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
  •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社会科学学报
  •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

再生稻经营规模对其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安徽省再生稻种植户微观调研数据

江激宇, 张可, 王丽, 方莹

江激宇, 张可, 王丽, 方莹. 再生稻经营规模对其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安徽省再生稻种植户微观调研数据[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15(6): 107-112. DOI: 10.3969/j.issn.1004-390X(s).202012052
引用本文: 江激宇, 张可, 王丽, 方莹. 再生稻经营规模对其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安徽省再生稻种植户微观调研数据[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15(6): 107-112. DOI: 10.3969/j.issn.1004-390X(s).202012052
JIANG Jiyu, ZHANG Ke, WANG Li, FANG Ying. The Influence of Ratooning Rice Operation Scale on Its Production Efficiency:Based on the Micro-survey Data of Ratooning Rice Growers in Anhui[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1, 15(6): 107-112. DOI: 10.3969/j.issn.1004-390X(s).202012052
Citation: JIANG Jiyu, ZHANG Ke, WANG Li, FANG Ying. The Influence of Ratooning Rice Operation Scale on Its Production Efficiency:Based on the Micro-survey Data of Ratooning Rice Growers in Anhui[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1, 15(6): 107-112. DOI: 10.3969/j.issn.1004-390X(s).202012052

再生稻经营规模对其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 基于安徽省再生稻种植户微观调研数据
基金项目: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安徽粮食多元种植规模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18YFD0300907-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江激宇(1964—),男,安徽安庆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研究

  • 中图分类号: F 323.5

The Influence of Ratooning Rice Operation Scale on Its Production Efficiency:Based on the Micro-survey Data of Ratooning Rice Growers in Anhui

  • 摘要: 系统阐释农户经营规模对再生稻生产效率的影响逻辑,并利用安徽省103户再生稻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数据包络模型(DEA)实证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区间内再生稻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安徽省再生稻生产效率与农户经营规模大致呈现“U型”态势:3.33 hm2以下经营规模的小农户存在特有优势,生产效率有效且规模报酬不变;3.33~26.67 hm2规模区间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当经营规模发展到26.67 hm2以上时,规模经济发挥作用,再生稻生产效率随规模扩大出现回升至效率有效。因此建议再生稻种植户因户制宜、发展适度规模,转变观念、打造优质稻米品牌;相关部门加大推广示范、组织专业培训,完善补贴政策、降低农户投入成本。
    Abstract: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xplained the logic of the influence of farmer’ s operation scale on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ratooning rice. Using the micro-survey data of 103 ratooning rice growers in Anhui Province, the author adopts data envelopment model (DEA)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ratooning rice in different sca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ratooning rice and farmer’ s operation scale roughly present a “U-shaped” trend. Small farmers with below 3.33 hm2 scale have unique advantages. So their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effective and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However,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3.33~26.67 hm2 scale is relatively low. When the scale is expanded to more than 26.67 hm2, economies of scale plays a role and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ratooning rice will rebound to be effective.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peration scale of ratooning race should be appropriated to the farmer’ s condition. And the farms should change their ideas to create rice brands with high-quality. Besides,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re supposed to increase promotion efforts, organiz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improve subsidy policies to reduce farmer’ s input costs.
  • 人多地少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在现代化农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小农户经营规模小、土地分散、农业成本投入高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种细碎化经营土地的方式表现出了很强的局限性。为了消除这种局限性,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提出以规模经营为主要方向,并进一步设立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农户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也越来越成为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粮食生产效率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粮食实际产出与预期最大产出之间的比率,或者指产出一定时,生产要素的最小投入量与实际投入量之间的比率;农户经营规模则常常用作物的种植面积来进行简单衡量。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农户的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成正相关。黄季焜等认为种植业规模小、劳动力投入成本大导致了中国大部分农作物的生产成本过高[1]。郭江平则更进一步地提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与提高农业效率并行不悖,在一定条件下,扩大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出产率、资本效率、劳动生产率,应走规模化经营之路[2]。众多学者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确立了规模经济的重要地位,但相反的声音也同样存在。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在农业生产上,规模效益非常有限。罗伊•普罗斯特曼等通过对江苏吴县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农业生产中的规模效益十分微弱,甚至农场规模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反向相关[3]。许庆等的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粮食生产中几乎不存在显著的规模收益递增,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与粮食增产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4]

