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3卷2期
显示方式: |
2018, 33(2): 177-18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4046
摘要:
目的 为了解海桐内生真菌资源组成及其生态分布特征。 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和形态分类的方法对海桐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 结果 海桐内生真菌菌群由子囊菌(78.55%)、接合菌(1.21%)及无孢菌群(20.21%)构成,分属于5纲,12目,17科,23属。在纲的水平上,以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的相对多度为最高,占38.04%;在目的水平上,以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 的相对多度为最高,占29.95%;在科的水平上,以格孢菌科(Pleosporaceae)的相对多度为最高,占16.19%;在属的水平上,以交链孢属(Alternaria)的相对多度为最高,占16.19%。内生真菌在果实中分布的菌群和菌株为最高,分别占58.33%和42.51%;在根中分布的菌群和菌株为最少。叶片和果实之间的内生真菌菌群组成的相似度最高(Cs=0.571),以根与果实之间的相似度为最低(Cs=0.381)。除根和叶片、根和果实之间在内生真菌菌群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之外(P<0.05),在根与枝条、枝条和叶片、枝条和果实、叶片和果实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海桐内生真菌资源组成丰富,且内生真菌在海桐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2018, 33(2): 184-19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4033
摘要:
目的 揭示西藏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 700~4 345 m地面生藓类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 方法 以不同海拔梯度地面生苔藓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每隔100 m设置样地进行调查,每个样地内采用系统取样方法,每隔2 m设置1个20 cm×20 cm的样方,每个样地内共25个样方进行多样性的测定,包括相似性系数、α 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 结果 该区有藓类植物24科63属110种。藓类植物种类数目在不同的海拔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科、属、种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8个样地的相似性系数在0.089~0.272 7之间,其中以V5(海拔4 100 m,急尖长苞冷杉林)和V6(4 200 m,方枝柏-杜鹃林)地面生藓类植物的物种相似性最高,共有种数也最多,达到了24种。α 多样性指数分布情况与地面生藓类植物基本相同,其中,海拔4 200 m处Shannon-Wiener指数值最高,达到了2.66;海拔4 345 m处的指数值最低,为1.74。海拔3 800 m和4 000 m的β多样性指数为最大,达到了0.934 3,海拔3 900 m和4 345 m之间的β多样性指数为最小,为0.321 1,说明该区地面生藓类植物在海拔3 800 m~4 000 m的变化幅度最大。 结论 该研究结果对本区域后期苔藓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018, 33(2): 191-197.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11029
摘要:
Purpose The sorghum aphid, Melanaphis sacchari (Zehntner), is a predominant pest of sorghum, sudangrass, sugarcane, 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 it is necessary to clear the effect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orghum aphids on different cultivars. Method The biology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imes, nymphal survival rate, and life table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on 7 cultivars, including TianM81, Sterilelines7050A, Wantianliang No.1, Shendiya, Wancao No.3, Wancao No.4, and GaodanD in the laboratory at 24℃±1℃, 70%±5% relative humidity. The plant hosts were subjected to 14 hours of light and 10 hours of dark. Sorghum aphid successfully survived on all seven cultivars. Result The mean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sorghum aphid reared on the Shendiya plant was the highest (0.56), while sorghum aphid on the Sterilelines7050A and the Wantianliang No.1 were the lowest (0.33). The developmental times to maturity ranged from 5.35 on the Shendiya to 9.04 days on the Wantianliang No.1. The immature survival rates on the Shendiya, Wancao No.4, and GaodanD were the highest (98%), while the immature survival rate on the Sterilelines7050A was the lowest (80%). The reproductive period of the sorghum aphid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different sorghum and the S. bicolor×S. sudanense cultivars. The longest reproductive period was observed on the Wantianliang No.1 (18.03 days) and the shortest reproductive periods were observed on the Sterilelines7050A (13.59 day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m values among the population of four sorghum cultivars and three S. bicolor×S. sudanense cultivars (P < 0.05). The Melanaphis sacchari reared on the Shendiya, the Wancao No.3, and the Wancao No.4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m values (0.330, 0.329 and 0.352 day−1). The lowest rm value was seen on the Sterilelines7050A (0.245 day−1). The Ro value of sorghum aphid on different cultivars ranged from 57.65-90.95 females−1· generation−1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cultivars (P<0.05). Conclusion Wancao No.4 is suitable host plants, the Sterilelines7050A and the Wantianliang No.1 are unsuitable, even the Sterilelines7050A and the Wantianliang No.1 are resistant to sorghum aphids among the cultivars.
