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5卷2期
2020, 35(2): 187-195.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811001
摘要:
目的探明光氮互作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特征及光合生理机制,为通过合理施肥缓解玉米弱光胁迫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和氮素水平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结果中低氮水平下,遮阴处理的玉米生育后期株高较自然光处理有所降低;不同施氮水平灌浆期上部叶、穗位叶和下部叶叶面积也均小于自然光处理,下降幅度分别为13.0%~35.9%、6.1%~28.5%和9.7%~26.4%,生育前期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也有不同程度降低,拔节期叶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11.1%~46.5% (P<0.05);中高氮水平下,遮阴处理玉米总生物量显著降低33.1%~49.7% (P<0.05)。遮阴条件下,低氮处理的不同部位叶片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及根长均高于高氮处理,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及总生物量也分别较中高氮处理增加19.4%~108.3%和51.1%~85.6%。 结论遮阴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受抑制且低氮处理较中高氮处理更有助于玉米干物质累积。
2020, 35(2): 196-205.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1037
摘要:
目的评价不同马铃薯品种(系)的耐热性。 方法以22份马铃薯品种(系)为研究材料,马铃薯出苗后分别对其进行26、30 ℃的高温胁迫,以22 ℃为对照;分别处理20、40 d后,测定株高、叶面积、茎粗、结薯数、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采用隶属函数法对马铃薯耐热性进行评价。 结果不同马铃薯品种(系)对高温的响应各不相同,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马铃薯总体表现为株高、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Pro含量增加,植株茎粗和叶面积减小,结薯数减少;30 ℃高温胁迫下的叶面积明显小于对照和26 ℃高温胁迫,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相对电导率也随之增大。隶属函数综合排序前5位为镇薯1号、滇薯187、青薯10号、云薯401和滇同薯1号。 结论隶属函数综合排序前5位的品种(系)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可作为进一步研究马铃薯耐热性的良好试验材料,为揭示高温胁迫下马铃薯的抗性机制奠定基础。
2020, 35(2): 206-212.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805069
摘要:
目的为了综合治理茶园害虫。 方法运用群落特征参数和灰色关联度法研究2015年和2016年白毫早和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 结果对按照每年16~17次调查结果求得的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2015年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为白毫早茶园>乌牛早茶园,但差异不显著(P>0.05);2016年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群落多样性为白毫早茶园>乌牛早茶园,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物种多样性年度间比较,两茶园群落多样性年度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015年略大于2016年。3个稳定性指数与多样性指数(H')的密切关系顺序是Sa/Sb>Sn+p/Sa+b>Sn/Sp,2015年的Sn/Sp和Sn+p/Sa+b在茶树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2016年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控制群落中物种数和个体数是促进群落稳定的重要措施。
2020, 35(2): 213-22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805023
摘要:
目的研究放线菌菌株1331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并探究其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抑杀作用。 方法在摇瓶试验中采用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结果该菌株的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为发酵培养基Ⅱ;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80 mL (500 mL摇瓶),种子液接种量为5% (体积分数),初始pH值7.0,培养温度25 ℃,150 r/min培养7 d。该条件下菌株1331产孢量为1.68×109 CFU/mL,其5%发酵稀释液处理南方根结线虫卵9 d,卵孵化率与对照相比降低了70.59%;10%和20%发酵稀释液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48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8.97%和100%。 结论放线菌菌株1331发酵液可有效抑杀南方根结线虫,具有潜在生防价值。
2020, 35(2): 221-226.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5052
摘要:
目的观察云南省墨江县烟田中烟草靶斑病的发病情况,探究烟草靶斑病菌形成担孢子的环境条件及担孢子在活体烟草上的侵染能力。 方法温湿度自动记录仪监测田间形成担孢子的环境条件,收集田间担孢子回接,通过融合群鉴定和分析ITS序列的方法明确烟草靶斑病病原菌的归属关系,田间接种分析担孢子的致病性。 结果明确引起烟草靶斑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AG-3,田间担孢子主要在5:00—9:00及20:00—23:00形成,环境条件为相对湿度100%,温度约20 ℃。田间接种试验发现担孢子可快速侵染叶片形成病斑。 结论担孢子重量轻、数量大,可通过气流快速传播引起再侵染,是烟草靶斑病菌侵染的主要手段。
