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pact of Rural Homestead System Reform on the Efficiency of Protecting Farmers’ Homestead Rights and Interests: A Case Study of Dali in Yunnan Province
-
摘要: 利用DEA方法实证研究大理市在参与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试点改革进程中,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效率关系,在测算出效率值的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而寻求提升保障效率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效率总体上与非农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影响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效率的显著因素依次是户均人口数、征地补偿标准、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宅基地确权颁证率。基于此,建议结合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坚持“一户一宅”制度和村庄规划引领,充分拓展宅基地用益权能,实现生活资料功能向生产资料功能延伸,使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引擎。
-
关键词:
- 宅基地权益 /
- DEA-Tobit模型 /
- 效率评价 /
- 影响因素
Abstract: Using DEA method,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efficiency of protecting farmers’ homestead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pilot reform process of rural homestead system in Dali city. On the basis of calculating the efficiency value, tobit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iency of protecting farmers’ homestead rights and interests, so as to seek an effective path to improve its efficiency. It was foun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homestea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tection efficiency of farmers’ homestead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Dali were the average household population,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land acquisition, the per capita land area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the rate of confirm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homestead. In this regard, this study proposed that we have to combine the “separation of three rights” reform of rural homestead, adhere to the “one household, one house” and the guidance of village planning, fully expand the usufruct of homestead, realize the extension of the function of means of living to the function of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make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rural homestead system become an important engin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farmers’ property income.1) 2022年,大理市调整行政区域,撤销下关镇以及大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满江办事处、天井办事处,设立下关街道、太和街道、满江街道,基于数据可比性,本文采用启动试点改革时的行政区划统计口径。 -
表 1 大理市农村宅基地权益保障效率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序号 地区 普查户数/户 普查人数/人 集体成员资格
认定人数/人地理位置 特征 1 下关镇 14567 52647 50007 洱海西侧 大理州、大理市行政中心原驻地 2 大理镇 13836 52820 52289 洱海西侧 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3 喜洲镇 16559 63810 63516 洱海西侧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4 银桥镇 7299 31397 31203 洱海西侧 农业镇 5 湾桥镇 6317 26180 25819 洱海西侧 农业镇 6 海东镇 8426 25585 25420 洱海东侧 大理海东开发委员会、
大理市行政中心驻地7 挖色镇 5730 22476 22433 洱海东侧 小渔村演变而来的旅游小镇 8 双廊镇 5200 19060 18514 洱海东侧 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9 上关镇 10992 42896 42317 洱海北侧(上游) 农业镇 10 凤仪镇 15804 60575 59087 洱海南侧(下游) 大理市经济开发区主城区之一 11 满江办事处 5597 20750 20430 洱海南侧(下游) 大理市经济开发区主城区之一 12 天井办事处 3608 10632 9683 洱海南侧(下游) 大理州行政中心驻地、
大理市新的城市中心区13 太邑乡 2190 9012 9012 洱海流域外 山区彝族乡 合计 116125 437840 429730 表 2 大理市农村宅基地权益保障效率评价指标数据统计
序号 地区 投入 产出 土地投入 指标投入 人力投入 Y1 Y2 X1 X2 X3 X4 X5 X6 户均占有宅
基地面积/
(m2·户−1)人均村庄道路
和公益设施用
地/(m2·人−1)户均空心村
整治面积/
(m2·户−1)试点改革期间
下达的户均宅
基地指标/
(m2·户−1)千人农村常住
人口拥有的土
地专管员/
(位·千人−1)户均劳
动力/
(人·户−1)人均建
筑面积/
(m2·人−1)依法取得一
户一宅比