2018, 33(2): 198-207.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3036
摘要:
目的 针对三七土传病害根腐病日益突出的问题,探讨三七根际土壤和根内生微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组成及代谢活性与根腐病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对连作3年三七和连作4年三七的健康植株和感病植株根际土壤进行Biolog ECO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对三七根际土和根组织采用多种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根据细菌16S rDNA序列和真菌ITS区序列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Blast同源比对及其系统进化树分析。 结果 健康植株组与感病植株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健康植株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理活性高于感病植株组;从根际土壤中培养出172株菌株,其中,健康植株组土壤以芽孢杆菌(Bacil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节杆菌(Arthrobacter)等为优势菌群;感病植株组土壤以黄杆菌(Flavobacterium)、毛霉菌(Mucor)和镰刀菌(Fusarium)等为优势菌群;从根组织中分离出121株菌株,其中,健康植株根部以芽孢杆菌(Bacil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为优势菌群,感病植株根部以镰刀菌(Fusarium)、拉恩氏菌(Rahnella)、欧文氏菌(Erwinia)等为优势菌群。 结论 三七土传病害根腐病的发生与植株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代谢功能多样性密切相关,为从微生态角度改善三七土壤健康状况及控制三七根腐病的发生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018, 33(2): 208-212.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5009
摘要:
目的 制备TVDV CP蛋白抗血清,明确TVDV侵入蚜虫消化道的部位以及TVDV在蚜虫体内的分布。 方法 首先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DEST17-TVDV-CP,所得载体转化到Rocceta菌株中诱导表达TVDV CP蛋白,收集目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TVDV CP特异性抗血清。再利用制备的抗血清,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标记TVDV,对TVDV在介体蚜虫中的分布解剖观察。 结果 TVDV CP蛋白在Rocceta菌株中,IPTG溶度为1、0.5、0.2、0.1 mmol/L,温度为28 ℃都能成功诱导表达;所得抗血清对TVDV侵染蚜虫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检测到大小约24 ku特异性条带;对免疫荧光标记的蚜虫消化道进行共聚焦观察,在蚜虫中肠上皮细胞检测到标记的TVDV荧光信号。 结论 制备了TVDV CP特异性抗血清,明确了TVDV分布于介体蚜虫消化道的中肠,由介体蚜虫以循回方式传播。
2018, 33(2): 213-217.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9037
摘要:
目的 明确烟草疫霉对魔芋的致病性,为其引起的魔芋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对分离鉴定的5株烟草疫霉菌,在温室和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植物活体和离体接种法进行致病性鉴定。 结果 5株疫霉菌对魔芋均表现出相似的强致病性,发病率达到100%。实验室致病性鉴定表明:疫霉菌株Ps1对叶片(病情指数98.33)和根部(病情指数94.07)致病力显著高于球茎(病情指数78.33)和茎秆(病情指数71.11);在辣椒果实、马铃薯叶片、大豆和烟草茎基部分别接种Ps1菌株,不同寄主均出现明显病斑,其中疫霉菌对马铃薯的致病性(病情指数60.67)最强,对大豆的致病性最弱(病情指数32.59)。 结论 疫霉菌不仅对魔芋的不同部位有较强的致病性,还可侵染其他植物。
2018, 33(2): 218-22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4030
摘要:
目的 啶酰菌胺是一种高效的烟酰胺类杀菌剂,但国内尚无完善的生产工艺。为降低成本并筛选具有更高杀菌活性的化合物,本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烟酰胺类化合物并测定其抑菌活性。 方法 通过在2-氯烟酸中引入含氟芳环合成了7个含氟的烟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经1H-NMR、13C-NMR和HRMS分析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化合物对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结果 抑菌活性结果表明:7种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菌丝生长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a和3e在50 μg/mL下对R. solani菌丝的抑制率大于90%,两个化合物对R. solani的EC50值分别为12.63 μg/mL和13.99 μg/mL。 结论 研究所合成的化合物3a和3e对R. solani的抑菌活性与商品化杀菌剂啶酰菌胺(boscalid)相近(EC50值为7.36 μg/mL),其抑菌活性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8, 33(2): 224-232.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9036
摘要:
目的 鉴定在广东、海南和云南三省橡胶树苗圃病害调查时发现的引发橡胶树叶枯新病害——毛色二孢叶斑病的致病菌。 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从苗圃采集到的8份橡胶叶褐斑病病叶进行分离,获得10株病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系统学(rDNA-ITS和EF1-α基因的PCR扩增、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 结果 该病原菌的菌落特征、显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相一致,且该菌与其他作物可可毛色二胞菌株聚在系统发育树的1个分支上。 结论 经鉴定该橡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菌(L. theobromae),这是首次在中国橡胶树上发现由该病菌引起的病害。
2018, 33(2): 233-239.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2035
摘要:
目的 探讨桑叶与蚕沙作为畜禽饲用的营养价值。 方法 采集云南省祥云县和陆良县两地的桑叶和蚕沙,对其常规营养成分和粗饲料品质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 桑叶和蚕沙营养价值极高,各原料类型的营养成分中,以桑尖的粗蛋白含量最高(27.96%),桑叶次之,而蚕沙、蚕沙+叶柄(叶柄+叶脉)混合物、桑叶柄(叶柄+叶脉)的最低;桑尖的粗蛋白极显著高于蚕沙、蚕沙+叶柄(P<0.01),蚕沙、蚕沙+叶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粗脂肪以桑尖的含量最高(3.43%),桑叶次之,蚕沙、蚕沙+叶杆的最低,而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木质素的含量与粗蛋白含量相反;灰分以蚕沙、蚕沙+叶柄含量较高,桑叶次之,桑尖最低;钙的含量以桑尖最低(1.16%),桑叶柄比桑叶、蚕沙的含量稍低;磷的含量除桑尖偏高外,其他差异不大(P>0.05)。各原料类型的饲料相对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和粗饲料分级指数(grading index,GI)都远高于紫花苜蓿和玉米青贮饲料,而GI与RFV的排序略有差异。 结论 RFV和GI以桑尖的最高,其次是桑叶、桑叶柄、蚕沙+叶柄,蚕沙的最低。总之,桑叶和蚕沙具有极高的RFV和GI,其粗饲料品质优于常见经济副产物,堪与牧草之王紫花苜蓿相媲美,不失为一种优质的畜禽饲料资源。
2018, 33(2): 240-248.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5002
摘要:
目的 卵母细胞脂肪含量较高是影响猪卵母细胞和胚胎冷冻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离心去脂可以提高冷冻成功率。本研究选用不同离心参数对猪卵母细胞进行离心去脂,通过研究其对卵母细胞早期去脂效果及其去脂后克隆胚胎的体内外发育和冷冻的影响,筛选最适离心参数。 方法 设定不同离心参数对猪卵母细胞进行早期去脂,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构建重构胚,通过离心后卵母细胞脂肪层的分离、重构胚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冷冻—解冻后的存活率以及代孕母猪妊娠等分析重构胚玻璃化冷冻前后体内外的发育效果。 结果 离心转数为10 000 r/min、离心时间为20 min时,卵母细胞的早期去脂效果最好。早期去脂重构胚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分别是65.38%和13.46%;冷冻—解冻的2~4细胞、5~8细胞、9~16细胞的重构胚的存活率和囊胚率分别为49.09%、52.75%、78.57%和12.72%、2.20%、21.42%,而且冷冻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猪体内后成功妊娠。 结论 本研究证明了猪卵母细胞早期去脂可直接用于胚胎冷冻,最适离心参数为10 000 r/min×20 min。
2018, 33(2): 249-254.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4001
摘要:
目的 通过保山猪、杜×保猪和巴×保猪屠宰性能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优杂交组合,对保山猪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方法 试验选取保山猪、杜×保猪、巴×保猪各4头(2♂、2♀),进行屠宰测定、肉品质检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杜×保猪的宰前活重为123.25 kg、眼肌面积为39.32 cm2、蛋白质含量为20.10%,与保山猪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杜×保猪的pH1值与巴×保猪相比,杜×保猪和巴×保猪的肌纤维直径与保山猪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杜×保猪的屠宰率、水分含量、皮率、二十酸含量、二十碳一烯酸、多种氨基酸含量与保山猪相比,差异显著(P<0.05);瘦肉率、脂肪率、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杜×保猪与保山猪相比有相应的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巴×保猪屠宰性能、肉质性能与保山猪相比较亦有改善,但没有杜×保猪效果好。 结论 杜×保猪的胴体性能、肉品质比巴×保猪和保山猪好,杜×保猪杂交优势优于巴×保猪,在生产中适合推广。
2018, 33(2): 255-261.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4035
摘要:
目的 研究KITLG基因在猪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从GenBank下载猪KITLG序列作为参考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从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MI)附睾组织中扩增KITLG基因完全编码序列及部分侧翼序列;应用半定量PCR技术检测BMI 10个重要组织的KITLG mRNA转录表达水平,并对KITLG翻译的蛋白质序列进行多种功能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KITLG蛋白质的功能,最后构建KITLG的多物种氨基酸系统进化树。 结果 扩增得到BMI KITLG编码区序列长825 bp,编码274个氨基酸,序列已提交GenBank,基因登录号KU705624,对应的氨基酸登录号AOC89042。多组织相对半定量表达分析表明:KITLG基因在附睾、心、脾、肺、肾、胃中高表达,在大脑、肝、小肠和睾丸中低表达。功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KITLG存在1个保守结构域SCF,有1个跨膜螺旋结构,存在N端信号肽序列,N末端和C末端均亲水,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有5类功能活性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KITLG在进化中高度保守,且与牛、羊的亲缘关系最近。 结论 研究结果为探索BMI KITLG基因在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功能奠定基础。
2018, 33(2): 262-271.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2045
摘要:
目的 了解芦笋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与调控模式,本研究基于绿芦笋品种格尔夫转录组,阐明芦笋类黄酮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及调控模式。 方法 基于模式植物中已阐明的黄酮和花色苷的合成途径与调控,利用绿芦笋品种格尔夫自交产生的雄(M)、雌(F)后代进行RNA测序及总黄酮和芸香苷的含量分析。 结果 商品笋时期,总黄酮和芸香苷含量是雄株大于雌株,并且检测到芸香苷和矢车菊苷合成途径共15个催化步骤的酶及33个同工酶基因,43个调控基因。 结论 预测AoCA4H1、AoANS1、AoCHI1为绿芦笋中类黄酮合成的重要基因,AobHLH32、AoMYB3、AoMYB10,AoMYB11;AoWD 7等基因为重要的调控相关基因。该研究阐明了雌雄芦笋间类黄酮差异的调控机理,为绿芦笋全雄育种的优势、类黄酮含量的分子改良等提供基础。
2018, 33(2): 272-278.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6039
摘要:
目的 以揭示苦瓜MAP30完整基因结构及单倍型为目的,为研究MAP30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以34份苦瓜初级核心种质为材料,参考苦瓜基因组序列,克隆MAP30基因,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苦瓜MAP30完整基因结构及单倍型。 结果 苦瓜MAP30基因全长920 bp,包括52 bp的5′-UTR,7 bp的3′-UTR,861 bp的ORF,无内含子序列,编码286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MAP30蛋白与葫芦科其他植物的RIPs蛋白亲缘关系较远,MAP30蛋白在苦瓜属植物中保守性较强。通过比较34份苦瓜种质资源MAP30基因序列,共发现6个SNP位点,第1个SNP位于5′-UTR区,其余5个SNP位于编码区。SNP分组发现:34份苦瓜种质资源MAP30基因共存在3种单倍型。3种单倍型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共存在3个氨基酸变异位点,分别是第2位M/V、第69位R/H、第74位N/D,3个氨基酸变异位点分别对应于第2、3、4 SNP位点,第5、6 SNP位点并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 结论 本研究克隆了MAP30完整基因结构并分析了MAP30蛋白与葫芦科其他植物的RIPs蛋白的亲缘关系,另外分析了不同苦瓜种质MAP30基因SNP分布情况及单倍型种类。
