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 号:
ISSN 1004-390X / CN 53-1044/S
-
主管单位:
云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
特别推荐MORE+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产甲烷菌是甲烷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微生物,控制着湖泊沉积物的甲烷产生。位于云贵高原的滇池,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泊,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滇池流域内人口密集,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超标,有机氮磷输入负荷较大,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这将会影响滇池的甲烷排放及碳平衡。本研究针对滇池不同区域的沉积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产甲烷菌的空间分布,得出滇池沉积物产甲烷菌丰度范围为5.91×107~7.74×108 copies/g,产甲烷菌的拷贝数在各个采样区域差异显著(F=10.300 6,P=0.001 2),并具有空间分布特征,即外海中>外海南>草海>外海北,且外海南部和中部的产甲烷菌丰度与草海和外海北部的产甲烷菌丰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以期为高原富营养化湖泊的甲烷排放潜力估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猪种资源是保证猪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云南独特多样的生态地理、气候环境和民族农耕习俗孕育了独特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现有大河猪、撒坝猪、保山猪、滇南小耳猪、迪庆藏猪、明光小耳猪、高黎贡山猪、丽江猪和昭通猪等9个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的地方猪品种(遗传资源),是中国地方猪种资源数量最多的2个省份之一。这些猪种资源既有肉质优良、抗逆性强和耐粗饲等共同特性,又各具特色,为开展新品种(品系)培育、发展优质特色养猪业及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种质素材。研究综述了云南地方猪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基础、遗传资源保护以及多样化选育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进展,以期为中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发掘、保护与选育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从辣木籽中制备4-α-L-鼠李糖基-异硫氰酸苄酯的工艺优化研究
辣木因其营养素丰富,且具有广泛的慢性病防治功能,而被世界各国科学家誉为“生命之树”和“奇迹之树”。辣木种子中发现的主要活性成分异硫氰酸酯(GMG-ITC)结构新颖,且含量较大,在降糖、抗癌及抗炎等生理活性方面都有系列研究报道。但目前对GMG-ITC的提取分离方法较为繁琐,且在纯化制备过程中含量损失严重,阻碍了该天然产物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论文针对GMG-ITC对光热不稳定性特点,提出了简化高效的制备纯化步骤,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优化了GMG-ITC酶解提取过程的各项参数。为提取制备天然异硫氰酸酯类成分提供了研究参考,也为辣木籽后续的活性机制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闻公告MORE+
显示方式:
【目的】挖掘不同含油量甘蓝型油菜种子在发育过程中油体蛋白形成的相关基因,解析油菜种子油脂合成调控机制,为油菜高含油量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品系DH0216和低含油的品系DH0729为材料,含油量分别为52%和37.6%为材料,分别测定授粉后第30和45 DAF (days after pollen)油菜种子含油量,并观察油体大小及数目,利用转录组测序数据挖掘油体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结果】 转录组分析获得了3 349 (30 DAF)和2 271 (45DAF)个DEGs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主要参与脂肪酸的合成与代谢。RT-PCR结果显示9个油体蛋白相关的DEGs中6个在DH0216种子中上调表达。油体蛋白多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第45DAF油体蛋白数目[65(DH0216)和356(DH0729)]及直径[2.35μm(DH0216)和2.16 μm(DH0729)]明显大于30 DAF(数目分别为;15和285个,直径分别为:2.35和1.80 μm)。【结论】种子发育后期油菜种子油体数目增多、密度增加及油体蛋白相关基因高表达是甘蓝型油菜含油量差异的原因。
显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