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
  •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社会科学学报
  •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

黄河流域农旅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

李威瑶, 马艳艳

李威瑶, 马艳艳. 黄河流域农旅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 18(4): 67−76. DOI: 10.12371/j.ynau(s).202402010
引用本文: 李威瑶, 马艳艳. 黄河流域农旅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 18(4): 67−76. DOI: 10.12371/j.ynau(s).202402010
LI Weiyao, MA Yanya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Agri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18(4): 67-76. DOI: 10.12371/j.ynau(s).202402010
Citation: LI Weiyao, MA Yanya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Agri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4, 18(4): 67-76. DOI: 10.12371/j.ynau(s).202402010

黄河流域农旅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村级互助担保基金发育、运行绩效及响应机理研究”(71763024);宁夏黄河文化研究项目“宁夏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研究”(23NXHCB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威瑶(1991— ),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发展研究

    通讯作者:

    马艳艳(1979— ),女,宁夏隆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 中图分类号: F 590.75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Agri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 摘要:

    农旅融合是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借助熵值法-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关系和区域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长期处于旅游业发展滞后状态,2018年进入农业发展滞后状态,农旅同步性特征开始显现;农旅耦合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2)有五省区一直处于旅游业滞后型,多省区农旅同步性特征不明显;农旅耦合协调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3)空间上将农旅耦合协调度分为4种类型:山东和陕西为稳定高耦合协调地区,四川、河南和内蒙古为非稳定高耦合协调地区,山西、青海和宁夏为稳定低耦合协调地区,甘肃为非稳定低耦合协调地区。根据黄河流域整体情况以及4种类型,提出农旅融合协调优化的政策建议:跨省协作,缩小农旅融合差距;以农促旅,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以旅兴农,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Abstract:

    The agriculture - tourism integration is a crucial approach to enhance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The entropy weight - modifie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rom 2011 to 2021 in this work.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1)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d been in a state of lagging development in tourism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lso entered the lagging state in 2018, then the synchronou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were beginning to emerge. As a resul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level transitions from dissonance to barely coordination. (2)Five provinces and regions had encountered setbacks in term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synchro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 several provinces and regions were inconspicuous. Regional imbalance i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was a prominent issue. (3)Spatiall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was categorized into four types: Shandong and Shaanxi provinces embody the stable and high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gions, Sichuan, Henan and Inner Mongolia provinces represented the unstable and high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gions, Shanxi, Qinghai and Ningxia provinces were characterized as the stable and low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gions while Gansu province represented the unstable and low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gion. In light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four typologi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ffered for the coordinated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e - tourism integration. In light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four typologi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ffered for the coordinated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s follows: (1)Strengthening inter-provincial collaboration to narrow the gap in agri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2)Leveraging agriculture to promote tourism and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3)Promo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tourism to driv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