2018, 33(2): 279-285.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3022
摘要:
目的 云南弥勒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的葡萄酒产区,以该产区云中舞葡萄为试验材料,对其果皮以及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 方法 利用WL培养基的菌落培养形态,酵母细胞微观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分类鉴定方法对弥勒云中舞葡萄果皮以及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 结果 从云中舞葡萄分离得到的80株酵母菌共分为5个培养类型,采用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对选出的具有典型特征的15株酵母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序列比对分析和WL培养基聚类表明80株被测菌株鉴定为5属5种,分别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陆生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和桔假丝酵母(Candida quercitrusa),显示了酵母菌种类多样性;其中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占了所分离酵母总数的43.18%,为弥勒云中舞葡萄相关酵母菌的优势种。通过构建15株被测菌株与相关模式菌株的系统发育树,分析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均与各自相关模式菌株聚为一枝,和序列比对鉴定结果相一致。另外,鉴定为同种酵母的不同菌株间以及和模式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差异,显示了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结论 云南弥勒云中舞葡萄相关酵母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本研究为进一步选育优良的本土葡萄酒酵母提供了材料和参考。
2018, 33(2): 286-29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3011
摘要:
目的 探索野生百合在改良百合品种中的潜在价值。 方法 以百合野生种为父本,栽培品种为母本,通过切割花柱、胚拯救等技术,对具有优良性状野生百合与主要栽培百合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进行研究。 结果 6个野生百合种(卷丹、玫红百合、湖北百合、兰州百合、南川百合、大理百合)分别与5个主栽品种(西伯利亚、索邦、西诺红、木门、罗宾娜)远缘杂交组合的子房平均膨大率为68.4%、64.7%、56.5%、80.9%、39.6%、62.7%,表现出较高的子房膨大率,并获得了7个远缘杂交后代。 结论 以南川百合和卷丹为亲本的杂交组合比其他野生百合更容易获得有胚种子,具有清香味的玫红百合与东方百合栽培品种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供试的6种野生百合与百合主栽品种杂交都有较高的子房膨大率,但真正有胚种子很少,说明子房膨大并不代表胚的发育,仅用子房膨大率评价远缘杂交亲和性并不客观,应把子房膨大率、幼胚萌发率、杂种成活率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2018, 33(2): 294-30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2048
摘要:
目的 养分添加是牧草生产管理的一种重要措施,为探讨施用磷对豆科牧草生长生产特征及地上—地下资源分配模式的影响。 方法 以优良豆科牧草柱花草为研究对象,设计正常施磷及不施磷对比试验,探讨磷对干热河谷条件下5个柱花草品种地上—地下生物量间关系的影响。 结果 (1)施磷促使5个柱花草品种平均磷含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增加柱花草的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表明磷添加对干热河谷柱花草的促生效果明显;伴随土壤磷含量的增加,柱花草根冠比减小,表明施磷导致柱花草对地下的资源分配减少。(2) 5个柱花草品种在土壤正常施磷及不施磷条件下,地上—地下生物量间关系主要呈现为等速生长关系,即5个柱花草品种地上—地下生物量在不同土壤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生长模式,表明柱花草具有较好的磷耐受能力。相较而言,热研7号柱花草及热研13号柱花草对磷的施用较为敏感,为非低磷耐受品种。(3)干热河谷气候施磷、不施磷条件下,品种水平柱花草的地上—地下生物量间关系主要呈现为等速生长关系,但整体水平呈现为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满足lnUmass=ln1.555+0.510lnBmass,造成生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因素来自品种的差异。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柱花草具有在正常施磷和不施磷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生长模式的磷适应能力,正常施磷和不施磷对柱花草品种间差异的影响大于对品种内的影响;磷添加对干热河谷柱花草种植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因而磷添加可作为干热河谷柱花草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在生产中应对不同的柱花草品种进行筛选,同时设置相异的施磷栽培措施。
