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源刊
  •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A类)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特别推荐MORE+

专题推荐:云南农业大学鲁绍雄教授团队猪种资源种质特性研究

 近年来,我刊刊开发了鲁绍雄教授团队有关猪种资源的系列文章,受到广大同行学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推广这些研究成果,编辑部精选了近3年鲁绍雄教授团队发表的猪种资源种质特性研究相关论文,欢迎同行专家留言点评和转发。

水稻新叶斑病害病原的鉴定及其与稻瘟病的比较研究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也是中国水稻新品种审定中唯一实行 “一票否决”的病害。一些其他病原引起的水稻叶部病害与稻瘟病症状非常相似,常导致一些水稻科技人员误判成稻瘟病,防治不当。本研究通过形态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原进行系统的分类鉴定;采用离体叶鞘接种对病原菌侵染水稻的早期生物学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利用喷雾接种法研究病原菌对13个水稻品种的致病性。

基于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滇池沉积物产甲烷菌空间分布特征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产甲烷菌是甲烷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微生物,控制着湖泊沉积物的甲烷产生。位于云贵高原的滇池,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泊,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滇池流域内人口密集,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超标,有机氮磷输入负荷较大,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这将会影响滇池的甲烷排放及碳平衡。本研究针对滇池不同区域的沉积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产甲烷菌的空间分布,得出滇池沉积物产甲烷菌丰度范围为5.91×107~7.74×108 copies/g,产甲烷菌的拷贝数在各个采样区域差异显著(F=10.300 6,P=0.001 2),并具有空间分布特征,即外海中>外海南>草海>外海北,且外海南部和中部的产甲烷菌丰度与草海和外海北部的产甲烷菌丰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以期为高原富营养化湖泊的甲烷排放潜力估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显示方式:      

3个地方鸭品种(系)的体尺性状与屠宰性能测定与分析
季华员, 刘林秀, 黄江南, 陈小连, 周泉勇, 李海琴, 韦启鹏, 刘晨龙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12065
摘要:
目的分析300日龄的北京鸭Z9系、靖西大麻鸭和吉安红毛鸭3个地方鸭品种(系)体尺性状和屠宰性能的品种和性别差异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挖掘这3个地方鸭品种(系)的种质特性。方法将同一天出雏的北京鸭Z9系、靖西大麻鸭和吉安红毛鸭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养至300日龄后,各选择60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测定。宰前进行个体的体尺测量,宰后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北京鸭Z9系的龙骨长和胫围极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靖西大麻鸭的体斜长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吉安红毛鸭无优势体尺性状;3个品种(系)的公鸭体尺性状优于母鸭;除体斜长和半潜水长外,北京鸭Z9系母鸭的体尺性状整体优于其他2个品种;北京鸭Z9系和靖西大麻鸭公鸭体尺性状整体优于吉安红毛公鸭。北京鸭Z9系的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胸肌质量、腿肌质量、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吉安红毛鸭的活体质量、屠体质量、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胸肌质量、腿肌质量和胸肌率均极显著低于其他2个品种,靖西大麻鸭的屠宰性能处于3个品种(系)的中间水平;除屠宰率外,北京鸭Z9系和靖西大麻鸭公鸭的屠宰性能整体优于母鸭,且北京鸭Z9系母鸭的屠宰性能优于其他2个品种;吉安红毛鸭公鸭的屠宰性能指标整体最低。3个品种(系)的活体质量与大部分体尺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北京鸭Z9系的胫长和胫围,靖西大麻鸭的体斜长、龙骨长和半潜水长以及吉安红毛鸭的龙骨长、胫长和胫围与各自的屠宰性状有不同程度正相关;3个品种(系)的屠宰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300日龄北京鸭Z9系的体尺性状和屠宰性能在3个品种(系)中均最佳,靖西大麻鸭处于中间水平,吉安红毛鸭体型最小,产肉量最少;3个品种(系)公鸭的体尺性状和屠宰性能整体上均优于母鸭;3个品种(系)体尺性状与屠宰性能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以使用体尺性状来预估屠宰性能,加快品种的选育。
pH对拟态弧菌感染相关表型及胞外产物特性的影响
康振亚, 郭向辉, 向菲, 秦振阳, 耿毅, 欧阳萍, 陈德芳, 黄小丽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7002
摘要:
目的研究pH对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感染相关表型及胞外产物特性的影响。方法测定不同pH (6.0、7.0、8.0、8.5和9.0)下拟态弧菌的增殖、泳动、自聚集和生物膜形成以及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s)的蛋白质量浓度、酶活性、溶血性、细胞毒性和毒力等特性。结果pH 6.0~9.0范围内,随着pH值升高,拟态弧菌的增殖先增强后减弱,pH 8.5时增殖最强;自聚集、生物膜形成和ECPs毒力先减弱后增强,pH 8.5时显著减弱(P<0.05);泳动以及ECPs蛋白质量浓度和细胞毒性减弱,pH 6.0时显著强于其他pH (P<0.05);ECPs酶活性和溶血性呈波动性,酶活性在pH 6.0时最强、pH 8.0时最弱,溶血性在pH 8.0时最强、pH 8.5时最弱。转录组分析显示:拟态弧菌pH 8.5较pH 7.0时,与ATP合成相关的糖酵解、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过程的基因表达上调,而与ADP合成相关的嘌呤合成基因、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核糖体亚基合成基因以及与蛋白分泌和膜运输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结论pH对拟态弧菌感染相关表型及ECPs特性具有明显影响,且pH可能是通过调节拟态弧菌能量代谢与膜运输等过程影响其相关生物学特性。
含ACC脱氨酶的植物促生菌对香石竹生长及瓶插特性的影响
李文祥, 郑舒媛, 张天谣, 李洋, 李新艺, 曹孟会, 黄海泉, 黄美娟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08016
摘要:
目的研究含ACC脱氨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deaminase)的不同植物生长促生菌对香石竹生长及瓶插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香石竹品种Tenie和Master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接种不同菌株对香石竹生长过程中株高、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数、花径和花期以及瓶插过程中鲜质量、叶绿素降解率和叶片凋落的影响。结果(1) 栽培过程中,混合菌株对香石竹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显著增加Tenie的叶片数和Master的茎粗,分别较对照高25.0%和6.2%。经SN-2菌株处理后,Master的花期较对照显著延长34.9%。(2) 瓶插过程中,与对照相比,所有菌株都可显著抑制Master的叶绿素降解,且效果最好的为SN-2处理,降解率仅为对照的57.6%。经XG菌株处理后,Tenie和Master的鲜质量减少率显著降低,分别仅为对照的79.0%和43.3%。经XG、F和混合菌株处理后,Tenie的叶片凋落率显著降低;而仅有混合菌株可显著抑制Master的叶片凋落,其凋落率仅为对照的54.4%。结论栽培中施用混合菌株对香石竹促生效果最好,而在瓶插中XG菌株和混合菌株分别对Tenie和Master采后品质的保持效果最好。
中国大棒缨小蜂属Litus Haliday一新种记述(膜翅目:缨小蜂科)
沙仁高娃, 李子聪, 朱丽得孜·艾山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9026
摘要:
目的进一步发掘中国缨小蜂科寄生蜂资源、补充大棒缨小蜂种类。方法采用马来氏网诱集的方法获取标本,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依据传统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技术对标本进行准确鉴定。结果记述了采自西藏林芝市大棒缨小蜂属(Litus Haliday)一新种——长大棒缨小蜂(Litus longitus Aishan sp. nov.),对种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附形态特征图;提供了中国大棒缨小蜂属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首次报道了长大棒缨小蜂基于COI序列的DNA条形码。结论本研究为中国大棒缨小蜂属分类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快速准确鉴定提供分子数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研究
谢孟, 马永鹏, 曹毓蓉, 刘德团, 李正红, 马宏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7033
摘要:
目的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Rhododendron hemsleyanum)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为其作为乡土园林树种推广提供遗传育种理论基础。方法对四川峨眉山波叶杜鹃野生居群资源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其花部形态、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和昆虫访花行为等,并结合人工控制授粉试验对其繁育系统展开研究。结果5月中旬为波叶杜鹃的盛花期;其杂交指数为5,花粉—胚珠比为640.93±65.52;自然对照结实率为56.67%,异株异花传粉结实率为86.67%;主要访花者是中华蜜蜂(Apis cerana)和排蜂(A. dorsata)。结论波叶杜鹃的最佳授粉时期为盛花期(开花第3~6天),其繁育系统是倾向于异交的混合交配系统,自然条件下有效传粉者为中华蜜蜂和排蜂。
