解除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以百合品种西伯利亚 (Lilium oriental ‘Siberia’)的小鳞茎为试验材料,从前期试验获得的转录组测序数据中筛选得到1个在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显著上调表达的ERF转录因子,结合RT-PCR技术扩增得到西伯利亚小鳞茎的ERF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LoERF4;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LoERF4的基因结构和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检测LoERF4基因在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通过克隆得到LoERF4基因全长,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为606 bp,编码201个氨基酸,含有1个典型的保守AP2结构域;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21.52 ku,理论等电点为6.43,为亲水性蛋白,没有跨膜结构。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西伯利亚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在第20 天小鳞茎休眠解除、开始萌发时极显著升高。 结论在百合中克隆得到的LoERF基因可能是参与调控百合小鳞茎休眠解除进程的关键因子之一。
2022,
37(6):
1031-1039.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13
摘要:
目的鉴定大白菜COBRA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并预测基因功能。 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白菜的COBRA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启动子元件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 结果大白菜COBRA基因家族包含23个成员,命名为BrCOBL1~BrCOBL23,分布于大白菜基因组的8条染色体上,根据基因序列特点将其分为2个亚族。大白菜与同属于十字花科的拟南芥、甘蓝型油菜、甘蓝和芥菜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47个COBRA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以上COBRA基因家族成员可聚为8个亚组。基因表达分析显示:低温胁迫下,大白菜BrCOBL1、BrCOBL2、BrCOBL15和BrCOBL16的表达量显著升高。 结论COBRA蛋白序列含有共同的保守基序,且某些基序特异存在于不同的亚族,表明这些基序可能与各亚族的功能分化有关。根据启动子分析结果推测BrCOBL基因可能参与大白菜的非生物胁迫响应及激素应答调控。
2022,
37(6):
1040-1047.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08002
摘要:
目的研究酿酒酵母中PAD1基因的功能,为研究酿酒酵母芳香族化合物代谢过程和途径奠定基础。 方法对酿酒酵母PAD1基因进行电子克隆,再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法对PAD1 基因进行分析预测。 结果酿酒酵母PAD1基因位于Ⅳ染色体1510902~1511630,全长729 bp,可编码24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肉桂酸脱羧酶 (AAA20484.1) 最为接近,同源性高达99.59%;蛋白质化学式为C1208H1950N328O336S9,分子量约为26 733.31 ku,是稳定的疏水蛋白,在线粒体中发挥作用。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未发现明显卷曲螺旋区域,有部分跨膜区存在,二级结构元件以α-螺旋和随机卷曲为主,延伸链和β-转角在蛋白质中分散存在。 结论酿酒酵母PAD1基因是编码芳香族羧酸脱羧酶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构稳定,可能在线粒体中参与代谢,与酿酒酵母芳香族羧酸的代谢和其对芳香族羧酸的耐受性存在直接联系。
2022,
37(6):
1048-105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01
摘要:
目的比较酿酒酵母和解脂耶氏酵母对不同酚酸的耐受性。 方法以酿酒酵母和解脂耶氏酵母为材料,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对羟基苯丙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和肉桂酸测定2种酵母的生长情况。 结果2种酵母对不同酚酸的耐受性趋势一致,耐受性表现为对羟基苯丙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肉桂酸;解脂耶氏酵母对酚酸的耐受性大于酿酒酵母,更适合用于生产芳香氨基酸衍生物,尤其是肉桂酸类衍生物的生物合成。 结论解脂耶氏酵母对酚酸的耐受性更大,为应用酵母合成黄酮类化合物以及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衍生生物碱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
37(6):
1054-106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4012
摘要:
目的明确云南楚雄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内不同种源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采集种子园内6个种源的96份华山松无性系单株针叶,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并利用SRAP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筛选获得26对条带清晰、PCR反应稳定且多态性较高的SRAP引物组合。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平均值为81.22%,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94 4,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59 5,不同种源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16 9;华山松种子园内各无性系在种源间变异较小,而种源内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6个种源可聚为3类,遗传变异丰富度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楚雄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内6个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变异主要存在于各种源内。地理距离对各无性系材料的遗传距离无明显影响。在该种子园内进行杂交育种时,应以分子标记结果为主、参考地理距离进行杂交亲本的选配工作。
2022,
37(6):
1064-107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07054
摘要:
目的从云南栘?叶片中提取高质量的总DNA,并建立稳定的SSR-PCR反应体系。 方法以云南栘?幼嫩叶片为材料,采用尿素法、改良尿素法、SDS法、CTAB法、MAGEN试剂盒法和磁珠试剂盒法提取总DNA,从中筛选提取云南栘? 总DNA的最佳方法;利用L16(45)的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影响云南栘? SSR-PCR扩增体系的影响因子,建立云南栘? SSR-PCR反应体系。 结果改良尿素法为云南栘?总DNA的最佳提取方法,提取的总DNA质量浓度、总量和A260/A280分别为382.64 ng/μL、38.26 μg和1.87,且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条带清晰明亮,说明DNA完整性好、质量浓度高。优化后的SSR-PCR扩增反应体系为:模板DNA 30 ng,Taq DNA聚合酶0.5 U,引物1.25 μmol/L,Mg2+ 2.0 mmol/L,dNTPs 2.5 mmol/L,10×PCR buffer 2.5 μL,补水至25 μL。 结论改良尿素法能够从云南栘?中提取高质量的总DNA,所建立的SSR-PCR反应体系为云南栘? 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2,
37(6):
1071-108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27
摘要:
目的明确黔中喀斯特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及人体健康风险。 方法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累积污染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人体健康风险模型对土壤样品中Cd、Hg、As、Pb和Cr的污染状况、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 结果Hg、As和Pb含量高于背景值,Hg元素含量超标率达98.04%,其余元素含量均低于背景值,空间变异属于中等;各元素单因子污染为Hg>Pb>As>Cd>Cr,主要污染因子为Hg,全区以综合中度污染为主;Hg存在累积污染,污染点位达91.83%,其余元素无累积污染,属于清洁状态。生态风险以中等风险为主,占比为81.80%;经口摄入是人体产生健康风险的主要途径,儿童的健康风险值大于成人;As和Pb是引起该区非致癌风险的主要因素,Cr是该区致癌风险的主要影响因子。 结论黔中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主要为Hg元素,As和Pb次之;农田受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存在中等的潜在生态风险;健康风险等级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As、Pb和Cr元素是引起该区人体健康风险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