2018, 33(2): 301-307.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5064
摘要:
目的 开展鸡蛋花微体快繁技术研究,为实现优良品种(系)的无性快繁提供技术保障。 方法 以鸡蛋花无菌苗的顶芽为外植体,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及其配比对鸡蛋花不定芽诱导、伸长和生根的影响。 结果 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1/2 MS+6-BA 1.0 mg/L+NAA 0.1 mg/L,增殖系数为4.2;试管苗伸长培养基为1/2 MS+NAA 0.05 mg/L;试管苗不定根诱导培养基为:1/2 MS+3.0 mg/L IBA,生根率为93.3%;试管苗在V(珍珠岩): V(草炭土)=1: 2的基质中的移栽成活率达到86%。 结论 获得了鸡蛋花不定芽诱导、伸长、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和适宜的移栽基质,建立了微体快繁技术体系。
2018, 33(2): 308-31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5046
摘要:
目的 针对多油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PKM-1品种内高度杂合、种性容易退化的问题,拟通过花药培养获得双单倍体植株,实现品种内纯合。 方法 基本培养基MS添加激素2,4-D和NAA,诱导多油辣木PKM-1花药愈伤组织,对花药愈伤组织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以及添加6-BA、KT和NAA分化植株。 结果 PKM-1花药愈伤组织形成与2,4-D密切相关,2.0 mg/L时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6.0%;NAA诱导花药愈伤组织,效果不明显。秋水仙素和处理时间对辣木花药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具有剂量效应,0.6% 秋水仙素处理72 h和0.8%秋水仙素处理48 h获得相同加倍效率,二倍体诱导率达60%。没有添加秋水仙素的对照,也形成少量二倍体愈伤组织,说明辣木花药愈伤组织存在一定比例的自然加倍。添加不同浓度6-BA、KT和NAA,诱导辣木花药愈伤组织分化,但均未分化出胚状体。 结论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多油辣木PKM-1花药培养获得愈伤组织的技术体系,但分化完整植株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8, 33(2): 314-32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11015
摘要:
目的 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脱氮方式,而氮循环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能反应湖泊生态环境的情况,作为评判生态修复的重要指标。 方法 本研究通过模拟培养实验、原位悬挂实验和荧光定量qPCR的方法,探讨水蕴草(Egeria densa)、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对根际沉积物中无机态氮含量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 AOA)、好氧氨氧化细菌(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OB)、反硝化细菌、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ammox)数量的影响。 结果 3种沉水植物均能显著降低根际沉积物中的铵态氮含量(P<0.05);狐尾藻和苦草根际沉积物nirS、nirK、nosZ基因拷贝数升高;苦草和狐尾藻AOA amoA拷贝数升高,AOB amoA拷贝数降低;水蕴草根际沉积物nirS、nirK和nosZ功能基因拷贝数均降低,但hzO基因拷贝数显著增加(P<0.05)。 结论 反硝化是狐尾藻和苦草根际沉积物的主要脱氮方式;苦草和狐尾藻对AOA amoA具有选择性,AOA是沉积物中氨氧化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水蕴草根际沉积物的主要脱氮方式。
2018, 33(2): 324-333.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2021
摘要:
目的 初步探索间作系统中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续断菊对镉、铅吸收、转运、结合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进行超富集植物续断菊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耐重金属相关基因、重金属转运相关基因挖掘奠定基础。 方法 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间作系统中续断菊根组织转录组进行分析。 结果 通过Illumina HiSeqTM 2000测序和De novo组装共得到19.23 GB的过滤后数据和65 357个续断菊根Unigenes,对差异显著的基因进行分析共得到上调的基因有52个,下调的有116个。对获得的Unigenes 进行功能注释,在Nr、Swissprot、KOG和KEGG四大数据库共注释到44 059个。 结论 间作显著提高了续断菊生物量、镉铅含量和转运系数;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归类为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间作使得续断菊对与重金属镉、铅的吸收、转运和结合的相关基因表达量有显著影响,结合和吸收功能增强;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生物素代谢、氧化磷酸化、自噬调控等途径。
2018, 33(2): 334-342.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10016
摘要:
尿素循环中间产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与非生物胁迫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与植物氮素利用密切相关。本文以参与尿素循环的酶为重点,介绍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进展,并分析了与尿素循环相关的代谢及产物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尿素循环的功能、调控和利用提供参考。
尿素循环中间产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与非生物胁迫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与植物氮素利用密切相关。本文以参与尿素循环的酶为重点,介绍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进展,并分析了与尿素循环相关的代谢及产物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尿素循环的功能、调控和利用提供参考。
2018, 33(2): 343-349.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5044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于有诸多活性的植物黄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表儿茶素作为拥有类黄酮结构的儿茶素类化合物,是植物、食品和中药材中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茶叶、可可、药材中,在茶叶中约占儿茶素的5%~7%。黄烷醇结构使其具有诸多黄酮的药理活性,现代医药学表明:表儿茶素具有抗氧化、降脂降糖、抑制胰岛素抵抗、防止心血管疾病、抗炎、抑菌、提高免疫力等生理活性,这些活性被认为由表儿茶素的多羟基结构的分子结构特性导致。本文拟对表儿茶素的天然植物来源、结构解析和多种药理活性等进行综述,并对中国天然植物来源的表儿茶素的开发应用前景提供建议,为今后该化合物的开发和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于有诸多活性的植物黄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表儿茶素作为拥有类黄酮结构的儿茶素类化合物,是植物、食品和中药材中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茶叶、可可、药材中,在茶叶中约占儿茶素的5%~7%。黄烷醇结构使其具有诸多黄酮的药理活性,现代医药学表明:表儿茶素具有抗氧化、降脂降糖、抑制胰岛素抵抗、防止心血管疾病、抗炎、抑菌、提高免疫力等生理活性,这些活性被认为由表儿茶素的多羟基结构的分子结构特性导致。本文拟对表儿茶素的天然植物来源、结构解析和多种药理活性等进行综述,并对中国天然植物来源的表儿茶素的开发应用前景提供建议,为今后该化合物的开发和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2018, 33(2): 350-359.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5024
摘要:
农田土壤镉污染是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钝化修复具有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等优势,广泛用于农田镉污染的治理与修复。近年来,人们在农田土壤镉污染钝化修复材料、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有机、无机和复合三类钝化修复材料;阐述了钝化修复材料通过改变土壤pH、生成沉淀、吸附与离子交换、有机配位络合、离子竞争等作用,降低土壤有效态镉离子浓度和生物有效性,钝化修复农田土壤镉污染的化学机理;进而总结了室内与大田条件下,不同类型材料钝化修复农田土壤镉污染的应用效果。