  • 2019年9月,在河南郑州,习近平总书记主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强调了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深刻阐明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意义。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以黄河流域乡土特色和地域风貌为基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旅融合不仅是农民就近就业、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还是拓展农业新业态、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1]。黄河流域农旅融合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休闲旅游,主要包括农家乐、农产品采摘和乡村节庆等形式,尚处于萌芽阶段。目前,虽然黄河流域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模式和发展理念,但是区域发展不均衡[2],乡村休闲旅游同质化现象突显[3],乡村差异性与独特性被侵蚀、农民劳动与休闲逐渐被异化[4],硬件设施建设滞后、管理服务规范性不足[5]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亟须从全局角度深入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互动机制,提高农旅融合水平,助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旅融合进行了诸多探索和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于融合动力及机理[67]、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89]、融合模式及路径优化[1011]、融合功能[1213]等方面,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已初步形成农旅融合理论体系,由于农旅融合水平测度可以直接反映其融合成效,为融合模式和路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部分学者则从产业融合视角构建包含农业系统和旅游业系统两个维度的农旅融合指标体系,实证分析农旅融合水平。从研究方法来看,农旅融合水平研究方法较多,如刘广宇等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云南省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得出云南省农旅融合具有长期稳定发展的趋势[14];杨珧等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贡水白柚产业的农旅融合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贡水白柚产业农旅融合条件较为成熟,融合程度较高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15];陈海龙等从生态关系的角度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的农旅融合发展水平,得出我国农旅融合发展协调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各省区市间的变动规律存在差异[16]。但是,使用最多的是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蒙永亨等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广西及各市融合水平进行分析[17],张珺等对湖南省农旅融合水平测度也使用了耦合协调度模型[18],郭萌等也是采用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的农旅融合水平[19]。虽然耦合协调度模型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其缺点在于得出的耦合度在区间分布不均匀,从而降低其效度,进而影响耦合协调度数值,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系统间大比例差值并不多见,因此马永强等使用了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福建省各地级市农旅融合水平进行测度[1]。从研究区域来看,多数研究侧重于特定省份或个别市县,如王瑞雪等以云南省为例对农旅融合发展做了分析并对其前景进行预测[20];林珍铭等研究桂林市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作用[21];江娟丽研究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旅融合程度[22]等。少数涉及跨区域层面的研究,史训东等以长三角为例,分析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农旅耦合协调水平[23],杨光明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川渝地区为例,分析四川和重庆的农旅融合水平[24],狄乾斌等对沿海11省份农旅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25]

    综上所述,农旅融合水平研究方法中耦合协调度模型使用居多,使用效度更高的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较少、跨区域层面并且既对区域整体测度又对省区市差异进行分析的较少。因此,本文选取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2011—2021年相关数据为例,分别构建包含农业系统和旅游业系统的农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旅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对黄河流域融合水平整体特征及内部省区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通过农旅耦合协调矩阵图对9省区进行分类,并根据类型特征提出提升农旅融合的政策建议,实证分析黄河流域各省区农旅融合的实践结果,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农旅融合平衡、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黄河流域,是黄河发源地至入海口一带,受黄河水系影响的生态区域。其地势西高东低,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9个省区,面积416.62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43.40% 。该流域是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河套平原、汾渭盆地以及引黄灌区在全国农业生产基地中占重要地位。其东西跨度大,农村地域辽阔,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风格迥异,大多数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2020年,黄河流域9省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次约21亿[5],营业总收入超过5700亿元 。截至2021年末,黄河流域已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56个,占全国总数的27.41%。随着大量游客涌向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房、采摘农产品以及欣赏农村风光,农旅融合的新业态为农民提供就业、促使增收,同时在生态保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参照2018年《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和已有研究成果,从农业系统和旅游业系统2个维度建立农旅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1个目标层,2个系统层,8个要素层和18个指标层[15]

    农业系统主要从农业经济收入、农业产业规模、农业人力资源、农业发展保障4个要素进行选取。(1)农业经济收入反映农业对经济的拉动,用第一产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5, 26]。(2)农业产业规模反映农业用地投入的规模,通常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或耕地面积来衡量,但考虑到黄河流域不同区域休耕、复种、弃耕等差异的存在,因此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果园面积来衡量农业产业规模[25, 27]。(3)农业人力资源反映从事农业的就业人数,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来衡量[5]。(4)农业发展保障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基础,衡量指标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化肥施用量[1, 26, 28]

    旅游业系统主要从旅游业经济收入、旅游业市场规模、旅游业人力资源、旅游业发展保障4个要素进行选取。(1)旅游业经济收入反映旅游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用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来衡量[26]。(2)旅游业市场规模反映来本区域旅游的境内、境外人数规模,用国内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人次表示[26]。(3)旅游业人力资源反映从事旅游业的就业人数,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数据难以获取,因此借鉴前人研究,用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从业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和景区从业人员来表示[29]。(4)旅游业发展保障是主导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硬件要素,其度量指标包括旅游景区数量、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数量、旅行社数量和公路里程[25-26,28]。具体如表1所示。