2020, 35(2): 227-234, 275.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7034
摘要:
目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9菌株是一株分离于甘蔗根部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探究其促生长作用及产吲哚乙酸(IAA)能力,为下一步将其研制成高效微生物肥料接种剂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玉米种子、甘蔗单芽茎和甘蔗组培苗为供试材料,通过浸泡接种玉米种子与甘蔗单芽茎,明确B9的最适促生长密度,观察它们的生长势并测定芽长、根长、株高、生根数和根系重量;通过灌根接种甘蔗组培苗,观察试管组培苗中根系长势,测定盆栽组培苗根长、株高、根系活力、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叶绿素以及光合指标,运用液质联用仪检测无菌上清液中与促生长相关的IAA的含量。 结果B9菌液稀释后对玉米种子和幼苗均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随着菌液稀释倍数的增加,促生长效果呈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在1.0×106 CFU/mL时,对玉米生长情况的影响达到最佳。甘蔗单芽茎经1.0×106 CFU/mL的B9菌液处理后,其相关的形态和农艺性状均显著优于清水对照(P<0.05)。在该密度下,甘蔗组培苗的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根系活力等指标均明显优于CK。在LB培养基B9菌液中,吲哚乙酸含量增加明显,在9 d时达到(95.63±2.33) ng/mL,比空白对照增加1054.9%。在Landy培养基菌液中,同样检测到吲哚乙酸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在9 d时比对照高出2.56倍。 结论B9菌株对甘蔗和玉米均具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且发酵液中的IAA分泌能力强。
2020, 35(2): 235-242.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5048
摘要:
目的从不同宿主植物病原真菌中筛选高产铁载体的菌种资源,并利用螯合性铁载体及病原菌对Fe3+的竞争机制,为病害防控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方法采用CAS检测法和光吸收法进行分泌型铁载体产生菌的定性、定量筛选及类型的初步鉴定,并基于18S rDNA对高活性优势菌株进行生物学鉴定。 结果经定性初筛和定量复筛,确定5株供试病原真菌为高产铁载体优势菌株,分泌铁载体类型为异羟肟酸型、羧酸盐型和儿茶酚型;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TZT-024与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具较高同源性,菌株TZT-033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具较高同源性,菌株TZT-037与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具较高同源性,菌株TZT-047与吡喃腐霉(Pythium pyrilobum)具较高同源性,菌株TZT-069与韦司梅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ismiae)具较高同源性。 结论目前,尚未有L. psalliotae、P. pyrilobum和P. vismiae等植物病原真菌分泌铁载体的研究报道,可作为后续开展铁载体防控病害研究的优选材料。
2020, 35(2): 243-25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5056
摘要:
目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也称淡水小龙虾。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作为小龙虾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一种关键酶,在抵御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克氏原螯虾为材料,克隆了Pc-ddc 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组织mRNA表达分析。 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应用qRT-PCR技术分析其mRNA组织表达分布。 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获得了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425 bp的Pc-ddc基因的cDNA序列,编码474个氨基酸残基,多肽的理论分子量为52.99 ku,蛋白分子式为C2384H3689N647O674S25,等电点为5.98,为弱酸性蛋白且N-末端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表明:Pc-DDC蛋白在线粒体中最多;组织表达分析表明:Pc-ddc mRNA在检测的6个组织中差异表达,其中,淋巴组织表达量最高。 结论本研究为克氏原螯虾等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系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0, 35(2): 251-261.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9039
摘要:
目的探讨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对丝尾鳠(Hemibagrus wyckioides)生长及生理的负面影响,以及饲料中添加精氨酸(Arg)对负面影响的缓和作用。 方法随机选取375尾体重为(6.40±0.06) g的健康丝尾鳠幼鱼,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全鱼粉(FM组)、替代25%鱼粉(25% I组)、替代25%鱼粉+1.5% Arg (25% II组)、替代50%鱼粉(50% I组)和替代50%鱼粉+1.5% Arg (50% II组)饲料,饲喂8周,测定各处理组试验鱼的生长性能。饲养结束后,用试剂盒(南京建成)和石蜡切片法分别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及肠道组织结构。 结果50% I组丝尾鳠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鱼体粗蛋白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FM组(P<0.05);50% I组料肉比(FCR)最高,且显著高于FM组(P<0.05);25% I和50% I组丝尾鳠血液尿素氮(UN)显著高于FM组(P<0.05)。随着饲料中鱼粉替代比例的增加,丝尾鳠生长性能和体蛋白沉积随之降低,而血液尿素氮水平升高。通过Arg介导后,50% II组丝尾鳠生长和生化指标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肠道形态学结果显示:25% I、50% I和50% II组丝尾鳠的中肠绒毛高度(HV)显著小于FM组(P<0.05);50% I组丝尾鳠的中肠绒毛宽度(WV)显著低于FM、25% I和25% II组(P<0.05);50% I和50% II组杯状细胞个数(GC)显著多于FM、25% I和25% II组(P<0.05);5组丝尾鳠中肠肠道整体的完整和健康程度评价为:FM≥25% II≥25% I >50% II >50% I。 结论植物蛋白替代50%以上的鱼粉会对丝尾鳠生长、生理生化和肠道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最适替代量为25%~50%。通过添加1.5% Arg可以缓解植物蛋白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有助于修复肠道健康。
2020, 35(2): 262-268.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10042
摘要:
目的探究青贮柑橘皮渣饲料用作部分羊饲料饲喂小尾寒羊的效果。 方法首先跟踪考察柑橘皮渣营养成分含量随青贮时间的变化情况,再用青贮4个月的柑橘皮渣饲料替代20%的育成羊全价饲料和草料,对4月龄的小尾寒羊进行为期5个月的饲喂试验,考察其对小尾寒羊的体重、身高、肉质和饲料成本等的影响。 结果当柑橘皮渣青贮2个月时,pH降为3.73,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均达到最大值;青贮2~4个月,粗蛋白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青贮柑橘皮渣饲喂第1月,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低0.026 kg(P<0.05);饲喂2~5月,试验组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羊肉营养成分含量略有增加但不显著(P>0.05),羊肉脂肪酸中的十五碳酸、棕榈酸和十七烷酸含量分别减少0.515%、3.2%和1.5% (P<0.05);每公斤羊增重成本降低16.07元,每公斤羊纯利润增加11.52元。 结论柑橘皮渣适宜的青贮时间为2~4个月,该青贮柑橘皮渣饲料可有效增加小尾寒羊的平均日增重,略微增加羊肉营养成分含量,可改善羊肉脂肪酸组成,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020, 35(2): 269-275.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5042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下奶牛瘤胃真菌菌群结构的变化。 方法选取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犊后约3周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高精粗比日粮(HC组,精粗比为60∶40)和低精粗比日粮(LC组,精粗比为40∶60),试验期45 d,通过口腔采集瘤胃液,运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奶牛瘤胃真菌菌群结构。 结果(1) HC组聚类的OTU数较LC组极显著降低(P<0.01);HC组Ace和Chao1指数较LC组极显著降低(P<0.01),而Simpson指数较LC组显著增加(P<0.05)。(2)在门水平上,HC组中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丰度均极显著高于LC组(P<0.01),而被孢霉亚门丰度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在属水平上,HC组中5个酵母菌属以及与纤维降解有关的瘤胃壶菌属、新美鞭菌属、菌生格孢菌和瘤胃真菌属丰度均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LC组,但根囊鞭菌属、枝梗鞭菌属、厌氧鞭菌属、曲霉属和念珠菌属均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低于LC组。 结论综合真菌菌群多样性指数与结构变化可知:随着日粮中精料水平的提高,瘤胃内环境发生改变,影响奶牛瘤胃微生物生长繁殖,使奶牛瘤胃中纤维降解真菌丰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或降低;但日粮中精料的添加可促进奶牛瘤胃中酵母菌属的生长,改变瘤胃微生物区系,最终影响奶牛瘤胃发酵性能。
2020, 35(2): 276-281.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806021
摘要:
目的探讨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对断奶仔兔血清和肠道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方法将300只35日龄断奶的新西兰白兔根据不同饲粮添加成分,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是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BMD)高、中、低剂量添加组(100、50、25 mg/kg),杆菌肽锌(BZ)对照组(50 mg/kg)、空白对照组(无添加)。饲喂35 d后测定血液和肠道中抗氧化功能相关指标。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MD和BZ显著提高了血清和肠道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P<0.05),BMD组和BZ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日粮中添加BMD可提高断奶仔兔的抗氧化功能,且以100 mg/kg的添加量最适宜。
2020, 35(2): 282-288.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804029
摘要:
目的为开发中药防治畜禽沙门氏菌病,根据沙门氏菌病中兽医辩证进行中药组方,为今后畜禽养殖减抗限抗的替代疗法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检测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形态变化。试验选取150羽1日龄雏鸡,随机取出30羽做空白组,其余120羽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制备雏鸡感染模型。将感染雏鸡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和中药预防组,每组30羽。观察雏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于治疗后1、3和5 d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实时荧光PCR检测禽β-防御素6 (avian beta-defensin 6,AvBD6) 和鸡Toll样受体15 (chicken toll-like receptor 15,ChTLR15) 在雏鸡小肠中的转录水平。 结果体外试验结果显示:MIC和MBC分别为62.5和125 mg/mL;扫描电镜下可见菌体出现溢缩,断裂形成许多残体,形状不规则。中药预防组可降低雏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预防组和中药治疗组均可降低IL-1β和TNF-α含量。而ChTLR15和AvBD6在感染初期表达量高,治疗后期趋于正常。 结论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杀菌机制是通过改变菌体的形态结构使细菌丧失活性。试验证实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可有效预防雏鸡沙门氏菌感染,并能有效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2020, 35(2): 289-294.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6034
摘要:
目的研究白虎汤对实验性急性热应激小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生化培养箱法对小鼠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前先给小鼠灌胃高低2个剂量的白虎汤,试验结束时采集小鼠血液、肝脏和空肠组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尿素(UREA)含量以及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观察肝脏组织与空肠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热处理后的小鼠体重显著减轻(P<0.05),热处理对照组小鼠 血清ALT、AST、CK和UREA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GSH含量和T-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呈现大量中央静脉淤血和肝细胞不规则排列;白虎汤高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和UREA水平显著降低,肝组织GSH含量和T-SOD活性升高,肝组织中央静脉淤血减少并且肝细胞排列较整齐。 结论白虎汤对实验性急性热应激小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热应激造成的小鼠肝组织损伤。
2020, 35(2): 295-301.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1025
摘要:
目的研究山柰提取物在体外抑制伪狂犬病病毒活性。 方法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山柰的超声提取工艺,并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山柰提取物抗病毒的作用方式及其作用时间点。 结果以黄酮含量作为响应值,优化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溶剂为80%乙醇,功率208 W,提取98 min;抗伪狂犬病毒活性研究表明:山柰提取物对伪狂犬病毒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55.85 μg/mL,作用方式为抑制病毒的穿入和复制阶段,在病毒感染24 h内加入山柰提取物均表现出显著的抗病毒活性。 结论山柰提取物具有显著的体外抗伪狂犬病毒活性。
2020, 35(2): 302-308.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805059
摘要:
目的对杂交鳜(Siniperca chuatsi×Siniperca scherzeri)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筛选出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位点。 方法选用15个具有较高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采用PopGene 3.2软件对96尾杂交鳜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卡方检验估计群体的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的最小二乘法对微卫星位点与杂交鳜主要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15个位点共检测出190个等位基因(Na),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22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17 7~10.326 1,观测杂合度(Ho)为0.260 4~0.914 2,平均值为0.601 4,期望杂合度(He)为0.296 2~0.914 2,平均值为0.742 3,各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279 5~0.903 2之间,均值为0.717 7。15个位点中仅2个位点未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CD90、MDJ821、PY21、PY55和72217 这5个微卫星位点分别与体长、体重和体高这3种生长性状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 结论微卫星位点中的等位基因在整个群体中分布均匀,多态性较高,且72217位点中含有的片段为219 bp的基因型可作为杂交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重要参考位点。
2020, 35(2): 309-317.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6020
摘要:
目的了解小兴安岭平顶山苔藓植物多样性和垂直分布特征,为林区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小兴安岭主峰平顶山8个不同海拔和植被型,系统研究苔藓植物组成及垂直分布对其多样性的影响。 结果(1)该区域发现苔藓植物107种(含变种),其中藓类90种1变种,占黑龙江省藓类的31.60%;苔类16种,占据黑龙江省苔类的12.21%。(2)地面藓类的优势科属分别占所调查地面藓类种数的39.07%和37.21%;地面苔类优势科属分别占所调查地面苔类种数的64.29%和42.86%;树生苔藓以距离地面0 m处多样性最高,共18种。(3) α多样性分析显示:海拔989 m处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2.69),304 m处最小(0.75);Pielous均匀度指数相对稳定,在0.27~0.74之间。(4) β多样性分析显示:海拔810 m和1 429 m两样地间的βC=50.00、βT=2.00,物种差异最大。(5)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将17个主要地面苔藓物种划为与不同环境因子相关的3个组。 结论小兴安岭主峰平顶山苔藓植物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呈现双峰式变化,中低海拔山地的苔藓分布与干扰呈正相关。
2020, 35(2): 318-32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9037
摘要:
目的研究5种热带花灌木在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生理及形态指标的变化,以揭示植物对旱涝胁迫的响应规律。 方法以黄蝉(Allemanda schottii)、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斑叶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 ‘Variegata’)、钟花蒲桃(Syzygium campanulatum)和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divaricata) 5种热带花灌木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正常供水(CK)、干旱(CD)、水淹(CF)、旱涝交替(FD) 4个水分胁迫处理,观察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植物的形态变化并测定各项生理指标,并用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植物抗逆性的综合评价。 结果干旱胁迫下钟花蒲桃叶片受害最严重(VI级),5种花灌木的SOD活性均下降、丙二醛含量均上升,斑叶鹅掌藤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淹水胁迫显著影响植物的外部形态,栀子长出新根,黄蝉形成肥大皮孔并长出大量新根和新叶,斑叶鹅掌藤大量叶片萎蔫、根部严重腐烂,狗牙花大量落叶,淹水胁迫下5种花灌木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丙二醛含量上升,斑叶鹅掌藤和狗牙花的SOD活性显著下降(P<0.05);旱涝交替胁迫下黄蝉和钟花蒲桃的叶片形态分别表现为I级和II级,5种花灌木的叶绿素含量均下降,除狗牙花SOD活性上升外,其他4种植物均下降。 结论综合隶属函数和植物形态分析,5种花灌木耐旱性从强到弱依次为斑叶鹅掌藤、狗牙花、黄蝉、栀子、钟花蒲桃;耐涝性从强到弱依次为栀子、钟花蒲桃、黄蝉、斑叶鹅掌藤、狗牙花;对旱涝交替胁迫的适应性从强到弱依次为黄蝉、钟花蒲桃、斑叶鹅掌藤、狗牙花、栀子。黄蝉可配置于雨水花园和滨水河岸带等环境,斑叶鹅掌藤和狗牙花是建设屋顶花园、节水型绿地的优良植物材料,栀子和钟花蒲桃可配置于滨水绿地、淡水湿地或土壤较为湿润的环境。
2020, 35(2): 324-331.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7005
摘要:
目的分析辣木蛋白质与氨基酸组分特征,对辣木蛋白质的营养进行评价。 方法使用凯氏定氮仪、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蛋白质、氨基酸等指标,采用国际通用营养评价标准评估蛋白质与氨基酸的营养价值。 结果辣木叶、辣木籽和脱脂辣木籽中蛋白含量分别为26.83%、34.07%和53.88%。辣木叶、辣木籽和脱脂辣木籽中必需氨基酸质量占总氨基酸质量的比值分别为40.19%、25.85%和25.65%。三者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以辣木叶最高、脱脂辣木籽次之、辣木籽最低。三者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辣木籽(71.53)>脱脂辣木籽(70.61)>辣木叶(60.71)。辣木叶中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辣木籽和脱脂辣木籽中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赖氨酸。 结论辣木叶蛋白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体需要并且营养价值高的植物蛋白质。
2020, 35(2): 332-337, 352.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9013
摘要:
目的对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寻甸县)马铃薯种植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为该区马铃薯施肥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根据寻甸县土壤养分采集点数据情况和马铃薯生长对土壤养分的要求,以氮、磷、钾3个土壤养分因子为研究对象,结合云南省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方法,对采样点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参考马铃薯土壤养分划分方法,利用ArcMap软件计算得到肥力等级分布图。 结果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对钾肥需求量较高,约有62%的地区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约有78%的地区碱解氮处于比较丰富状态,约有21%的地区处于中等级别;有效磷丰富等级面积约占33%,中等水平面积约占66%。研究结果针对具体村镇推荐合理施肥,并制作了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马铃薯施肥区划专题图。 结论本研究得出的氮、磷、钾的施肥推荐模型,为实现研究区域的马铃薯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对马铃薯绿色发展有一定的价值。