梵净山不同针叶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明燕, 何荣健, 姚莉梅, 朱青青, 龙春丽, 江龙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08033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梵净山不同针叶林土壤中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多样性及分布,进一步探寻影响AM真菌分布和多样性的环境因子。方法采集梵净山7种针叶林根围土壤,利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和形态鉴定法对AM真菌孢子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孢子多样性指数进行测定和计算。结果梵净山7种针叶林根围土壤共鉴定出10属29种AM真菌,物种丰富;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重要值达67.74%,为优势属;球囊霉属(Glomus)和硬囊霉属(Sclerocystis)主要分布于低海拔针叶林根围土壤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无梗囊霉属的重要值上升,为高海拔区域的优势属。长苞铁杉林和杉木林根围土壤中AM真菌的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最低和最高;杉木林和马尾松林根围土壤中AM真菌的Sorenson相似性系数达0.756 8,为极度相似。结论针叶林生态系统中海拔是影响AM真菌种属分布和多样性差异的重要环境因子,也是导致林型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同一海拔下,不同针叶林及林下植物是影响AM真菌种属分布和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因子。
根系分泌物介导的间作防控土传病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周远锋, 冯瑞, 汤利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9044
摘要:
防控土传病害和缓解连作障碍是构建健康土壤、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需求。合理间作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有效防控土传病害。根系分泌物是土传病害防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围绕植物病原菌导致的土传病害,综述了间作对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从土传病原菌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和非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协同作用、土传病原菌非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关键抑菌物质对寄主植物病原菌的直接抑制作用、间作土传病原菌寄主/非寄主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塑造根际微生物群落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合理间作防控土传病害的根系分泌物介导机制,以期为间作防控土传病害提供参考。
野豌豆属9份牧草资源的叶片宏观和微观形态差异
侯燕红, 段新慧, 栾旭辉, 周凯, 韩博, 姜华, 何承刚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7067
摘要:
目的对野豌豆属(Vicia)植物的叶片形态进行分析,为该属植物的分类鉴定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以9份野豌豆属牧草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的宏观和微观形态,并对所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9份野豌豆种间形态表现差异明显,宏观性状间的变异范围为0.00%~49.13%,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0~1.06。小叶形状与茎柔毛密度、小叶柔毛密度、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茎柔毛密度与小叶尖端形状和小叶柔毛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且与托叶大小、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托叶大小与托叶有无锯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茎柔毛密度、小叶柔毛密度、托叶大小、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2.02%。结论9份野豌豆属牧草的叶片形态表现出丰富的差异性,且茎柔毛密度、小叶柔毛密度、托叶大小、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可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葡萄间作紫罗兰对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邓维萍, 朱美玉, 曾瑜, 徐杰, 梅馨月, 杨敏, 朱书生, 杜飞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7061
摘要:
目的探明葡萄与紫罗兰间作对葡萄促生提质的效果,为葡萄多样性种植模式提供选择参考。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筛选紫罗兰、薰衣草和青蒿3种芳香植物中对葡萄促生效果较好的植物,并连续2年开展田间试验验证其对夏黑和红提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紫罗兰对葡萄的促生效果优于薰衣草和青蒿。盆栽栽培中,紫罗兰对夏黑和红提葡萄苗的新梢促生效果显著,节间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65%和13.35%。田间间作紫罗兰后,夏黑和红提的节间长增长率分别为17.71%和14.33%,显著高于单作(P<0.05);果穗纵径增长率分别为16.58%和15.74%,高于单作;节直径和果穗横径增长率均低于单作;夏黑和红提叶片SPAD值分别提高了11.66%和18.67%,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了17.09%和28.75% (P<0.05);果实百粒质量、pH值和总酚含量均高于单作;夏黑总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42.63%,红提总类黄酮含量略低于单作,两者的单宁含量均低于单作。结论葡萄间作紫罗兰可有效促进葡萄新梢和果穗纵向生长,提高果实产量和风味物质含量从而提升葡萄品质,可作为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葡萄园栽培模式加以推广应用。
不同栽培模式下人参萜类成分的对比研究
严星茹, 刘屹湘, 熊冰杰, 张澳, 黄佑国, 何舒, 何霞红, 施蕊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7040
摘要:
目的对大田和林下栽培的人参萜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为推广林下参栽培模式和完善人参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大田参和林下参的根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两者萜类成分的差异。结果共检出105种萜类化合物,按其种类及数量排列前3的依次为三萜皂苷>三萜酸>三萜烯;共筛选出26种差异物,按其种类及数量排列前3的依次为三萜皂苷>三萜酸>环烯醚萜苷,其中有21种化合物在林下参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大田参,包括常见人参皂苷Rd,稀有人参皂苷Rh4、K、Rh10、Rh2、F1、RG4、F2和Rg3,三七皂苷 Ft1和Fe,三萜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结论不同栽培模式会影响人参萜类成分的合成与积累,林下栽培模式更有利于人参产生丰富的稀有人参皂苷、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推测影响其合成途径的关键因素是林下土壤因子。本研究为推广林下参栽培模式和提高林下参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参考价值。
高温胁迫下喷施外源一氧化氮对恢复生长期菜豆幼苗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陈瑶瑶, 严良文, 刘智成, 余洁, 蒋春燕, 蔡建荣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7019
摘要:
目的缓解高温胁迫对菜豆幼苗的伤害。方法以闽西地方菜豆品种黄种豆幼苗为试材,在高温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一氧化氮供体SNP,观察测定幼苗生长的变化,并测定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SNP对恢复生长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明显抑制菜豆幼苗生长,导致叶片灼伤、萎蔫卷曲,其株高、茎粗、鲜质量和干质量显著低于常温对照,适宜浓度SNP (0.5~1.0 mmol/L)处理可以有效改善胁迫条件下幼苗表型及株高和茎粗,其中以0.7 mmol/L SNP处理效果最佳。恢复生长试验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结束高温胁迫0 h时幼苗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内源NO含量以及SOD和CAT活性均显著降低,MDA含量和POD活性显著上升;高温胁迫下喷施SNP处理可提高恢复期幼苗叶片的叶绿素、渗透调节物质和内源 NO 含量,促进抗氧化酶活性,降低 MDA含量,各指标均以0.7 mmol/L SNP处理较优,且在恢复生长48~72 h时接近常温生长幼苗。结论高温胁迫下喷施一定浓度SNP可有效保护菜豆幼苗生长并促进生长恢复。
黄芪甲苷对力竭运动致大鼠骨骼肌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王冠锦, 赵暘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49
摘要: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力竭运动致大鼠骨骼肌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力竭运动组及黄芪甲苷100和200 mg/kg组,除安静对照大鼠外,均需通过跑步训练建立力竭运动模型,黄芪甲苷组大鼠给予药物干预。结果与安静对照组比较,力竭运动组大鼠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丙二醛(MDA)含量、骨骼肌细胞凋亡率及Bcl-2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 mRNA表达均极显著增加(P<0.01),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B淋巴细胞瘤-2 (Bcl-2) mRNA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85亚基(PI3Kp85)、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均极显著降低(P<0.01);与力竭运动组比较,黄芪甲苷100和200 mg/kg组大鼠的LDH和CK活性、MDA含量、骨骼肌细胞凋亡率及Baxcaspase-3 mRNA表达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CAT和SOD活性、Bcl-2 mRNA及PI3Kp85、p-Akt和mTOR蛋白表达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黄芪甲苷对力竭运动致大鼠骨骼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抑制氧化应激及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骨骼肌细胞凋亡有关。
原烟配方模块设计原料使用定位研究
马波波, 张月华, 孙溢明, 黄培元, 陈小龙, 孙兴敏, 张楠, 王根发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7039
摘要:
目的揭示原烟配方模块和单等级烟叶原料之间化学成分的联系,研究以烟叶化学成分为主要依据进行原烟配方模块组配的可行性,为更加客观、便捷的开展原烟模块设计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以河南中烟云南某产区2个原烟模块的化学成分为目标,对同产区21个单等级烟叶进行相似性分类;并用感官质量指标进行结果验证。结果相似性分类后,2个原烟配方模块的高、中、低目标值原料分别有4、5和12个以及3、9和9个;21个单等级烟叶的化学指标综合评判结果与感官质量分类结果吻合度分别达90.48%和76.19%。结论以原烟配方模块的化学成分为目标,可较准确的对同产区单等级烟叶进行相似性分类。研究在原烟模块设计目标原料快速确定方面有较好的实用性。
基于动物模型BLUP的杜洛克猪生长及繁殖性状选择进展
王孝义, 李明丽, 陈强, 王淑燕, 张燕林, 计春律, 鲁绍雄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10027
摘要:
目的揭示基于动物模型最佳线性无偏预测(animal model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AM-BLUP)的选择指数对杜洛克猪生长及繁殖性状的选育效果。方法在采用AM-BLUP方法估计个体目标性状育种值基础上,以达100 kg体质量日龄(相对权重0.7)和100 kg活体背膘厚(相对权重0.3)为主选性状构建选择指数,对1个闭锁的杜洛克猪群开展持续7年(2013—2019年)的选育,系统分析选育期间猪群6个生长及繁殖性状表型值、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选择指数及近交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相较于2013年,2019年猪群达100 kg体质量日龄、100 kg活体背膘厚和30~100 kg料重比分别极显著缩短4.45 d、降低0.52 mm和降低0.05 (P<0.01);初产和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分别提高0.99头(P<0.05)和1.02头(P>0.05),产活仔数分别提高0.72头和0.49头(P>0.05),21日龄窝重分别降低0.39 kg和提高6.20 kg (P>0.05);主选性状达100 kg体质量日龄和100 kg活体背膘厚的EBV分别极显著降低3.447和0.533 (P<0.01),选择指数极显著提高23.62 (P<0.01),除30~100 kg料重比外,其余辅选性状的EBV均获得了不同程度改进。选育结束时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为3.197 3%,年均增量为0.490 4%。结论基于AM-BLUP的指数选择可有效改良猪的生产性状,但不同性状的具体选择进展会因其遗传特性的不同而异。
NaCl与NaHCO3单盐胁迫下秋萍红树莓的光合及生理指标响应
王柏茗, 聂江力, 裴毅, 苏雅, 钱滢宇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9037
摘要:
目的研究红树莓品种秋萍对盐碱化土壤栽培的适应力,为该品种的栽种选址和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秋萍红树莓组培苗为材料,盆栽培养一段时间后,用不同浓度的中性盐(NaCl)和碱性盐(NaHCO3)进行单盐胁迫试验,再测定其光合特性以及生理指标。结果低浓度(30~60 mmol/L)盐胁迫处理对秋萍生长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大、色素含量增加、落叶减少以及SOD和POD活性降低;中等浓度(90~120 mmol/L)盐胁迫下,秋萍植株虽然能生长,但呈现生理干旱、光合受到抑制、气孔导度降低、CAT活性升高和脯氨酸含量增加等现象;高浓度(150~180 mmol/L)胁迫下,秋萍的光合受到强烈抑制,叶片色素降低,保护酶活性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减少,180 mmol/L NaCl胁迫下植株死亡。结论秋萍对NaHCO3的耐性较NaCl强,能够适应较大浓度范围的盐碱环境,且轻度盐碱胁迫可促进秋萍生长。
八角无性系对炭疽病抗性的快速测定
廖旺姣, 邹东霞, 常明山, 钟雅婷, 黄乃秀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12040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的八角无性系炭疽病抗性鉴定方法,为其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和苗期叶片接种法测定23个八角无性系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结果23个八角无性系中,有22个无性系采用2种接种法测定的结果一致,一致性高达95.65%;其中,福进14号和黑叶1号为抗病无性系,福进4号、福进5号和福进6号等9个无性系为中抗无性系,福进2号、福进3号和福进7号等6个无性系为中感无性系,福进8号和福进16号为感病无性系,福进1号、福进11号和福进12号为高感无性系。结论2种接种方法均可反应八角无性系抗病性的差异。离体叶片接种法具有操作方便、发病速度快、不伤害植株和耗时短等优点,缺点是鉴定结果可能与实际抗病表现不一致,可以作为八角品系对炭疽病抗性鉴定的重要辅助手段;苗期接种法鉴定结果较为可靠,但缺点是接种后植株落叶严重且难以恢复,需要合适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辣木PKM-1转双价抗虫基因(sck+Cry1-Ac)愈伤组织
杨钺戈, 李跃, 张慧, 阮明菊, 马丽宣, 曾千春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56
摘要:
目的辣木生产中鳞翅目害虫辣木瑙螟危害日益严重,为提高辣木抗虫性,使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虫基因导入辣木,以期获得抗虫转基因转化子。方法利用内质网定位修饰的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ck)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Cry1-Ac)筛选标记基因nptⅡ;利用农杆菌EHA105介导遗传转化辣木PKM-1的叶片和茎段,以卡那霉素筛选获得抗性植株;采用PCR和NPTⅡ ImmunoStrip检测确定nptⅡ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结果辣木叶片和茎段无需预培养可直接进行农杆菌转化,最佳转化条件为:工程菌液OD600值为0.2,侵染时间为2 min,共培养时间为2 d;乙酰丁香酮添加与否对获得抗性愈伤率的影响不明显;200 mg/L提门叮可有效抑制农杆菌生长;卡那霉素抗性愈伤组织PCR检测表明:标记基因nptⅡ已成功整合到辣木PKM-1基因组中;NPTⅡ ImmunoStrip检测表明NPTⅡ蛋白水平得以表达。结论获得了辣木PKM-1卡那霉素抗性愈伤组织,为辣木抗虫分子育种提供了材料。
青稞遗传多样性及其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王国平, 胡再青, 徐冬丽, 张忠广, 周喜荣, 郭建炜, 刘梅金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58
摘要:
目的为青稞杂交组合选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简单序列重复(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分析39份青稞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测量青稞亲本材料的株高、小穗密度、分蘖数、单株粒数和千粒质量等5个主要农艺性状,并进行SSR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1) 27个SSR分子标记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达0.6125,其中Bmag0770和Scssr09398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最高;(2) 39份青稞亲本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约为0.3612,牡丹青稞和83A-19-1间的遗传距离最大,适合亲本优良杂交组合选择;(3)聚类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其聚为3个亚群,分别包含19、10和10份材料;(4)一般线性模型共检测到11个分子标记与株高、小穗密度、分蘖数、单株粒数和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相关联,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0.15%~64.79%、6.26%~29.39%、13.70%~39.20%、16.54%~17.67%和10.81%~42.73%,且这11个关联标记均分布于6个基因组连锁群。结论供试的39份青稞亲本材料间遗传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检测出的11个分子标记均可作为开发与农艺性状相关联候选基因的分子标记。
马瑟兰葡萄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舒河霖, 曹慧玲, 邵建辉, 于坤淼, 郭盼, 马春花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4002
摘要:
目的建立欧亚种葡萄马瑟兰体细胞胚再生体系,为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以马瑟兰的花蕾和未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研究2,4-二氯苯氧乙酸、褪黑素、6-苄氨基嘌呤和噻苯隆激素不同组合(Fow1~6和Ims1~6)对其体细胞胚的诱导作用。结果马瑟兰花蕾在 Fow6 培养基上以及未成熟种子在 Ims2 和 Ims5 培养基上愈伤诱导率最高,可达 67.19%~78.00%;将其培养 12~14 周后的愈伤组织转移到 EM6 培养基上持续培养,花蕾愈伤组织未能得到体细胞胚,而来源于 Ims3 培养基的未成熟种子愈伤组织具有较高的体细胞胚发生率(6.77%),并可在 EM6 培养基上正常成苗;SCM6 培养基有利于愈伤组织悬浮培养,可获得大量增殖良好的非胚性细胞团,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愈伤细胞状态良好。结论以马瑟兰未成熟种子为外植体,首次建立了其体细胞胚再生体系和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对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品质相关基因功能验证和分子育种等研究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金沙江流域植烟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及养分时空变异特征
周旭东, 韩天华, 施竹凤, 张庆, 贺彪, 杨明英, 裴卫华, 杨佩文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57
摘要:
目的明确丽江金沙江流域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及变异特征,为植烟土壤科学高效施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17—2020年,对金沙江流域938个植烟土壤点跟踪采样,测定土壤pH以及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水溶性氯含量等6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土壤肥力各指标时空变异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金沙江流域5县(区)植烟区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平稳且处于适宜范围;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且逐年增加;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逐年增加后在2020年下降;水溶性氯含量逐年降低,且低于正常值。适宜性评价显示:玉龙县土壤肥力适宜性指数最高,华坪县最低,分别为0.64和0.51;金沙江流域整体土壤质量为Ⅱ级,适宜性指数为0.58。结论丽江金沙江流域植烟土壤整体质量较好,适合烤烟种植,但在生产上应注意土壤改良、合理轮作、科学有效施肥和严控化肥投入量。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陈潇菡, 张磊, 史丽, 杨冉, 黄燕寿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302035