例/%1 下关镇 350.62 23.70 0.49 1.42 0.76 1.74 97.01 79.49 2 大理镇 262.62 33.97 1.26 1.64 0.47 1.72 68.79 59.66 3 喜洲镇 305.95 28.49 0.48 1.69 0.83 2.12 79.40 70.93 4 银桥镇 392.60 32.65 3.36 4.02 1.08 2.19 91.27 66.46 5 湾桥镇 344.18 30.76 1.55 3.48 0.80 2.00 83.05 58.87 6 海东镇 338.36 42.37 1.69 2.77 1.29 1.83 111.43 65.52 7 挖色镇 386.29 25.48 0.79 3.84 1.42 1.81 98.48 81.62 8 双廊镇 267.87 17.85 0.00 1.41 1.05 2.01 73.08 66.70 9 上关镇 329.56 32.16 0.52 2.12 1.19 2.09 84.45 81.34 10 凤仪镇 402.26 54.00 0.71 1.22 1.25 1.70 104.95 51.03 11 满江办事处 369.03 18.83 0.00 0.36 0.82 3.02 99.54 70.86 12 天井办事处 162.72 17.67 0.00 0.92 0.75 1.12 55.22 77.08 13 太邑乡 277.38 47.44 0.00 3.65 1.22 2.51 67.41 72.69 小计 331.92 0.96 0.96 1.99 0.98 0.96 88.03 68.20 表 3 大理市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效率评价
地区 综合效率 投入过剩率 产出不足率 效率类型 效率值 X1 X2 X3 X4 X5 X6 Y1 Y2 下关镇 效率最优 1 大理镇 1 海东镇 1 双廊镇 1 凤仪镇 1 满江办事处 1 天井办事处 1 挖色镇 相对高效 0.979 27.402 0.577 0.259 2.267 喜洲镇 相对中效 0.89 0.005 0.22 3.635 0.442 湾桥镇 相对低效 0.857 0.815 1.671 4.801 0.238 0.066 上关镇 0.812 0.029 0.227 0.109 0.083 银桥镇 0.792 2.506 1.622 0.099 0.106 太邑乡 0.779 1.657 17.245 0.413 0.094 表 4 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效率的影响因素
类别 变量 解释变量 变量说明 自然区
位因素X1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 村集体可以向农户提供的土地数量(包括已经利用的土地和可以新增的建房用地)。 X2 人均村庄规划预留建设用地 村集体为解决住房困难户的刚性需求,可以提供新增的建房用地。 X3 农村征地补偿标准 村集体为农户提供土地的质量,尤其是土地的经济价值(征地补偿标准与区位条件大体相当)。 农户自
身因素X4 户均人口数 需要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的家庭规模,影响土地数量的节约利用程度。按照“一户一宅”,每一宗宅基地的标准面积是法定的,土地节约利用程度与户均人口数成正比。 X5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比率 拥有宅基地的人口中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口比率。占有宅基地主体不适格的人口越少,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越符合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目标。 X6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户在实现其宅基地权益保障中的建房经济条件。农户农民收入高,有利于房屋建设,实现住有其居。 产权制
度因素X6 宅基地确权比率 政府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规范管理的程度,是实现宅基地“三权分置”的产权管理基础。确权颁证率越高,说明产权管理越规范,有利于保护农户的宅基地及地上房屋财产权。 X7 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
贷款的户数比例分置宅基地“间接使用权”的情况。抵押率越高,宅基地间接使用权的价值发挥越充分,宅基地的用益物权体现更完整。 X8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比率 分置宅基地“直接使用权”的情况。农户以租赁等方式将宅基地使用权从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中分置出来,由第三方使用的流转比率越高,越能体现农户占有宅基地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发挥宅基地作为生产资料的功能。 表 5 大理市农户宅基地权益保障效率的影响因素数据
序号 地区 自然区位因素 农户自身因素 产权制度因素 人均农
村居民
点用地/
(m2·人−1)人均村庄规划预留建设用地/
(m2·人−1)农村征地补偿标准/
(667 m−2)户均人
口数/
(人·户−1)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比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宅基地确权比率/% 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户数比率/%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比率/% 1 下关镇 124.13 0.29 88762 3.43 0.950 14932 84.79 13.05 11.34 2 大理镇 103.54 1.47 80693 3.78 0.990 13315 90.83 13.97 7.24 3 喜洲镇 113.65 0.73 47996 3.84 0.995 13511 92.88 11.98 4.37 4 银桥镇 125.10 0.91 47996 4.27 0.994 13246 91.66 11.99 4.27 5 湾桥镇 129.75 2.68 41000 4.09 0.986 12986 95.01 12.74 1.77 6 海东镇 149.39 0.60 47996 3.02 0.994 13751 94.05 13.30 2.62 7 挖色镇 95.68 0.11 41000 3.92 0.998 11010 90.49 14.87 2.01 8 双廊镇 100.52 0.01 47996 3.56 0.971 6667 84.33 7.98 11.77 9 上关镇 129.82 0.01 41000 3.85 0.987 8088 88.41 10.03 1.06 10 凤仪镇 142.44 1.24 65000 3.74 0.975 15228 83.00 10.91 2.97 11 满江办事处 95.58 1.03 65000 3.65 0.985 16887 87.91 7.25 4.36 12 天井办事处 85.06 0.00 65000 2.68 0.911 17325 64.76 6.35 11.95 13 太邑乡 125.83 8.36 24000 4.12 1.000 8485 72.54 14.84 0.82 合计 120.35 0.99 3.70 0.981 87.89 11.77 5.19 表 6 Tobit模型回归结果