    不同学者对于农户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难以达成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领域,往往受到地域、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所适合的经营规模都将有所差别。李文明等就针对水稻种植做了深入研究,他们从规模经济、产出水平、规模效益等多个角度总结出:理论上水稻种植存在经营规模的适度性问题——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户水稻单产水平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5]

    再生稻又称水稻“一种两收”技术,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大量研究表明,再生稻生育期短、日产量高,尤其在省种、省工、省水、省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6]。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一方面再生稻种植过程中投入少、易管理,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再生稻米产量高、品质优,符合现代消费者追求绿色生态食品的心理,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发展再生稻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对提高粮食产量、改进双季稻耕作制度、调整优化粮食结构具有重大意义。在种一季稻温光有余的地区和双季稻地区,再生稻都可种植。目前我国种植水稻的面积约为0.247亿hm2,2018年再生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提出中国潜在的再生稻种植面积约为333.33万hm2,大概分布在北纬26.5~28度,以海拔300 m左右为最适宜区,300~400 m为适宜区[7]。但实际上,我国目前再生稻种植面积仅为80万hm2左右,只在四川、重庆、福建、湖北、湖南等省份有进行大面积推广,仍有大量适宜种植再生稻的土地未被充分利用。

    再生稻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其种植规模仍然较小,农业经济管理类研究仍存在些许不足,因此研究再生稻经营规模与其生产效率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一直以来,小农户都给人以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的印象,但在很多的实际调研中,往往会发现小农户的生产效率(综合效率)反而普遍较高。小农户之所以具有高效率,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小农户的土地利用强度大。大农户可支配的土地多,但盲目增大土地面积实际上很容易造成闲置的土地也相对增多,不能百分之百地加以利用,土地利用率就会下降,适得其反。另外,大农户相对于小农户而言,复种指数会比较低,特别是再生稻种植,也就是水稻“一种两收”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农户很容易因为自然灾害或个人精力等原因选择放弃一部分二季稻的种植管理,使得总产量与一季稻的播种面积不成正比,两季综合下来的单位产量也就相应地下降了。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大农户身上,而小农户一般有足够精力保证再生稻两季的种植和养护,很少造成土地的浪费,生产效率也就相应较高。

    二是小农户的生产质量和劳动质量更高。与大规模、统一化的投入相比,小农户的成本投入虽没有价格优势,但更为精确,灌溉、施肥等生产投入能随着土地质量和粮食长成进行灵活地调整,单位面积的成本可能会比较高,但粮食产量却能得到明显的提升。有研究表明,再生稻生产过程中,机械收获头季稻对于再生稻生产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与传统人力劳作相比,对稻田土壤水分、稻谷产量都产生了一定的制约[6],因此乐于选择人工劳作的小农户将具有更高的生产质量。并且在同样选择人工劳作的情况下,小农户也更倾向于投入过多的自有劳动来对其他要素进行替代,以使单位土地上的产出最大化,更容易形成精耕细作的特点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8]。简单来说就是小农户播种面积较小,需要的劳动力投入也较小,大多数小农户更愿意投入全部家庭劳动力作为自用工用于劳动生产,人手不够时再采取雇工方式。但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则偏向于统一雇佣大量工人从事劳动生产,自家劳动力可能造成冗余,并且雇工也容易出现懈怠现象,对于粮食生产可能具有负向的影响,无法将投入要素的作用发挥到最优。

    三是小农户不受土地租金的影响。在再生稻种植过程中,由于一种两收技术比较特殊,第一季播种早,需要的化肥和农药较少,第二季除了收割需要机械和人工费用,几乎不需要再额外投入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因此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成本的难度较大。因此对于大农户来说,土地租金占生产成本的比重相对较大,造成承包大量土地的农户,其成本压力和承担的风险都更大。并且由于灌溉条件、土壤肥力不同,各地的土地租金悬殊较大,而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价格波动不大,这导致大农户利润得不到保障,容易打击农户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再生稻种植时,提高产值比降低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更大,一定条件下对小农户更有利。

    因此提出假说1:再生稻种植过程中,小农户的生产效率较高,且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再生稻生产效率会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国家规模经营政策的推行,当农户经营规模扩大至一定程度时,小农户的优势又将渐渐被掩盖,此时开始出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如下。