摘要:
目的以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为例,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对其土地利用变化态势进行分析。方法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质心平移度及地图代数运算等模型剖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图谱类型与涨落态势。结果(1) 研究区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和灌丛为主,形成了以林地、耕地和灌丛为基质,水体为廊道,园草地及建筑用地为斑块的用地景观。(2) 随着时间演进,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建筑用地和裸土与未利用地等人类活动相关型地类面积增加,林地和灌丛等自然主导型地类面积总体减小;2000—2018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45.99%降至10.44%,土地利用整体变动速率大幅减缓。(3) 2000—2018年,建筑用地质心整体偏向东南且距离最大,林地质心偏移幅度最小且向正东转移,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迁。(4) 在图谱变化模式中,稳定型图谱单元面积最广,最大面积模式为林地—林地—林地(11.37万km2);反复变化型图谱单元面积最小,最大面积模式为耕地—灌丛—耕地(668.65 km2),研究区土地利用与开发程度仍较低。(5) 研究区土地利用涨落势特征在2000—2009年及2009—2018年间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与国别差异性,且研究后期的变动幅度明显低于前期,这与随着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稳定,作为土地利用基质的林地、灌丛和耕地间转类面积减小相关。结论“黄金四角”地区土地利用呈现出时段变化差异性、空间变化国别性和图谱变化稳定性等特征。
软腐病对魔芋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沈川, 李夏, 覃剑锋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53
摘要:
目的了解魔芋被软腐病侵染后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换头期前、后中抗软腐病魔芋品种安魔128的内源激素[ 生长素(IAA)、水杨酸(SA)、茉莉酸(J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 ]含量变化,并整合RNA-seq测序数据分析激素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软腐病侵染造成魔芋体内多种内源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其中IAA、SA和ABA的含量随着软腐菌侵染而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换头期后其含量虽有所下降,但依然比对照含量高;JA含量随着软腐菌侵染而逐渐增加;GA3含量虽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但最终含量低于对照。激素通路相关的10个基因的RT-qPCR表达水平验证结果与激素含量变化一致。结论侵染初期激素含量呈增加趋势,表明病原菌入侵激活了激素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但随后其含量下降,推测是由于随着软腐病程度的加深,部分抗性通道被关闭。本研究为解析软腐病侵染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集雨补灌春马铃薯收后复种夏蚕豆对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赵强彪, 郭华春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03070
摘要:
目的研究集雨补灌条件下,春马铃薯—夏蚕豆复种(薯豆复种)+豆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薯豆复种+豆秆还田、马铃薯种后空闲以及马铃薯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采用Illumina NovaSeq PE250对土壤细菌16S V3~V4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集雨补灌条件下,春作马铃薯提前75~76 d出苗,提前43~74 d收获,避开了晚疫病危害,滇薯23、滇薯47和青薯9号的产量分别增加28 953.0、8 571.0和28 570.5 kg/hm2。与马铃薯连作相比,薯豆复种+豆秆还田的土壤pH值增加0.17,有机质含量增加0.35%,全氮含量增加0.02%,有效氮含量增加43.6 mg/kg,有效钾含量增加51.5 mg/kg。与马铃薯种后空闲相比,薯豆复种+豆秆还田的土壤pH值增加0.14,有机质含量增加0.33%,全氮含量增加0.02%,全磷含量增加0.02%,有效氮含量增加39.8 mg/kg。薯豆复种+豆秆还田模式下,土壤中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高于马铃薯种后空闲模式和连作模式,但连作模式下土壤酸杆菌门丰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以及全磷和全钾含量是驱动细菌门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薯豆复种+豆秆还田可提高土壤肥力、减缓土壤酸化、增加土壤有益细菌门和属的相对丰度,而马铃薯连作会降低土壤pH和减少有益细菌;集雨补灌春作马铃薯收后复种夏蚕豆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和细菌群落结构,减轻马铃薯连作障碍。
氮素调控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冯小平, 余磊, 韩自强, 戴馨, 董萧, 董召荣, 车钊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20
摘要:
目的探究氮素调控对江淮丘陵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麦玉两熟)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小麦和玉米稳产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淮丘陵地区麦玉两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CN)、生物炭与氮肥配施(SN)、硝化抑制剂与氮肥配施(XN)和叶面喷肥(PN) 5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氮素调控措施下土壤N2O排放和作物产量变化。结果土壤N2O排放呈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施肥和降雨后的15 d内,玉米季是排放高峰期。与CN处理相比,小麦季XN和SN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46.07%和25.10%,玉米季XN、SN和PN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70.70%、64.01%和9.87%。从周年排放看, XN和SN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比CN处理分别显著降低59.36%和46.21%,PN与CN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CN处理相比,XN和SN处理的作物周年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3.35%和11.27%,N2O排放系数分别显著降低59.50%和46.28%。结论综合考虑N2O排放和作物产量,硝化抑制剂与氮肥配施可作为江淮丘陵地区麦玉两熟稳产减排的最佳氮肥调控措施。
滇黄精炮制品中甾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李光达, 赵红梅, 帅放文, 平措绕吉, 海梅荣, 李振杰, 张玲, 徐俊驹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03010
摘要:
目的研究滇黄精炮制品中的甾体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薄层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滇黄精炮制品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波谱数据分析并鉴定化合物。结果从滇黄精炮制品中分离鉴定到6种甾体类化合物,分别为:balanoinvolin (1)、3β-hydroxystigmasta-5,22-dien-7-one (2)、3β-hydroxystigmast-5-en-7-one (3)、6′-O-棕榈酰-β-胡萝卜苷 (4)、胡萝卜苷 (5)、β-谷甾醇 (6)。结论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滇黄精炮制品中分离得到。
不同基追比例对湖泊流域烟田氮、磷养分流失和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朱毓蓉, 欧阳铖人, 于良君, 王德勋, 杨德海, 张锦韬, 徐照丽, 赵正雄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03078
摘要:
目的降低烟田氮、磷养分流失,保护湖泊流域水质的同时保障烟叶的优质生产。方法采用田间原位实时收集水样方法,在弥渡(洱海流域)和澄江(抚仙湖流域)研究不同基追比例(100∶0;70∶30和30∶70)对氮、磷养分流失和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基追比例的径流水流失总量和渗漏水流失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基追比30∶70处理的径流水和渗漏水氮流失量以及磷流失量低于基追比100∶0和70∶30处理,径流水中氮流失量分别减少9.16%~66.44%和3.90%~67.77%,磷流失量分别减少6.16%~9.36%和2.25%~17.45%;渗漏水中氮流失量分别减少0.56%~67.54%和21.59%~26.89%,磷流失量分别减少4.20%~33.33%和10.08%~20.00%。基追比30∶70处理的产量和产值高于基追比100∶0处理和70∶30处理,产量分别增加24.08%~24.18%和1.44~2.26%,产值分别增加8.81%~39.04%和2.56~5.55%。结论云南高原湖泊流域采用基追比30∶70的施用方式在降低面源污染风险的同时能保障湖泊流域烟叶的优质生产。
紫苏萜类生物合成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辉, 温春秀, 刘灵娣, 温赛群, 唐映红, 姜涛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15
摘要:
目的研究紫苏萜类生物合成关键基因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tyl-CoA C-acetyltransferase,AACT)的结构与表达特征。方法利用基因克隆技术从紫苏中克隆AACT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方法对紫苏AACT基因进行分析。结果(1)首次从紫苏中克隆了AACT基因,其开放阅读框全长1254 bp,编码417个氨基酸;(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fAACT的分子量为42.972 ku,等电点为8.07,为疏水蛋白;(3)同源分析显示:PfAACT氨基酸与冬凌草IrAACT、丹参SmAACT、夏枯草PvAACT和芝麻SiAACT的同源性较高,说明紫苏PfAACT蛋白在进化过程中保守性强;亲缘关系分析显示:紫苏PfAACT与冬凌草IrAACT的亲缘关系最近;(4) qRT-PCR分析结果表明:PfAACT基因在紫苏叶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根和茎中的表达量;不同发育时期PfAACT基因表达情况显示其在9月中下旬表达量最高。结论本研究首次从紫苏中克隆了紫苏萜类物质生物合成关键基因PfAACT,其结构与表达特征的研究结果为紫苏萜类物质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云南野桑蚕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张永红, 李平平, 邵榆岚, 倪婧, 刘敏, 白兴荣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07