2020, 35(2): 338-344.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807017
摘要:
目的土壤养分异质性能显著影响植物的生长,而异质性施肥是造成土壤养分异质性的主要方式。为研究异质性施肥对单、间作系统养分吸收和利用特征的影响。 方法对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进行不同养分分布施肥,研究不同作物对异质性施肥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规律。 结果不论单作还是间作,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均能增加玉米和马铃薯的养分积累量;在间作群体中,土壤异质性施肥能极显著地降低玉米养分利用率(P<0.01),而对马铃薯仅磷利用率达到显著降低(P<0.05),但在单作群体中养分异质性施肥仅对马铃薯磷(P=0.027)和钾(P=0.013)的利用率有显著降低的作用;在间作群体种间行内提高施肥量能极显著地提高土地当量比(LER)(P=0.003)。 结论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施肥(种间高肥)有利于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能提高复合产量15%。
2020, 35(2): 345-352.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5034
摘要:
目的研究玉溪红塔区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特征和人体健康风险,为玉溪地区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方法结合2014—2018年飞井海水库水环境质量检测数据,运用美国国家环保局(US EPA)推荐的水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9项水质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结果2014—2018年,飞井海水库水质状况良好,除NH3-N外的其余监测指标均符合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水标准。水环境总健康风险为4.1×10−5~1.3×10−4 a−1,高于或接近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和US EPA推荐值,但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化学致癌物(Cr6+、As和Cd)的风险值远高于非化学致癌物(F−、Cu、NH3-N、NO3−、Mn和Fe),主要致癌污染因子为Cr6+;各非致癌物健康危害风险的数量级均为10−9~10−13,其风险值可忽略不计。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Cu和F−、Mn、Fe、Cd、Cr6+之间、Cr6+和Cu、F−、Fe、Mn、Cd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Cr6+和Cd的相关性极其显著(R2=0.832),说明Cr和Cd含量之间影响较大。 结论飞井海水库人体健康危害总风险以化学致癌物风险为主,主要化学致癌物为Cr6+,非化学致癌物中F−最高,应予以优先关注和重点管控。
2020, 35(2): 353-36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001027
摘要:
土壤酸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铝毒被认为是酸性土壤(pH<6.5)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概述了土壤中铝的化学形态、铝对植物的毒害、草本植物耐酸铝性研究进展及草本植物的耐铝机制,以期为各类草本植物耐铝毒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土壤酸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铝毒被认为是酸性土壤(pH<6.5)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概述了土壤中铝的化学形态、铝对植物的毒害、草本植物耐酸铝性研究进展及草本植物的耐铝机制,以期为各类草本植物耐铝毒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020, 35(2): 361-365, 37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810015
摘要:
目的探明解淀粉芽孢杆菌YN48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潜力。 方法苗期施用YN48的基础上,在大田发病初期,采用5.1×107 CFU/mL的YN48菌液、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800 mg/kg、50%氟吗·乙铝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625 mg/kg、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680 mg/kg和25%溴菌腈微乳剂有效成分250 mg/kg,每隔7 d各喷淋1次,共喷药3次,并在3次施药后第7和14天调查黑胫病病情。 结果连续3次施药后的第7天,上述菌液和药剂对黑胫病的防效分别为85.42%、62.22%、86.91%、86.94%和54.57%;第14天的防效分别为77.46%、46.10%、77.24%、80.09%和46.83%,仅喷淋YN48与氟吗·乙铝、精甲霜·锰锌处理间的防效无显著差异(P>0.05)。YN48除能防治黑胫病外,还能将生长期延长8 d,挽回23.02%的产量和28.41%的产值。 结论在烟草苗期施用YN48的基础上,可以于黑胫病发病初期,单独喷淋YN48或与化学杀菌剂氟吗·乙铝、精甲霜·锰锌等化学药剂分别结合应用,能有效控制烟草黑胫病。
2020, 35(2): 366-37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902018
摘要:
目的明确不同质量浓度食盐溶液对青稞种子的引发效果。 方法选用6个青稞品系,以0 (CK)、0.025、0.050、0.075和0.100 g/mL共5个质量浓度的食盐溶液,各浸种1、2、3、4、5和6 h,对青稞种子进行引发处理,再通过标准发芽试验,测定青稞种子的发芽特性。 结果食盐溶液对青稞种子有明显的引发效果,随着食盐溶液质量浓度的提高以及浸种时间的延长,青稞种子发芽特性先逐渐变好,然后再逐渐变差。 结论0.025 g/mL的食盐溶液浸种3 h的引发效果最好,可使青稞种子发芽迅速整齐,并长成健壮幼苗。在青稞种子播种实践中采用此法可有效提高田间出苗率和整齐度,保证出苗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