    一是源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不可分性。当前机械化应用已经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大趋势,大量研究表明农业生产带来的规模效益,其主要来源于资本形态的农业机械和农业设施。无论是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等)还是农业设施(灌溉、洒肥等)都对土地规模具有直接的要求,只有在土地连片、种植作物固定的基础上才能大面积作业,发挥大型农机的作用,将单位成本降到最低[9]。若大型机械能够被高效使用,考虑到劳动力价格的一路攀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在农技人员的专业指导下,选择大面积使用农业机械将更加省时省力。只要慎重确定水稻品种类型、收割机型选择、头季稻排水时机、灌溉技术及留桩高度等方面[6],就能弥补大规模操作所造成的正常损失,节约大量劳动力,降低单位成本。

    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在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跨区域、大规模的社会化服务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营规模的一步步扩大,农户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依靠自身经验进行生产经营,而是乐于接受更专业、更具针对性的社会化服务。并且某些服务,例如农业信息、市场营销、统防统治、抗旱排涝等,即使能够自我提供,也只有在大范围内统一提供才能实现规模经济要求[10]

    三是边际成本递减效应在逐步发挥作用。边际成本递减是几乎每种商品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它指随着产量增加,所增加的成本将越来越小。当再生稻的种植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边际成本递减效应将逐渐发挥作用,抵消小农户优势。再生稻边际成本递减,可以从农资购买角度来进一步进行解释。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户购买力随之增强,所需购买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总量就势必会大大增长。这种高需求和强购买力可以吸引多家农资供应商,大农户因此拥有了较高的议价能力,农资的单位成本降低,也就形成了规模经济。

    因此提出假说2: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再生稻生产效率会出现回升。

    基于以上研究假说,本文将针对安徽省再生稻种植户,采用DEA包络模型进行综合效率测算,探究不同经营规模对再生稻生产效率的影响。

    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目前安徽省再生稻适宜种植面积约为30万hm2,2017—2019年实际种植面积分别为151.5 hm2、237.0 hm2、355.5 hm2,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11],主要分布在安庆、池州、铜陵、宣城等地区。本文选取安徽省再生稻示范地区池州市、安庆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再生稻种植户投入产出状况进行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103份。问卷主要以再生稻种植户投入成本为投入变量,以再生稻产值为产出变量。将再生稻种植户投入产出数据按照经营规模划分为7个区间,如表1所示。

    表  1  安徽省再生稻经营规模划分
    序号规模区间/hm2样本农户/个比率/%
    1(0,0.67)54.9
    2[0.67,3.33)76.8
    3[3.33,6.67)1312.6
    4[6.67,13.33)2928.2
    5[13.33,26.67)2928.2
    6[26.67,46.67)1716.5
    7>46.6732.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选取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灌溉、机械、人工、土地租金为投入指标,再生稻平均产值为产出指标,各项指标概况如表2所示。

    表  2  投入产出指标
    单位:元/hm2
    项目指标名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
    投入
    指标
    种子33004501555586
    化肥75007502639943
    农药645001233849
    农膜15000134213
    灌溉18000483.8454
    机械600030022381183
    人工7950026781598
    土地租金10500048571847
    产出指标产值567001065022610604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文选取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的BCC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其具体规划式如下:

    $$ \left\{\begin{split} &{\rm{Min}}\theta \\ &{\rm{s.t.}}{\displaystyle\sum\limits_{j=1}^{n}}{\lambda_{j}}{X}_{ij}\leqslant \theta{X}_{ik}\\ &{\displaystyle\sum\limits_{j=1}^{n}}\lambda_{j}{Y}_{rj}\geqslant{Y}_{rk}\\ &{\displaystyle\sum\limits_{j=1}^{n}}\lambda_{i}=1 \\ &\lambda_{i}\geqslant 0,\left({i}={1,2},\cdots {m};{j}={1,2},\cdots {n};{r}={1,2},\cdots {q}\right)\end{split}\right. $$

    公式中,λ表示各个决策单元的综合技术效率,即农户的生产绩效;θ表示各个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值,即投入要素所达到的有效利用程度。运用BCC模型计算得到的各个效率值均在0~1之间,并且综合技术效率值为纯技术效率值与规模效率值的乘积。

    综合效率是一项综合指标,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获得最大产出或最小投入的能力,反映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决策单元对投入要素的技术利用。技术效率被用于衡量各投入要素是否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是衡量生产与管理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所造成的产出效率损失的指标。规模效率被用来度量投入规模的效率程度,若土地投入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则土地产出在产出最大化时不能达到规模要求,土地规模无效,只有当土地规模扩大时,农业生产才能提高效率。