    表  1  黄河流域农旅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系统层 要素层 指标层 单位 属性 权重
    农旅耦合协调
    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系统 农业经济收入 第一产业总产值 亿元 0.13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056
    农业产业规模 农作物播种面积 千hm2 0.116
    果园面积 千hm2 0.112
    农业人力资源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万人 0.116
    农业发展保障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kW 0.148
    农村用电量 亿kW·h 0.141
    有效灌溉面积 千hm2 0.123
    化肥施用量 万t 0.049
    旅游业系统 旅游业经济收入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0.109
    旅游创汇收入 万美元 0.168
    旅游业市场规模 国内旅游人次 万人次 0.112
    入境旅游人次 人次 0.158
    旅游业人力资源 旅游业从业人员 0.100
    旅游业发展保障 A级旅游景区数量 0.095
    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数量 0.115
    旅行社数量 0.080
    公路里程 km 0.06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选取黄河流域9省区2011—2021年农业与旅游业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旅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网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大多数省份对2021年的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没有统计,因此参考前人研究[23, 30],以2020年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近似作为2021年相应缺失数据的填补。此外,其他缺失数据运用stata软件做插值法进行处理。

    由于各指标存在不同的计量单位,故对原始数据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模型如下:

    $$ {\mu }_{\sigma ij}=\left\{\begin{array}{c}\displaystyle \frac{{x}_{\sigma ij}-\mathrm{min}({x}_{j})}{\mathrm{max}({x}_{j})-\mathrm{min}({x}_{j})}\text{,}\text{ }正向指标\\ \displaystyle \frac{\mathrm{max}({x}_{j})-{x}_{\sigma ij}}{\mathrm{max}({x}_{j})-\mathrm{min}({x}_{j})}\text{,}\text{ }负向指标\end{array}\right. $$ (1)
    $$ {t_{\sigma {\text{ij}}}} = {\mu _{\sigma {\text{ij}}}} \times 0.99 + 0.1 $$ (2)

    式(1)(2)中,μσij 表示第 σ 省的第 i 年中第 j 项指标的标准化值;xσij 表示第 σ 省第 i 年的第j 项指标值的原始值;max(xj) 表示第 j 项指标的最大值;min(xj) 表示第 j 项指标的最小值。为避免标准化后出现0或1而导致后续数据丢失,故采用高楠等[31]修正后的极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由于权重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对耦合度的测度结果会产生严重的影响[1],为了确保权重的客观性,本文使用熵值法求得权重 Wj ,在此就不做过多赘述。

    (1)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函数Uσi

    $$ {U_{\sigma {\text{i}}}} = \sum\limits_{j = 1}^n {{W_j}} {\mu _{\sigma ij}} $$ (3)

    (2)综合协调指数Tσi

    $$ {T_{\sigma {\text{i}}}} = {\text{α}} {U_{a\sigma i}} + {\text{β}} {U_{b\sigma i}} $$ (4)

    式(4)中,UaσiUbσi 为农业、旅游业系统第 σ 个省份第 i 年综合发展水平指数;α、β分别代表农业子系统与旅游业子系统的权重,参考相关研究[26],α和β都取值0.5。

    (3)修正的耦合度模型Cσi

    目前普遍采用的耦合度模型得到的耦合度值在[0,1]范围内分布概率不均等,大概率偏向于1,如果使用目前学术界普遍应用的评价标准会降低耦合度模型的使用效度,即使对评价标准进行修正,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难以达到最优。因此为提高耦合度效度,采用王淑佳等[32]提出的修正的耦合度模型进行测量,该模型可以将耦合度值尽可能在[0,1]区间分散分布,从而在农旅融合领域具有更高效度,在此基础上所得到的耦合协调度可以更合理的表征农旅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如下:

    $$ {C_{\sigma i}} = \sqrt {[1 - ({U_{\sigma i\max }} - {U_{\sigma i\min }})]\frac{{{U_{\sigma i\min }}}}{{{U_{\sigma i\max }}}}} $$ (5)