摘要:
目的明确云南野桑蚕资源的进化地位,为云南野桑蚕资源的利用与有效保护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对云南野桑蚕的mtDNA进行测序,并与已报道的鳞翅目昆虫mtDNA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云南野桑蚕mtDNA长度为15 688 bp,包含37个基因和1个A+T丰富区,基因重叠区域共7处,基因间隔区域共21处,基因片段存在不同程度的插入和缺失。基因组拥有鳞翅目昆虫典型mtDNA的基因组成和顺序,A+T含量高达81.40%;基因组AT偏度为正值。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云南野桑蚕同家蚕和中国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云南野桑蚕起源于中国北方野桑蚕。
干旱胁迫对苹果不同中间砧及其上嫁接品种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尹鹏龙, 王祖光, 李爽, 周莎莎, 徐继忠, 张学英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55
摘要: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苹果不同中间砧及其上嫁接品种的叶片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河北农业大学自主选育的苹果矮化砧木冀砧3号及优系15-1、1-8、14-7、10-1和22-46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下苹果砧木及其上嫁接天红2号的叶片光合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分析不同中间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结果干旱胁迫下,不同苹果砧木及砧穗组合的光合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叶片初始荧光与可变荧光和最大荧光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砧木叶片抗氧化物酶(SOD、POD和CAT)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嫁接品种叶片的SOD和CAT活性整体呈升高的趋势;砧木14-7及其上嫁接天红2号叶片的光合作用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对干旱胁迫响应相对较弱,而砧木22-46和其上嫁接品种响应较强。隶属函数分析表明:6种砧木抗旱性为14-7>15-1>冀砧3号>10-1>1-8>22-46。结论干旱胁迫下,苹果6种不同中间砧及其上嫁接品种的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存在差异。
大型迪庆藏猪不同生长阶段腹脂代谢功能基因筛选及其调控网络分析
董新星, 王琳, 刘金桥, 严达伟, 张博, 邓俊, 张浩, 马黎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4047
摘要:
目的筛选大型迪庆藏猪不同生长阶段腹脂代谢差异的功能基因并解析其调控网络。方法选择胎次相同、出生日期及体质量相近的大型迪庆藏猪36 头,随机分为3 组进行育肥试验,分别在体质量达40、80 和120 kg屠宰,每组采集3头猪的腹脂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数据经短时间序列表达模式(STEM)趋势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和互作网络分析。结果40 kg vs 80 kg、80 kg vs 120 kg和40 kg vs 120 kg分别筛选到1 517、486和1 752个显著差异基因;差异基因STEM分析显示:模块4和1的基因先显著下调后基本不变,模块15、12和11的基因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上调,模块0的基因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下调;WNT10BCPT1BC5AR2位于模块4和1的基因网络核心,PLA2G7、WWTR1SPP1SERPINE1PTPN11位于模块15、12和11的基因网络核心,ADIPOQCH25HIL10位于模块0的基因网络核心;WNT10BCPT1B等11个基因的q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WNT10BPTPN11等11个核心基因以协作方式参与大型迪庆藏猪腹膜脂肪代谢调控,结果可为迪庆藏猪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云产硃砂烟的化学特征研究
李振杰, 蒋昆明, 刘泽, 解燕, 刘志华, 杜倩文, 刘加红, 姜永雷
当前状态: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2031
摘要:
目的分析云产硃砂烟(云烟97变异株)的化学特征,为硃砂烟的培育、调制、生产和研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云烟97和云产硃砂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流动分析仪、超高效液相−质谱法、热重和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检测方法,对比分析云烟97和硃砂烟的常规化学成分、6种生物碱和热解产物的差异。结果(1) 硃砂烟的总氮、还原糖和氯离子含量高于云烟97,其中,硃砂烟的氯离子含量是云烟97的4.92倍;(2) 硃砂烟的烟碱含量(4 876 μg/g)远低于云烟97的烟碱含量(19 258 μg/g),而硃砂烟的降烟碱、麦斯明和可替宁含量高于云烟97;(3) 硃砂烟可热解出较多的酸类、酯类、酮类和碱类等香气成分。结论云产硃砂烟的糯米香气与热解产生的降烟碱、二烯烟碱、麦斯明、2,3′-联吡啶、2-(3-吡啶基)1H-吡咯、N-丙基去甲烟碱、糠醇、5-羟甲基糠醛和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密切相关。

显示方式:          |     

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区域蚂蚁物种分布格局
和秋菊, 余新林, 徐正会, 易传辉, 李安娜
2022, 37(6): 907-917.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64
[摘要](917) [HTML全文](307) [PDF 645KB](39)
摘要:
目的揭示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区域蚂蚁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该区域蚂蚁物种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该区域发现蚂蚁10亚科50属130种,其中大部分物种水平分布狭窄,有98种仅出现在1~2个水平区域内,占物种总数的75.4%;垂直分布较窄和狭窄物种较多,达111种,占物种总数的85.4%;7类栖息生境中,以山地雨林的蚂蚁物种最丰富(74种),其次为沟谷雨林(60种),苔藓常绿阔叶林最少(1种);以土壤内觅食的蚂蚁最多(82种),其次为地表觅食(77种);以土壤内筑巢种类最多(46种),其次为地表筑巢(16种)。丰富、复杂的生态环境可提供更多的生态位,是该区域形成现有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结论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及邻近区域蚂蚁物种丰富,但多数种类分布和生态适应幅度狭窄,建议加强本地特有狭域物种保护。
不同环境条件下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产量性状的变异分析
余金慧, 雷娟, 张月, 肖翠英, 万秀杰, 郭梦逸, 谭亚玲, 徐津
2022, 37(6): 918-925.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03058
[摘要](697) [HTML全文](231) [PDF 2583KB](18)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的性状变化规律,为指导广适性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将多年选育的220份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分别种植于温、湿度差异较明显的温室和试验田,对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质量等10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进行考察,并对性状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相关性和聚类等分析。结果不同环境条件下,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除穗长和一次枝梗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差异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其中最明显的是高温、高湿条件下,植株的株高极显著增高,有效穗数极显著减少,材料间的性状变异幅度增大,离散程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2种环境条件下,单株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的相关性均最大,但有效穗数与其余8个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将220份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材料聚为4类,分别占总材料数的14.5%、38.1%、27.3%和20.1%,第Ⅰ和Ⅱ类群品种单株产量较高,但其性状易受高温、高湿环境影响,株高显著变高,穗数显著减少,导致其单株产量显著减少;第Ⅲ和Ⅳ类群品种单株产量低,但不同环境条件下性状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其中第Ⅲ类群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性状最稳定。结论高温、高湿环境导致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材料株高增高,而植株的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和粒数显著减少,产量降低;穗长和一次枝梗数比较稳定,不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杂交粳稻育种应重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性状的选育。
外源赤霉素对缓解紫花苜蓿幼苗 盐胁迫的作用研究
朱琨, 刘骅峻, 李波
2022, 37(6): 926-931.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49
[摘要](716) [HTML全文](238) [PDF 692KB](15)
摘要:
目的研究施加外源赤霉素(GA3)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理缓解效应的影响。方法以阿迪娜和龙牧801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其幼苗分别进行 200和150 mmol/L的NaCl+Na2SO4盐胁迫,再分别对叶片喷施30、60、90、120和150 mg/L GA3,分析GA3对苜蓿幼苗盐胁迫的生理调控效应,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混合盐胁迫的紫花苜蓿幼苗喷施GA3后,其叶片的脯氨酸、甜菜碱、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SOD、POD、CAT、APX和PAL活性均随GA3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0~150 mg/L GA3可积累4种渗透调节物质并提高5种酶活性。结论施加外源GA3可有效缓解2种苜蓿幼苗的NaCl+Na2SO4盐胁迫,30~150 mg/L GA3对盐胁迫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且在60~90 mg/L GA3缓解混合盐胁迫的效果最佳。
辣椒间作茴香促生和控制辣椒疫病发展动态研究
李颖, 何依依, 孙俊薇, 张治萍, 梅馨月, 王海宁, 刘屹湘, 李作森
2022, 37(6): 932-939.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39
[摘要](916) [HTML全文](250) [PDF 1657KB](11)
摘要:
目的研究辣椒间作茴香对辣椒疫病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设置辣椒单作及辣椒间作茴香的小区试验,比较2种模式的生物量、根系形态和酶活性差异,通过Logistic模型对2种模式的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辣椒间作茴香有利于茴香生长,可促进辣椒根系发育;间作模式下,辣椒的根长和根表面积极显著高于单作模式(P<0.01),2种模式的根直径和根体积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间作模式下,辣椒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的渐近最大值和最大瞬时增长率显著低于辣椒单作模式(P<0.05),2种模式的初始增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间作模式可显著延长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达到最大增长速率的时间(P<0.05)。间作模式下,辣椒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单作模式(P<0.05),但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辣椒间作茴香可降低辣椒疫病的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延缓辣椒疫病暴发时间,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酶活性,增加辣椒抗性。
甘肃省定西市芹菜根腐病发生及病原优势种类分析
张敏, 罗宁, 陈爱昌, 李焕宇, 刘永刚, 李惠霞, 石明明, 韩变
2022, 37(6): 940-948.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15
[摘要](917) [HTML全文](250) [PDF 1099KB](18)
摘要:
目的明确甘肃省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种类,为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定西市8个乡镇进行调查,采集根腐病样,经组织和单孢分离获得纯化菌株,采用形态学结合rDNA-ITS与TEF-1α基因序列鉴定病原,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果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病田率为63.54%,病株率为24.45%;其田间症状包括茎基部缢缩腐烂以及主根下部腐烂或维管束变色2种类型。分离纯化得到78株镰孢菌(Fusarium spp.),包括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 62株锐顶镰孢菌(F. acuminatum) 11株和茄病镰孢菌(F. solani) 5株,其分离频率分别为79.49%、14.10%和6.41%。经致病性测定,尖孢镰孢菌、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病情指数分别为78.33、24.44和11.11。结论尖孢镰孢菌是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且致病性最强,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致病性较弱;其中,锐顶镰孢菌引起芹菜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不同类型植物病原物中分泌蛋白及CAZymes对比研究
夏雄飞, 陈云芳, 覃悦, 韩长志
2022, 37(6): 949-956.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11039
[摘要](676) [HTML全文](223) [PDF 1045KB](6)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植物病原物中分泌蛋白及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进行系统对比分析,为深入解析分泌蛋白及CAZymes在不同植物病原物致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9种真菌、5种细菌和9种卵菌共23种不同类型病原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泌蛋白的基本特征,采用SignalP v5.0等在线分析程序对病原物中的分泌蛋白进行预测;利用在线工具dbCAN对获取的分泌蛋白进行CAZymes预测;最终对3种类型植物病原物预测结果进行系统对比分析。结果真菌、细菌和卵菌的分泌蛋白数量分别为71~510、105~227和119~768个,所占比例分别为0.74%~3.93%、2.05%~3.91%和0.96%~2.90%;真菌、细菌和卵菌中含有的CAZymes平均数量分别为26、4和26个,种类分别为62~76、8~14和24~36种,其中真菌中AA9、GH11和GH28等类别的CAZymes数量较多,细菌中GH25和PL_6的数量较多,卵菌中PL3_2和GH17的数量较多。结论卵菌的分泌蛋白占比较小,真菌的分泌蛋白占比最值差异较大;细菌的CAZymes数量与种类最少,真菌的CAZymes种类最多,显示了不同类型植物病原物与植物互作以及种间竞争等协同进化过程中存在共性化和差异化的毒性策略。
饲用凝结芽孢杆菌和丁酸梭菌对高温养殖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朱凡, 肖明霞, 王乙茹, 袁丽红, 赵平, 程志斌
2022, 37(6): 957-962.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91
[摘要](696) [HTML全文](253) [PDF 541KB](6)
摘要:
目的研究高温养殖条件下,饲粮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和丁酸梭菌对肉鸡生长性能、消化器官质量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40羽28日龄肉鸡分为基础饲粮组、抗生素组(土霉素)、凝结芽孢杆菌组和丁酸梭菌组等4个处理组,于34 ℃控温鸡舍环境饲养至42日龄,屠宰肉鸡并测定其生长性能和组织器官质量。结果除回肠质量外,抗生素组肉鸡的生长性能、消化器官质量和免疫器官指数等指标均与基础饲粮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基础饲粮组比,凝结芽孢杆菌组肉鸡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但肝脏质量、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显著增加(P<0.05);丁酸梭菌组肉鸡胸腺指数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则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高温养殖条件下,饲粮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改善效果优于丁酸梭菌和土霉素。
玉龙雪山乌鸡遗传资源调查与种质特性评价
段婕, 邓俊, 范新阳, 和永芳, 黄雄, 和东鹏, 苗永旺
2022, 37(6): 963-97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2003
[摘要](866) [HTML全文](268) [PDF 588KB](17)
摘要:
目的为了发掘云南新的地方鸡资源,对玉龙雪山乌鸡进行遗传资源调查与种质特性评价。方法采用标准的遗传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对该鸡的基本情况、外貌特征、体重、体尺和生产性能等进行调查或测定。结果玉龙雪山乌鸡是在滇西北高原山地生境及粗放的养殖方式下形成的肉蛋兼用型地方乌骨鸡良种,其形成还与当地纳西族文化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该鸡体型中等,成年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2 073和1 902 g,体型结构指数分别为0.145 9和0.169 7;单冠,常羽,胸肌发达,高脚(成年公、母鸡平均胫长分别为14.21和11.21 cm);以黑羽、乌骨为其主要特征,具有适应当地高海拔寒冷气候环境、耐粗饲、觅食力强和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放养条件下,该鸡具有较好的产肉(公、母鸡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74和6.21 g,屠宰率分别为89.09%和89.20%)与产蛋性能(年产蛋150~180枚),肉、蛋品质好;舍饲平养条件下,其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公、母鸡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1.06±0.09)和(9.68±0.31) g,料重比分别为2.78和2.91。结论玉龙雪山乌鸡的体型外貌有别于云南其他地方鸡种,具有优良的种质特性,但其选育程度不高。
不同盐度驯化对罗非鱼肉质、血清生化指标及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陈会琴, 毕保良, 胡青
2022, 37(6): 971-978.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43
[摘要](1059) [HTML全文](236) [PDF 790KB](24)
摘要:
目的研究盐度驯化对罗非鱼健康养殖的影响。方法以体质量为(178.35±46.44) g的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驯养在盐度为0 (S0)、12 (S12)和24 (S24)的水体中0和12 d,分析其对罗非鱼肉质、血清生化指标及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盐度驯化0 d,S12和S24组罗非鱼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显著高于S0组(P<0.05);驯化12 d,S24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T3和皮质醇的水平显著高于S0组(P<0.05)。盐度驯化可导致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但血清各离子(Na+、K+和Cl)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此外,盐度对肾脏和肠道Na+-K+-ATP酶活性以及血清葡萄糖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盐度驯化0 d,S24组仅有部分质构指标(黏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弹性)显著高于S0组(P<0.05);盐度驯化12 d,S24组的罗非鱼肌肉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S0组(P<0.05),肌肉水分显著低于S0组(P<0.05),但感官指标受驯化盐度和驯化时间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不同盐度驯化后,罗非鱼为了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鳃丝Na+-K+-ATP酶活性升高,其肌肉品质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本研究为罗非鱼的盐度驯化养殖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来曲唑对棘胸蛙生长、性比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张浓, 李娟, 向建国, 潘望城