最后对农田土壤镉污染钝化修复的持续性与稳定性、钝化修复机理、修复材料创新、钝化—植物联合修复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农田土壤镉污染是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钝化修复具有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等优势,广泛用于农田镉污染的治理与修复。近年来,人们在农田土壤镉污染钝化修复材料、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有机、无机和复合三类钝化修复材料;阐述了钝化修复材料通过改变土壤pH、生成沉淀、吸附与离子交换、有机配位络合、离子竞争等作用,降低土壤有效态镉离子浓度和生物有效性,钝化修复农田土壤镉污染的化学机理;进而总结了室内与大田条件下,不同类型材料钝化修复农田土壤镉污染的应用效果。最后对农田土壤镉污染钝化修复的持续性与稳定性、钝化修复机理、修复材料创新、钝化—植物联合修复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2018, 33(2): 360-362.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7001
摘要:
首次报道了西藏兰科一新记录种——四腺翻唇兰(Hetaeria anomala Lindl),并提供其形态描述和照片。该种为首次发现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馆(FAFU),标本号为XZ082。
首次报道了西藏兰科一新记录种——四腺翻唇兰(Hetaeria anomala Lindl),并提供其形态描述和照片。该种为首次发现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馆(FAFU),标本号为XZ082。
2018, 33(2): 363-37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504030
摘要:
目的 旨在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生长与分布特征。 方法 以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坐标取样法对根系取样。 结果 (1)玉米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在>10~20 cm的土层中降低趋势最快,最大值都出现在0~10 cm的土层中。(2) 2013年和2014年马铃薯初花期玉米根系质量密度在不同土层都是边二行大于单作和边一行,边一行最小,说明马铃薯初花期间作抑制玉米边一行根系生长,成熟期玉米边一行的根系质量密度反而最大,说明成熟期促进了边一行的根系生长,导致最终了间作玉米的根系质量密度大于单作玉米。(3)无论是马铃薯初花期还是成熟期,马铃薯根系质量密度在0~10 cm土层中边一行明显大于边二行,而到>20~30 cm时边一行小于边二行,说明间作有利于马铃薯边一行根系生长的同时促进马铃薯边二行根系向更深土层扩展,使得间作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也大于单作马铃薯。(4)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无论在马铃薯初花期还是成熟期都有向马铃薯生长的趋势,而马铃薯根系在成熟期有向玉米生长的趋势。 结论 因此,玉米间作马铃薯根系分布较为合理,使得间作的根系质量密度大于单作,这为玉米马铃薯间作产量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8, 33(2): 371-375.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7030
摘要:
目的 丰富中国呆蓟马属团蓟马种类,为呆蓟马属团的鉴定提供参考信息。 方法 标本采集采用拍盘法,标本保存在75%的酒精中,带回室内进行玻片标本制作,在生物显微镜下进行鉴定。 结果 记述了蓟马亚科呆蓟马属团一中国新纪录属塔姆蓟马属(Tameothrips)及1新纪录种芦竹塔姆蓟马(T. arundo),详细描述了该种的形态鉴定特征,编制了中国已知呆蓟马属团属种名录及分属检索表。玻片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 结论 塔姆蓟马属(Tameothrips)为中国新纪录属,中国目前已记录呆蓟马属团9属21种。
2018, 33(2): 376-379.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611057
摘要:
目的 旨在筛选用于桑葚菌核病防治的高效生物制剂,提高桑葚品质。 方法 通过田间试验,选用2×108 CFU/g泰诺木霉菌(WP)、3%中生菌素(WP)、 47%春雷·王铜(WP)、3×108 CFU/g哈茨木霉菌(WP)、 4%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 5种生物制剂,每种生物制剂设3个浓度梯度,在桑树初花期、盛花期、谢花期分别用5种不同生物制剂不同稀释液喷施桑树。 结果 5种生物制剂对桑葚菌核病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效,且同一生物制剂随着药液浓度增加,防效呈上升趋势。 结论 2×108 CFU/g泰诺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800倍液对桑葚菌核病防效是69.76%~84.02%,与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化学药剂腐霉利防效相当,因此可作为桑葚菌核病的防治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