    式(5)中,Uσimax 为第 σ 省的第 i 年中农业、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数两者对比值大的一方;Uσimin 为第 σ 省的第 i 年中农业、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数两者对比值小的一方。

    (4)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Dσi

    $$ {D_{\sigma i}} = \sqrt {{C_{\sigma i}} \times {T_{\sigma i}}} $$ (6)

    式(6)中,Dσi 取值范围为[0,1],越趋于1,耦合协调状况越好。

    为直观地反映农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借鉴廖重斌[33]提出的评估准则,建立农旅耦合协调度等级及类型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

    表  2  农旅耦合协调度等级及类型划分标准
    耦合协调度协调等级协调类型
    [0,0.1)极度失调UaUb ,旅游业滞后型
    UaUb ,农业滞后型
    Ua = Ub ,旅游业与农业同步型
    [0.1,0.2)严重失调
    [0.2,0.3)中度失调
    [0.3,0.4)轻度失调
    [0.4,0.5)濒临失调
    [0.5,0.6)勉强协调
    [0.6,0.7)初级协调
    [0.7,0.8)中级协调
    [0.8,0.9)良好协调
    [0.9,1.0]优质协调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依据前述公式,计算得出2011—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Ua、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Ub、综合协调指数T、耦合度C及耦合协调度D。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2020—2021年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旅游业指标在这两年普遍出现大幅度下降情况,故下面分析中先将2020年和2021年不纳入讨论范围。

    依据黄河流域农业、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可以得到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类型,进一步呈现出两产业发展之间的同步性趋势。经济体系之间的同步性是指在可观察到的经济指数中,呈现出近似相同的增长趋势与波动周期,也是评估两个经济系统之间协同性的关键指标[34]。由图1可知,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在2011—2017年间处于滞后状态,这一时期旅游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农业上升趋势缓慢且有小幅度的回落,两者同步性特征并不显著,说明农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并不紧密。2018年之后就进入农业发展滞后状态,但在旅游业发展势头一路向上的带动下也出现了向好的趋势,农旅产业同步特征开始凸显,此后产业间的互补联动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图  1  黄河流域农旅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类型时序趋势

    通过对比耦合协调度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农业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两者发展的同步程度是影响耦合协调指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根据表2可知,黄河流域农旅耦合协调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1)濒临失调阶段

    2011—2016年,从0.42上升至0.49,耦合协调度较差且增长速度缓慢,这是因为两个产业不仅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同步性不强。黄河流域西部贫困地区较多,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因此对旅游的意愿不强烈;再加上自然环境较差,农业设施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业与旅游业各自的发展及其融合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2)勉强协调阶段

    2017—2019年,从0.50增长至0.53,耦合协调度突破了0.5的临界点进入协调发展状态,有了质的提升。这是因为虽然两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但都呈现向上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旅游业,发展势头较猛,且农业与旅游业同步性开始增强。随着一系列针对黄河流域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农旅耦合协调性也在不断向好发展。

    图2可知,黄河流域大多数省区旅游业一直滞后于农业,旅游业与农业的同步性不明显。

    图  2  黄河流域各省区农旅耦合协调类型分析

    河南、内蒙古、青海、甘肃和宁夏五省区的旅游业始终滞后于农业。其中,农业与旅游业同步性最好的当数内蒙古,农业、旅游业都稳步增长且差距正在逐年缩小,可见内蒙古的农业长期引领着旅游业的发展;河南和甘肃的旅游业增长较快,农业从2018年开始触底反弹并增长速度加快,同时农业和旅游业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说明从2018年开始在发展势头一路向好的旅游业的引领下,农业出现了相似的增长趋势,农旅产业同步性特征开始显现;青海农业和旅游业的差距虽然也在逐年缩小,旅游业在2019年高位增长,但农业的增长速度同往年差别不大,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宁夏农业与旅游业的同步性最差,农业与旅游业虽然发展趋势相同,但两个产业一直保持较大的差距,说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贡献的程度有限。