    用DEAP2.1软件中的BBC模型进行再生稻种植户生产效率测算,结果如下。

    样本总体的纯技术效率为0.979,规模效率为0.697,综合效率为0.686。说明样本农户存在效率损失,农户的实际产出只占理想产出的68.6%,还有31.4%的空间需要提高。特别是规模效率仅为0.697,说明当前安徽省再生稻种植的土地投入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需要进行调整。

    按经营规模分区间后再用DEAP2.1软件中的BCC模型进行再生稻种植户生产效率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  安徽省再生稻生产效率
    序号规模区
    间/hm2
    综合
    效率
    纯技术
    效率
    规模
    效率
    规模
    报酬
    1(0,0.67)1.0001.0001.000不变
    2[0.67,3.33)1.0001.0001.000不变
    3[3.33,6.67)0.9140.9930.920递增
    4[6.67,13.33)0.8361.0000.836递增
    5[13.33,26.67)0.8850.9780.904递增
    6[26.67,46.67)1.0001.0001.000不变
    7>46.671.0001.0001.000不变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由公式“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效率”,综合效率值为1.000即为高效率区间。根据测算结果可知,面积在(0,0.67)、[0.67,3.33)、[26.67,46.67)和46.67 hm2以上这4个区间的农户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效,即综合效率有效,在这4个区间内投入要素得到了最优的利用,各要素间也实现了最佳的匹配。而面积在[3.33,6.67)、[6.67,13.33)和[13.33,26.67) hm2这3个区间的农户没有达到综合效率有效,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由于农业在技术层面上改进具有很大难度,想要提高综合生产效率,更好的方法是农户根据具体投入产出的情况,适当地增减经营规模,使区间逐步转为有效。

    第一,利用DEA模型分析得出,处于(0,0.67)、[0.67,3.33)规模区间的农户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效率都为有效,且规模报酬不变,证明3.33 hm2以下经营规模的小农户存在特有优势,再生稻生产效率普遍较高,盲目扩大经营规模至3.33 hm2以上反而可能降低再生稻生产效率,假说1得到验证。

    第二,[26.67,46.67)和46.67 hm2以上规模区间的农户纯技术效率、规模技术效率、综合效率都为有效,且规模报酬不变,证明当经营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再生稻生产效率会出现回升至效率有效,假说2得到验证。

    第三,观察7个规模区间的生产效率,可以看出安徽省再生稻综合效率(生产效率)与农户经营规模大致呈现“U型”态势。由于水稻田对农田的平整度和灌溉条件要求较高,农户超大规模进行水稻种植比较少见,并且再生稻技术作为一个新兴技术,被农户采纳仍然较少,因此对于继续扩大经营规模是否会对再生稻种植产生持续的正向影响,抑或是出现转折,仍需要进行研究。安徽省可鼓励部分农户适当扩大经营规模,再进行后续的研究。

    根据研究的结果可知经营规模在3.33 hm2以下和26.67 hm2以上时能较好地发挥规模效益,但目前仅有31.1%的种植户达到了这样的最优规模。对于经营规模在33.33~26.67 hm2之间的种植户,可以鼓励他们适当调整再生稻种植的规模:生产经营略微有压力的农户,不应盲目鼓励他们扩大经营规模或是流转出土地,而是可以尝试缩小规模以保证各项生产要素能更优地发挥出作用;综合实力较强、仍有发展空间的种植户,可以鼓励其扩大规模至最优区间,提升综合效率。

    和单季稻相比,再生稻有利于增加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农忙与减轻劳作强度[12]。但再生稻的优势并不仅仅是增加产量这么简单,再生稻更独特的优势在于其种植过程中虫害少,特别是二季稻几乎不使用化肥农药,适宜加工成为更安全、更美味的优质稻米,形成品牌效应。因此,在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值这两个方向上,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产值,将再生稻优质稻米作为技术推广和宣传的重点,引导农户延长再生稻产业链,真正发挥出再生稻技术增收的优势。