2022, 37(6): 979-984.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11069
[摘要](705) [HTML全文](187) [PDF 708KB](1)
摘要:
目的研究来曲唑对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生长、性比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为棘胸蛙全雄育种提供参考。方法投喂不同来曲唑含量(20、100、400和1000 mg/kg)的饲料(分别记为L20、L100、L400和L1000组)诱导棘胸蛙蝌蚪雄性化,并设置对照组(CK组),投喂周期为90 d。在20~70日龄期间,每隔10 d测定各组蝌蚪的性激素[ 雌二醇(E2)和睾酮(T)]水平;之后正常饲养至变态完成,测定各组幼蛙的生长指标和性比。结果(19±1) ℃养殖水温下,棘胸蛙雄性率较低,CK组雄性率仅为33.33%。投喂不同来曲唑含量的饲料均能显著提高棘胸蛙的雄性率(P<0.05),L20、L100、L400和L1000组的雄性率分别为58.49%、55.26%、48.84%和56.82%。不同来曲唑含量的饲料对变态幼蛙的体长、头长、头宽、前臂及手长、后肢全长和肝体比等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从原始性腺到性腺分化结束期间(20~70日龄),与CK组相比,各来曲唑含量处理组的E2和T水平总体上均显著上升(P<0.05);精巢分化期间(40~50日龄),各来曲唑含量处理组的T水平均显著高于CK组(P<0.05),是诱导雄性化的关键。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来曲唑可显著提高棘胸蛙后代雄性率,但对棘胸蛙生长无影响。
HT29和HCT116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其裸鼠移植成瘤研究
王霞, 朱飞艳, 王晶, 熊喆, 韦云芳, 李彬, 魏红江, 赵红业
2022, 37(6): 985-991.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50
[摘要](1012) [HTML全文](348) [PDF 951KB](12)
摘要:
目的比较 HT29和HCT116 两株细胞系体外培养细胞增殖和在裸鼠体内移植后的成瘤情况。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HT29和HCT116的细胞活力,观察克隆形成细胞的形态,检测2株细胞p53和p21蛋白的表达水平;将2株细胞移植于裸鼠右侧腹股沟皮下,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记录裸鼠的体质量及移植瘤的体积。结果与HT29细胞相比,HCT116细胞在体外的增长率极显著升高(P<0.01),p21蛋白正常表达,p53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在阿霉素存在的情况下,HCT116 细胞中的p21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14 d内HCT116细胞移植量对裸鼠体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单只细胞接种量为4×105和2×106个时,HT29细胞肿瘤体积显著高于HCT116细胞(P<0.05)。结论HCT116细胞在体外的增殖速率显著高于HT29细胞,但是在体内HT29细胞比HCT116细胞更易成瘤,其分子基础可能与HT29细胞中p53基因突变导致的p53蛋白高表达及其下游p21蛋白低表达有关;高浓度的癌细胞移植有利于肿瘤形成。本研究为结直肠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黑腹果蝇fat2新突变体的鉴定
孙蓉, 杨敏, 罗俊鹏, 向阳, 田应雪, 梁丹, 魏微, 张庆海
2022, 37(6): 992-998.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6033
[摘要](720) [HTML全文](248) [PDF 1927KB](7)
摘要:
目的研究突变品系MI3266的生殖能力和生殖系统形态学变化,鉴定突变品系MI3266影响的基因。方法通过遗传杂交检测突变品系MI3266是否可育以及MI3266雌蝇和雄蝇的育性;解剖MI3266成虫生殖系统,经DAPI染料染色观察生殖系统形态学变化;利用反向PCR方法鉴定突变品系MI3266影响的基因。结果突变品系MI3266不可育,其雌蝇也不可育;突变品系MI3266雌蝇卵巢形态异常,14阶段卵室变圆,背侧肢异常短小;突变品系MI3266影响的基因是fat2结论本研究鉴定了1个fat2新突变体,突变体雌蝇不可育,为研究fat2基因功能提供了新的突变体。
袋鼠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分子鉴定与种系发育关系分析
衡昭君, 马洲, 董星和, 程文杰, 邹丰才, 黄翠琴, 贺君君, 杨建发
2022, 37(6): 999-100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34
[摘要](627) [HTML全文](228) [PDF 734KB](3)
摘要:
目的对云南某动物园袋鼠粪样中分离到的1株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种/基因型的分子鉴定,为云南动物园的袋鼠隐孢子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隐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使用DNAMAN和MEGA7.0等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以确定该袋鼠源分离株与其他源隐孢子虫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成功扩增出隐孢子虫阳性片段。BLAST结果表明:获得的袋鼠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与鼠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muris) 一致,同源性可达100%。种系发育进化树表明:该分离株与鼠隐孢子虫处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属于胃寄生隐孢子虫的鼠隐孢子虫。结论该园袋鼠存在隐孢子虫感染,鉴定为具有人兽共患潜能的鼠隐孢子虫。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袋鼠感染鼠隐孢子虫。
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氮积累与根区土壤氮转化过程差异研究
丁凤磊, 张乐, 余磊, 王鹤鹃, 张丽丽, 李笑笑, 宋贺, 董召荣
2022, 37(6): 1004-101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11072
[摘要](630) [HTML全文](275) [PDF 1306KB](6)
摘要:
目的明确影响玉米氮利用的关键过程和主导因素,为提高玉米植株氮肥利用效率和选育高氮吸收效率玉米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伟科702 (WK702)、隆平206 (LP206)、农华101 (NH101)和先玉335 (XY335) 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0 (CK)和220 kg/hm2 (N) 2个氮素水平,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研究不同玉米品种氮素积累和根区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差异。结果WK702和LP206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在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均高于NH101和XY335。CK处理下,WK702和LP206根区土壤硝化势和反硝化能力均低于NH101和XY335;WK702和LP206根区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丰度显著低于NH101;nirKnirSnosZ基因丰度均为NH101和XY335高于WK702和LP206;土壤pH和\begin{document}${\rm{NO}}_3^{\rm{ - }} $\end{document}-N含量是影响硝化和反硝化基因丰度的主导因子。施氮处理下,WK702和LP206根区土壤反硝化作用也低于NH101和XY335,但硝化作用没有差异;WK702、LP206和NH101根区土壤nirKnirSnosZ基因丰度均显著低于XY335。结论WK702和LP206根区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损失的氮素少是其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高的主因。在高氮吸收效率玉米选育过程中,应关注低氮条件下的土壤反硝化损失。
氮肥配施生物炭对烤烟生长及烤后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何聪莲, 顾浩, 张锦韬, 姜永雷, 陈颐, 郭笑维, 王力, 何承刚
2022, 37(6): 1014-102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003070
[摘要](663) [HTML全文](218) [PDF 563KB](9)
摘要:
目的研究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烤烟生长及烤后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为供试品种进行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2个生物炭施用量水平(B0:不施用生物炭;B1:每100 kg土壤施用3 kg生物炭) 和3个氮肥施用量水平 (N0:0 kg/hm2;N1:52.5 kg/hm2;N2:105.0 kg/hm2),共6个处理,对不同处理烤烟各生育时期的生长指标、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及致香前体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氮肥配施生物炭可极显著影响烤烟团棵期与旺长期的株高、茎围和最大叶长(P<0.01),并显著影响伸根期的最大叶长以及旺长期和成熟期的最大叶宽 (P<0.05);二者配施可极显著影响烤后下部叶的总氮、烟碱和钾含量,中部叶的烟碱和氯含量以及氮碱比和糖碱比,上部叶的总糖含量和糖碱比( P<0.01),还可显著影响上部叶的还原糖含量(P<0.05);从香气前体物来看,二者配施可极显著提高中部叶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含量( P<0.01)。结论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可促进烟株的生长,有利于提高其内在化学成分和香气前体物质含量,还可减少氮肥施用量。
百合AP2/ERF家族转录因子基因LoERF4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浩, 孙亮, 张济民, 贾文杰, 吴雅文, 张小平, 李想, 王有国
2022, 37(6): 1021-103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11078
[摘要](726) [HTML全文](268) [PDF 6417KB](10)
摘要:
目的研究AP2/ERF家族成员ERF基因在百合休眠解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百合品种西伯利亚 (Lilium oriental ‘Siberia’)的小鳞茎为试验材料,从前期试验获得的转录组测序数据中筛选得到1个在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显著上调表达的ERF转录因子,结合RT-PCR技术扩增得到西伯利亚小鳞茎的ERF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LoERF4;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LoERF4的基因结构和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检测LoERF4基因在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通过克隆得到LoERF4基因全长,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为606 bp,编码201个氨基酸,含有1个典型的保守AP2结构域;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21.52 ku,理论等电点为6.43,为亲水性蛋白,没有跨膜结构。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西伯利亚小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在第20 天小鳞茎休眠解除、开始萌发时极显著升高。结论在百合中克隆得到的LoERF基因可能是参与调控百合小鳞茎休眠解除进程的关键因子之一。
大白菜COBRA基因家族鉴定及其低温胁迫表达分析
廉瑞婷, 任宏, 翟文, 陈连水, 汤晓辛
2022, 37(6): 1031-1039.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3013
[摘要](1127) [HTML全文](278) [PDF 2584KB](15)
摘要:
目的鉴定大白菜COBRA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并预测基因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白菜的COBRA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启动子元件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大白菜COBRA基因家族包含23个成员,命名为BrCOBL1~BrCOBL23,分布于大白菜基因组的8条染色体上,根据基因序列特点将其分为2个亚族。大白菜与同属于十字花科的拟南芥、甘蓝型油菜、甘蓝和芥菜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47个COBRA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以上COBRA基因家族成员可聚为8个亚组。基因表达分析显示:低温胁迫下,大白菜BrCOBL1、BrCOBL2、BrCOBL15BrCOBL16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COBRA蛋白序列含有共同的保守基序,且某些基序特异存在于不同的亚族,表明这些基序可能与各亚族的功能分化有关。根据启动子分析结果推测BrCOBL基因可能参与大白菜的非生物胁迫响应及激素应答调控。
酿酒酵母PAD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尹拓, 马福仙, 韩沛辰, 奚登贤, 张汉尧
2022, 37(6): 1040-1047.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08002
[摘要](643) [HTML全文](302) [PDF 1147KB](5)
摘要:
目的研究酿酒酵母中PAD1基因的功能,为研究酿酒酵母芳香族化合物代谢过程和途径奠定基础。方法对酿酒酵母PAD1基因进行电子克隆,再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法对PAD1 基因进行分析预测。结果酿酒酵母PAD1基因位于Ⅳ染色体1510902~1511630,全长729 bp,可编码24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肉桂酸脱羧酶 (AAA20484.1) 最为接近,同源性高达99.59%;蛋白质化学式为C1208H1950N328O336S9,分子量约为26 733.31 ku,是稳定的疏水蛋白,在线粒体中发挥作用。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未发现明显卷曲螺旋区域,有部分跨膜区存在,二级结构元件以α-螺旋和随机卷曲为主,延伸链和β-转角在蛋白质中分散存在。结论酿酒酵母PAD1基因是编码芳香族羧酸脱羧酶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构稳定,可能在线粒体中参与代谢,与酿酒酵母芳香族羧酸的代谢和其对芳香族羧酸的耐受性存在直接联系。
酿酒酵母和解脂耶氏酵母对不同酚酸的耐受性测定
王益娜, 陈碧环, 郭兆宽, 刘祥宇, 张广辉, 杨生超
2022, 37(6): 1048-105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01
[摘要](720) [HTML全文](208) [PDF 879KB](8)
摘要:
目的比较酿酒酵母和解脂耶氏酵母对不同酚酸的耐受性。方法以酿酒酵母和解脂耶氏酵母为材料,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对羟基苯丙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和肉桂酸测定2种酵母的生长情况。结果2种酵母对不同酚酸的耐受性趋势一致,耐受性表现为对羟基苯丙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肉桂酸;解脂耶氏酵母对酚酸的耐受性大于酿酒酵母,更适合用于生产芳香氨基酸衍生物,尤其是肉桂酸类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结论解脂耶氏酵母对酚酸的耐受性更大,为应用酵母合成黄酮类化合物以及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衍生生物碱提供了理论依据。
楚雄华山松种子园无性系SRAP多样性分析
赵文植, 鲁华, 辛静, 马路遥, 王正德, 沈伟祥, 王飞, 辛培尧
2022, 37(6): 1054-106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4012
[摘要](923) [HTML全文](263) [PDF 1064KB](8)
摘要:
目的明确云南楚雄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内不同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集种子园内6个种源的96份华山松无性系单株针叶,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并利用SRAP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筛选获得26对条带清晰、PCR反应稳定且多态性较高的SRAP引物组合。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平均值为81.22%,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94 4,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59 5,不同种源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16 9;华山松种子园内各无性系在种源间变异较小,而种源内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6个种源可聚为3类,遗传变异丰富度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楚雄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内6个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变异主要存在于各种源内。地理距离对各无性系材料的遗传距离无明显影响。在该种子园内进行杂交育种时,应以分子标记结果为主、参考地理距离进行杂交亲本的选配工作。
云南栘? 总DNA提取方法比较及SSR反应体系优化
张新洛, 彭劲谕, 王玉昌, 王大玮
2022, 37(6): 1064-107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107054
[摘要](501) [HTML全文](190) [PDF 1375KB](1)
摘要:
目的从云南栘?叶片中提取高质量的总DNA,并建立稳定的SSR-PCR反应体系。方法以云南栘?幼嫩叶片为材料,采用尿素法、改良尿素法、SDS法、CTAB法、MAGEN试剂盒法和磁珠试剂盒法提取总DNA,从中筛选提取云南栘? 总DNA的最佳方法;利用L16(45)的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影响云南栘? SSR-PCR扩增体系的影响因子,建立云南栘? SSR-PCR反应体系。结果改良尿素法为云南栘?总DNA的最佳提取方法,提取的总DNA质量浓度、总量和A260/A280分别为382.64 ng/μL、38.26 μg和1.87,且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条带清晰明亮,说明DNA完整性好、质量浓度高。优化后的SSR-PCR扩增反应体系为:模板DNA 30 ng,Taq DNA聚合酶0.5 U,引物1.25 μmol/L,Mg2+ 2.0 mmol/L,dNTPs 2.5 mmol/L,10×PCR buffer 2.5 μL,补水至25 μL。结论改良尿素法能够从云南栘?中提取高质量的总DNA,所建立的SSR-PCR反应体系为云南栘? 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黔中喀斯特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状况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梅艳, 崔文刚, 刘绥华, 刘芳, 张新鼎, 黄月美, 张宏泽, 李云路
2022, 37(6): 1071-108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205027
[摘要](716) [HTML全文](225) [PDF 1388KB](15)
摘要:
目的明确黔中喀斯特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及人体健康风险。方法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累积污染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人体健康风险模型对土壤样品中Cd、Hg、As、Pb和Cr的污染状况、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Hg、As和Pb含量高于背景值,Hg元素含量超标率达98.04%,其余元素含量均低于背景值,空间变异属于中等;各元素单因子污染为Hg>Pb>As>Cd>Cr,主要污染因子为Hg,全区以综合中度污染为主;Hg存在累积污染,污染点位达91.83%,其余元素无累积污染,属于清洁状态。生态风险以中等风险为主,占比为81.80%;经口摄入是人体产生健康风险的主要途径,儿童的健康风险值大于成人;As和Pb是引起该区非致癌风险的主要因素,Cr是该区致癌风险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黔中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主要为Hg元素,As和Pb次之;农田受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存在中等的潜在生态风险;健康风险等级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As、Pb和Cr元素是引起该区人体健康风险的主要因素。

扫一扫

关注我们

扫一扫

手机阅读

  • 版权所有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 地址: 云南昆明黑金路95号云南农业大学成教楼108室 邮政编码: 650201
  • 电话: 0871-65227711 E-mail: ynauzkxb@foxmail.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技术支持: info@rhhz.net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