    山东、四川、山西和陕西4省份均经历了从旅游业滞后型到农业滞后型的演变过程。陕西在经历了短暂的旅游业发展滞后状态后,从2012年开始进入农业发展滞后状态,旅游业从2014年开始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发展缓慢,差距在逐年快速扩大,说明农业并未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支持,旅游业的吸引物也并不是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其他吸引要素。山西在2012年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同步型,2014年由于受煤炭产业的影响,旅游业急速下滑,呈现旅游业滞后型,2015年旅游业又恢复了上升的趋势,并且在2017年再一次进入农业发展滞后状态,从2018开始农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说明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关系开始密切,产业间的互补联动也得到了发挥。山东和四川在2011—2016年长期处于旅游业发展滞后状态,2016年之后则转入农业发展滞后状态,山东受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这一年农业发展水平出现下滑,2018年后受发展一直向好的旅游业的带动,农业出现回升的趋势;四川两产业的发展趋势一直较为接近,同步性水平较高。

    图3所示,9省区农旅耦合协调度大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性不平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山东、四川、河南和陕西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0.5以上,达到协调状态,山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始终处于失调状态,只有内蒙古在2017年突破0.5的临界点进入勉强协调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区农业和旅游业本身的发展水平以及两者的同步程度不同。

    图  3  黄河流域各省区农旅耦合协调度时序趋势

    山东的耦合协调水平起点最高,并持续稳居首位。虽然山东农业与旅游业的同步性特征没有四川明显,但是两个产业本身的发展水平较高,因此2011年就处于中期协调阶段,2012年进入良好协调阶段。

    耦合协调水平起点次之的是四川、河南和陕西。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三者之中最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仅次于河南,再加上旅游业与农业的同步程度是最高的,因此耦合协调度水平相对较高,耦合协调度等级由2011年勉强协调上升至2019年中级协调,跨越了两个等级;河南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在2013年超过陕西,2019年超过四川,仅次于山东,是因为河南农业的发展水平一直是陕西的两倍多,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陕西比较接近,而且农业和旅游业的同步程度也在逐渐增强,跨越了2个耦合协调等级,从勉强协调到中级协调;陕西旅游业发展呈快速增长趋势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农业一直处于小幅震动上升的趋势且农业与旅游业的差距迅速扩大,因此耦合协调度水平呈现出逐渐降低趋势,始终保持在勉强协调阶段。

    山西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起点比内蒙古的略高,呈轻微波动上升态势,2011—2014年呈倒U形,2014年被内蒙古反超。这是因为内蒙古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与旅游业的同步程度都优于山西,山西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始终处在濒临失调的状态,内蒙古则在2017年由濒临失调进入勉强协调阶段。

    甘肃、青海和宁夏的耦合协调度走势总体较为接近,波动较小,发展缓慢,两个产业的同步性都不强,但是由于甘肃两产业的发展水平都是最高的,因此耦合协调度水平始终是最高的;宁夏农业的发展水平是青海的一倍多,而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接近宁夏的两倍,因此青海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比宁夏高,甘肃和青海的耦合协调度均提升了一个等级,而宁夏始终未能突破0.2。

    综上,参照方世敏等的研究方法[27],以农旅耦合协调度的平均值为纵坐标,农旅耦合协调度标准差为横坐标,绘制耦合协调度矩阵图,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总结黄河流域农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将黄河流域9省区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I型为稳定高耦合协调地区;II型为非稳定高耦合协调地区;III型为稳定低耦合协调地区;IV型为非稳定低耦合协调地区。划分标准是以农旅耦合协调度的平均值(0.47)和平均标准差(0.04)作为临界值,小于平均值表示耦合协调度低,反之则耦合协调度高;大于平均标准差表示非稳定,反之则为稳定。由图4可知,山东和陕西为稳定高耦合协调地区,特点为农旅耦合协调度较好,耦合发展速度较慢;四川、河南和内蒙古为非稳定高耦合协调地区,特点为农旅耦合协调度较好,耦合发展速度较快;山西、青海和宁夏为稳定低耦合协调地区,特点为农旅耦合协调度较差,耦合发展速度较慢;甘肃为非稳定低耦合协调地区,特点为农旅耦合协调度较差,耦合发展速度较快。