    再生稻技术在安徽地区才刚刚起步,处在推广示范初期,大多数农户仍处于观望状态,很多综合实力强劲的种粮大户也只拿出了一小部分土地进行试种。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农户承包了大量土地,综合实力很强,但由于对再生稻技术抱有疑虑,目前只在小部分土地上尝试了再生稻技术的应用,这使得他们种植再生稻的规模未能达到最优区间。若政府部门能加大推广示范的力度,并承担起专业技能培训的责任,让农户更愿意接受再生稻技术,这对于大农户调整土地种植结构、将更优要素投入再生稻种植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生稻技术虽是一项新兴技术,但其应用难度较小,与双季稻种植过程类似,只是在一季稻收割时需要注意留茬长度,这一过程对于机械的要求较高,因此农户的机械投入也相应较高。有研究表明,目前各地针对再生稻生产的补贴政策仍不配套,再生稻模式只能获得头季惠农补贴,而再生季不享有任何补贴[12],完善补贴政策可以说是目前最高效、最快速的助农方法,能较大程度地降低农户的投入成本、减轻农户压力。根据经营规模设置分层补贴,对于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进行不同的土地和农机补贴,鼓励种植户扩大再生稻的经营规模;根据再生稻第二季投入产出情况设置配套补贴,刺激农户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提高再生稻种植的综合效率。

  • 表  1   安徽省再生稻经营规模划分

    序号规模区间/hm2样本农户/个比率/%
    1(0,0.67)54.9
    2[0.67,3.33)76.8
    3[3.33,6.67)1312.6
    4[6.67,13.33)2928.2
    5[13.33,26.67)2928.2
    6[26.67,46.67)1716.5
    7>46.6732.9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投入产出指标

    单位:元/hm2
    项目指标名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
    投入
    指标
    种子33004501555586
    化肥75007502639943
    农药645001233849
    农膜15000134213
    灌溉18000483.8454
    机械600030022381183
    人工7950026781598
    土地租金10500048571847
    产出指标产值5670010650226106042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安徽省再生稻生产效率

    序号规模区
    间/hm2
    综合
    效率
    纯技术
    效率
    规模
    效率
    规模
    报酬
    1(0,0.67)1.0001.0001.000不变
    2[0.67,3.33)1.0001.0001.000不变
    3[3.33,6.67)0.9140.9930.920递增
    4[6.67,13.33)0.8361.0000.836递增
    5[13.33,26.67)0.8850.9780.904递增
    6[26.67,46.67)1.0001.0001.000不变
    7>46.671.0001.0001.000不变
    下载: 导出CSV
  • [1] 黄季焜, 马恒运. 差在经营规模上: 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国际比较[J]. 国际贸易, 2000(4): 41. DOI: 10.14114/j.cnki.itrade.2000.04.010.
    [2] 郭江平.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与提高农业效率并行不悖[J]. 理论探索, 2003(3): 11. DOI: 10.3969/j.issn.1004-4175.2003.03.004.
    [3] 罗伊·普罗斯特曼, 李平, 蒂姆·汉斯达德. 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 政策适当吗?[J]. 中国农村观察, 1996(6): 17.
    [4] 许庆, 尹荣梁, 章辉. 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11, 46(3): 59.
    [5] 李文明, 罗丹, 陈洁, 谢颜.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规模效益、产出水平与生产成本: 基于1552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J]. 中国农村经济, 2015(3): 4.
    [6] 徐富贤, 熊洪, 张林, 等.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9): 170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09.04.
    [7] 邹慧, 刘桂华, 吴平. 双季稻改再生稻栽培模式的技术经济效益评价[J]. 农业技术经济, 2003(1): 54. DOI: 10.3969/j.issn.1000-6370.2003.01.014.
    [8] 李谷成, 冯中朝, 范丽霞. 小农户真的更加具有效率吗?来自湖北省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10, 9(1): 95.
    [9] 罗必良. 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J]. 中国农村观察, 2000(5): 18.
    [10] 张照新, 赵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 改革, 2013(2): 78.
    [11] 孔令娟, 潘广元. 安徽省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J]. 中国稻米, 2020, 26(4): 47.
    [12] 彭少兵. 对转型时期水稻生产的战略思考[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4, 44(8): 845. DOI: 10.1360/052014-98.
  • 期刊类型引用(5)

    1. 胡锋. 宣城市再生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 2024(02): 189-191+213 . 百度学术
    2. 李延实,李成芳. 不同再生稻栽培模式氮足迹及经济效益评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4(04): 582-591 . 百度学术
    3. 刘明珠. 保障农民种粮收益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4(05): 3-7 . 百度学术
    4. 胡璋伍,姚传云,戚士胜,张建群,李应生,赵立军. 寿县再生稻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2024(21): 196-198+205 . 百度学术
    5. 高双红. 衡阳市再生稻生产分析及对策探讨. 种子科技. 2023(13): 141-14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93
  • HTML全文浏览量:  866
  • PDF下载量:  37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2-15
  • 修回日期:  2020-12-2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8-30
  • 发布日期:  2021-11-0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