类别 变量名 解释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误 z值 P值 自然区位因素 X1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0.001489 0.000862 −1.727395 0.0841 X2 人均村庄规划预留建设用地 0.002636 0.010721 0.245886 0.8058 X3 农村征地补偿标准 0.00000308 0.00000148 2.086623 0.0369 农户自身因素 X4 户均人口数 −0.149953 0.048874 −3.068127 0.0022 X6 农民人均纯收入 −0.00000501 0.00000625 −0.801497 0.4228 产权制度因素 X7 宅基地确权比率 0.30431 0.269004 1.131248 0.258 X8 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户数比率 0.128087 0.673231 0.190257 0.8491 X9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比率 −0.472726 0.662443 −0.71361 0.4755 -
[1] HL LONG, YS LIU, XB LI, et al.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J]. Land Use Policy, 2010, 27(2): 469. DOI: 10.1016/j.landusepol.2009.06.00. [2] YJ ZHANG, XB WANG, T GLAUBEN, et al. Glanben and B Brummer. The Impact of Land Reallocation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Chin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1, 42(4): 495. DOI: 10.1111/j.1574-0862.2010.00532.x. [3] YUZHE WU, ZHIBIN MO, YI PENG, et, al. Market-driven Land 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A New System for the Capitalization of Rural Homesteads[J]. Land Use Policy, 2018, 70(1): 561. DOI: 10.1016/j.landusepol.2017.10.003. [4] 高圣平. 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法律逻辑[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8(3): 23.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3.004. [5] 杨一介. 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42. DOI: 10.3969/j.issn.1004-9142.2019.04.005. [6] 陈卫华, 吕萍.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创新动力困局与突围: 基于对两轮试点调研的分析[J]. 农村经济, 2022(5): 30. [7] 宋志红.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 思路、难点与制度建设[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318. [8] 刘锐. 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的宅基地制度改革[J]. 理论与改革, 2018(3): 72. DOI: 10.13553/j.cnki.llygg.2018.03.008. [9] 夏柱智. 促进乡村振兴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有效路径探讨[J]. 探索, 2021(2): 152. DOI: 10.16501/j.cnki.50-1019/d.2021.02.013. [10] 钟荣桂, 吕萍. 江西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与启示[J]. 经济体制改革, 2018(2): 13. [11] 刘守英. 经济结构变革、村庄转型与宅基地制度变迁: 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案例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6): 2. [12] 叶剑锋, 吴宇哲.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风险与规避: 义乌市“三权分置”的实践[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8(6): 88. DOI: 10.14134/j.cnki.cn33-1337/c.2018.06.009. [13] 张勇, 周丽, 彭山桂. 贫困山区农户搬迁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协同的动力机制与实践探索: 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J]. 农村经济, 2021(2): 28. [14] 徐伍达. 西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曲水县农村改革试验区为例[J]. 中国藏学, 2019(4): 151. [15] 杨一介. 大理模式: 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法理探索[J]. 学术探索, 2018(6): 92. DOI: 10.3969/j.issn.1006-723X.2018.06.014. [16] 王志锋, 徐晓明, 战昶威. 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评估: 义乌市与宜城市对比研究的视角[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 33. [17] 曾旭晖, 郭晓鸣. 传统农区宅基地“三权分置”路径研究: 基于江西省余江区和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案例[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6): 58. DOI: 10.13246/j.cnki.iae.2019.06.005. [18] 刘润秋, 黄志兵. 宅基地制度改革与中国乡村现代化转型: 基于义乌、余江、泸县3个典型试点地区的观察[J]. 农村经济, 2021(10): 1. [19] 大理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调研课题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大理试点的实践探索[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353. [20] 吴济华, 何柏正. 组织效率与生产力评估: 资料包络分析法[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5: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