    图  4  黄河流域农旅融合耦合协调度矩阵图

    本文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1—2021年黄河流域9省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黄河流域农旅耦合协调度时序性分析来看,2011—2017年黄河流域长期处于旅游业发展滞后状态,2018年之后进入农业发展滞后状态,农旅产业同步特征开始显现;农旅耦合协调度等级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等级偏低,2017年突破了0.5的临界点,从濒临失调发展到勉强协调。

    第二,从黄河流域农旅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性分析来看,黄河流域5个省区旅游业一直滞后于农业,其他4省区从旅游业滞后型发展到农业滞后型,其中同步性特征良好的当属四川和内蒙古,未显现是陕西和宁夏,其他省区同步性特征逐渐显现;农旅耦合协调度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山东、四川、河南和陕西始终处于协调状态,山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处于失调状态,内蒙古在2017年突破了0.5的临界值,进入勉强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山东>四川>河南>陕西>内蒙古>山西>甘肃>青海>宁夏。

    第三,从黄河流域农旅耦合协调度空间分析来看,山东和陕西被归类为稳定高耦合协调地区,农旅耦合协调度较好,耦合发展速度较慢;四川、河南和内蒙古为非稳定高耦合协调地区,农旅耦合协调度较好,耦合发展速度较快;山西、青海和宁夏为稳定低耦合协调地区,农旅耦合协调度较差,耦合发展速度较慢;甘肃为非稳定低耦合协调地区,农旅耦合协调度较差,耦合发展速度较快。

    为有效改善黄河流域省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各省区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并且建立协调机制,增强地区间团结协作,相互促进。建议各省区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互协作:对于宁夏、青海、甘肃等融合水平较差省区需向山东、四川等农旅融合水平较高省区借鉴经验,根据本省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融合水平较高省区也要鼓励、引导相关龙头企业以设立分厂、收购等方式建立跨省区大型产销集团,形成区域合力,辐射带动其他省区发展,融合水平较差的省区也需积极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东部发达省区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向中西部欠发达省区拓展,设立分支机构或与本土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专项基金,实现财政资源共享,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

    对于河南、内蒙古、青海、甘肃和宁夏旅游业滞后于农业的省区,要科技兴农,延伸农业产业链。政府需加大农业种植科技投入,尤其是生产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技术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而且要积极搭建数据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及时掌握农产品种植生产情况,并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提前制定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独一无二的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引导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品尝特色农产品。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可以建立民族特色农业生产体验基地,着重围绕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等发展,如对于农家乐模式,不要只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之类的层面,要为游客提供农事体验项目,从选种到加工为成品的整个过程,创造游客独一无二的记忆体验。此外,对于河南和内蒙古融合水平较高且发展速度较快的省区,还需倡导差异化发展,防止同质竞争;对于青海和宁夏农旅融合水平较低且发展速度较慢的省区,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进行大力宣传,将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促进地域形象和农产品品牌有效衔接;对于甘肃融合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的省区,还建议加快建立运营管理机构、着重加强服务水平。

    对于山东、四川、山西和陕西农业滞后于旅游业的省区,要继续扩大“旅游+”的产业带动效应。借助旅游品牌效应增加农产品知名度和销售渠道,如借助有名的旅游胜地举办各种类型旅游文化节吸引外地游客,通过导游为游客推荐当地特色美食来增加当地特色农产品知名度,进而借助网上各种直播平台快速扩大销售渠道。通过给予各种投资奖励、项目补贴、企业用地等优惠政策吸引旅游企业投资涉农项目,以此来挖掘旅游业的新发展模式,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农户+企业”以及“农户+合作社”等模式,还需建立“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分工明确、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以此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升级。此外,对于山东、陕西农旅融合水平较高但发展速度较慢的省区,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如增加科技投入、扩大旅游规模等;对于山西农旅融合水平较低且发展速度较慢的省区,可以引进并培育相关人才来进行合理规划;四川融合水平较高、发展较快、农旅同步性较好,建议发展全域旅游、继续提高服务水平。

    数据来源于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2021年数据不可获取,因此使用2020年数据。
  • 图  1   黄河流域农旅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类型时序趋势

    图  2   黄河流域各省区农旅耦合协调类型分析

    图  3   黄河流域各省区农旅耦合协调度时序趋势

    图  4   黄河流域农旅融合耦合协调度矩阵图

    表  1   黄河流域农旅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系统层 要素层 指标层 单位 属性 权重
    农旅耦合协调
    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系统 农业经济收入 第一产业总产值 亿元 0.13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056
    农业产业规模 农作物播种面积 千hm2 0.116
    果园面积 千hm2 0.112
    农业人力资源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万人 0.116
    农业发展保障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kW 0.148
    农村用电量 亿kW·h 0.141
    有效灌溉面积 千hm2 0.123
    化肥施用量 万t 0.049
    旅游业系统 旅游业经济收入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0.109
    旅游创汇收入 万美元 0.168
    旅游业市场规模 国内旅游人次 万人次 0.112
    入境旅游人次 人次 0.158
    旅游业人力资源 旅游业从业人员 0.100
    旅游业发展保障 A级旅游景区数量 0.095
    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数量 0.115
    旅行社数量 0.080
    公路里程 km 0.06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农旅耦合协调度等级及类型划分标准

    耦合协调度协调等级协调类型
    [0,0.1)极度失调UaUb ,旅游业滞后型
    UaUb ,农业滞后型
    Ua = Ub ,旅游业与农业同步型
    [0.1,0.2)严重失调
    [0.2,0.3)中度失调
    [0.3,0.4)轻度失调
    [0.4,0.5)濒临失调
    [0.5,0.6)勉强协调
    [0.6,0.7)初级协调
    [0.7,0.8)中级协调
    [0.8,0.9)良好协调
    [0.9,1.0]优质协调
    下载: 导出CSV
  • [1] 马永强, 许玉燕, 谢静欣, 等. 福建省农旅产业融合效应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三生”功能理论[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40(3): 716. DOI: 10.13254/j.jare.2022.0377.
    [2] 王婷, 姚旻, 张琦, 等.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8): 140.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16.
    [3] 王莉敏. 基于城乡居民需要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选择与开发研究[J]. 农业经济, 2020(3): 42. DOI: 10.3969/j.issn.1001-6139.2020.03.016.
    [4] 杨伟荣. 后脱贫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伦理审视与价值重构: 基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思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 61. DOI: 10.20089/j.cnki.issn.1009-105x.2023.02.005.
    [5] 顾江寒, 柴华奇, 葛鹏飞, 等. 黄河流域省级区域农旅融合质量研究: 基于DEA交叉效率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 2021(12): 97. DOI: 10.16011/j.cnki.jjwt.2021.12.015.
    [6] 李丹.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旅融合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J]. 农业经济, 2023(7): 135. DOI: 10.3969/j.issn.1001-6139.2023.07.047.
    [7] 方世敏, 王海艳. 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系统演化机制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3(2): 63. DOI: 10.13715/j.cnki.jxupss.2019.02.011.
    [8] 张辉, 方家, 杨礼宪.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9): 205.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928.
    [9] 齐琳. 文化生态视域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研究: 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J]. 中国蔬菜, 2019(12): 117. DOI: 10.19928/j.cnki.1000-6346.2019.12.032.
    [10] 李眉洁, 王兴骥.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其路径优化: 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反思[J]. 贵州社会科学, 2022(3): 153. DOI: 10.13713/j.cnki.cssci.2022.03.019.
    [11] 张冰. 协同融合发展视角下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优化路径[J]. 农业经济, 2022(5): 29. DOI: 10.3969/j.issn.1001-6139.2022.05.011.
    [12] 陈喜, 陆建珍, 王凯, 等. 农旅融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5): 155.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230515.
    [13] 常新锋, 张雨祥. 农旅融合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 21(3): 310.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22.03.33.
    [14] 刘广宇, 黎斌林, 李新然. 云南省农旅融合发展实证分析与模式构建: 基于VAR模型的检验[J]. 生态经济, 2020, 36(6): 135.
    [15] 杨珧, 王川.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旅融合度分析: 以恩施贡水白柚产业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1): 220.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126.
    [16] 陈海龙, 段卓. 省域农旅融合系统发展协调性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6): 82. DOI: 10.13546/j.cnki.tjyjc.2023.06.015.
    [17] 蒙永亨, 冯颖涛, 赵昱. 乡村振兴视阈下欠发达地区农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以广西为例[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 41(2): 426. DOI: 10.3969/j.issn.1674-9057.2021.02.026.
    [18] 张珺, 张妍.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测算分析: 以湖南省为例[J]. 生态经济, 2020, 36(2): 122.
    [19] 郭萌, 王怡.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战略[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48(2): 19. 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20.02.004.
    [20] 王瑞雪, 孙海清, 朱彩霞. 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及前景预测: 以云南省为例[J]. 生态经济, 2020, 36(8): 107.
    [21] 林珍铭, 黄月玲, 林明明, 等. 桂林市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关系与融合发展对策分析: 基于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2, 42(2): 507. DOI: 10.3969/j.issn.1674-9057.2022.02.029.
    [22] 江娟丽, 王晓钰, 杨庆媛. 农旅融合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4(8): 158. DOI: 10.13718/j.cnki.xdzk.2022.08.017.
    [23] 史训东, 姚冠新, 徐静,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2, 43(7): 230. DOI: 10.13733/j.jcam.issn.2095-5553.2022.07.032.
    [24] 杨光明, 罗垚, 陈也, 等. 川渝地区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机理及优化研究: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 37(8): 991. DOI: 10.3969/j.issn.1005-8141.2021.08.014.
    [25] 狄乾斌, 乔莹莹.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以沿海11个省份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 35(10): 1322. DOI: 10.3969/j.issn.1005-8141.2019. 10.017.
    [26] 黄芳. 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11): 274.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191135.
    [27] 方世敏, 李向阳.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旅融合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其优化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5(1): 60. DOI: 10.13715/j.cnki.jxupss.2021.01.009.
    [28] 周蕾, 段龙龙, 王冲. 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 以四川省为例[J]. 农村经济, 2016(10): 40.
    [29] 张新成, 高楠, 王琳艳. 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7): 96. DOI: 10.13546/j.cnki.tjyjc.2023.07.017.
    [30] 韩元军, 吴普, 林坦. 基于碳排放的代表性省份旅游产业效率测算与比较分析[J]. 地理研究, 2015, 34(10): 1957. DOI: 10.11821/dlyj201510013.
    [31] 高楠, 张新成, 王琳艳, 等. 中国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6): 10. DOI: 10.15983/j.cnki.jsnu.2018.06.462.
    [32] 王淑佳, 孔伟, 任亮, 等. 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793. DOI: 10.31497/zrzyxb.20210319.
    [33]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 1999(2): 76. DOI: 10.3969/j.issn.1001-5221.1999.02.013.
    [34] 张琰飞, 朱海英. 西南地区文化演艺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7): 182. DOI: 10.15957/j.cnki.jjdl.2014.07.057.
图(4)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29
  • HTML全文浏览量:  100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2-26
  • 修回日期:  2024-05-06
  • 录用日期:  2024-05-0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5-16
  • 刊出日期:  2024-07-0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