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
  •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社会科学学报
  •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

安徽县域乡村振兴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肖铁桥, 杜景莉, 杨婷

肖铁桥, 杜景莉, 杨婷. 安徽县域乡村振兴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 17(1): 10−17. DOI: 10.12371/j.ynau(s).202208038
引用本文: 肖铁桥, 杜景莉, 杨婷. 安徽县域乡村振兴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 17(1): 10−17. DOI: 10.12371/j.ynau(s).202208038
XIAO Tieqiao, DU Jingli, YANG Ting.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unties in Anhui Province[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3, 17(1): 10-17. DOI: 10.12371/j.ynau(s).202208038
Citation: XIAO Tieqiao, DU Jingli, YANG Ting.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unties in Anhui Province[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3, 17(1): 10-17. DOI: 10.12371/j.ynau(s).202208038

安徽县域乡村振兴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双导向下县域乡村发展路径和策略研究——合肥市庐江县为例”(SK2020ZD25);高峰学科科研专项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演化的多元路径及其发展机制研究——以安徽省为例”(2021-111);高峰学科科研专项项目“城乡融合背景下安徽省乡村振兴路径与策略研究”(2021-112);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县域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和优化技术研究”(2022-RK03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肖铁桥(1979—),男,云南芒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乡村规划研究

  • 中图分类号: F 327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unties in Anhui Province

  • 摘要: 以安徽省59个县级单元(县、县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探寻2010—2019年安徽省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10—2019年,安徽省县域乡村振兴水平呈现上升势态,区域差异较为显著。(2)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出正自相关性特征,由西到东呈现递增势态,由南到北呈现倒“三角”形;热点区的县集聚在合肥、滁州和马鞍山市,冷点区的县主要集中在大别山革命老区。(3)经济、产业、区位等多因素综合作用影响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时空演化。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影响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导因素,碳排放量、设施农业占地面积、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和与所属地级市的距离对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未来安徽省应充分考虑各地乡村振兴水平差距,因地制宜,确定差异化乡村振兴路径及发展方向。
    Abstract: Based on 59 county-level units (counties and county-level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t county level in Anhui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9 were explored by means of entropy metho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geographic detec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1)From 2010 to 2019, the leve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county level in Anhui Province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2)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howed positive autocorrelation, increasing trend from west to east, and inverted triangle from south to north; Counties in hot spots were concentrated in Hefei, Chuzhou and Maanshan, while counties in cold spot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dabie Mountai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3)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industry and location affecte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9. Among them, per capita GDP was the leading factor affec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Carbon emissions, area occupied by facility agriculture, proportion of added value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distance from prefecture-level citie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n the future, Anhui province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gap in the leve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determine the pat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differentiated rural revitalization.
  •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平衡、乡村发展的不充分这两方面,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乡村[1]。2021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对乡村振兴提出了要求与任务:协同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的发展。2022年5月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见》表明发展县城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而近些年大多关注大城市和地级市的发展,对县域层面的发展有所忽视。县城可以在衔接城和乡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更有助于农民在县城实现就地城镇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响应中央的部署。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内涵的认知基本一致,各领域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乡村振兴内涵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乡村振兴是延续脱贫攻坚继续对乡村发展的政策,旨在实现共同富裕[2]。温铁军认为乡村振兴应重视生态价值、乡土文化、产业创新、城乡融合和城乡互动等思想,不能让农民只种地,乡村千篇一律。也有学者认为产业不融合、人才缺失、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存在的问题[3]。还有不少学者探索了不同功能类型乡村的乡村振兴差异化路径以及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意义[4-6]。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客观公正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具有长远的意义。近些年,众学者开始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与其他热点主题的耦合分析,通常与新型城镇化[7]、农业现代化水平[8]、脱贫减贫[9]探索两者发展上的相互影响。(2)研究尺度:宏观层面上,卢凤英曾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五大要求对全国各省份进行研究[10]。中观层面上,部分学者选择对典型地区进行测度及研究。也有学者研究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发展问题[11];陈俊梁[12]、段进军[13]、张荣天[14]等则研究了长三角地区乡村发展问题,得出与沪苏浙相比,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微观层面上,学者对村域[15]、镇域[16]乡村振兴发展进行了研究。(3)多为采用乡村振兴战略五大要求构建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研究侧重点进行子系统的选择。研究方法多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基于当前文献分析可得:(1)地理、经济学等领域学者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研究,一级指标大多是基于乡村振兴五大方面基础上提出,二级指标选取根据所研究领域各具侧重点。(2)研究尺度上跨域较大,从省域层面到微观村域都有涉及,而县域尺度结合时空维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3)在研究主题方面,较多与其他相关热点主题耦合分析或者区域间差异的探寻,探究影响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因素的研究较少。

    根据已有研究可知,基于长三角总体视角,安徽省作为长三角非典型地区不仅经济水平相对滞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也呈现如此特征,探析安徽省县域的乡村振兴发展对于协调区域间不协同和省内发展不均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安徽省59个县级单元(县、县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探寻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安徽省制定不同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差异化的路径提供参考。

    研究区域为安徽省59个县级单元(县、县级市)。安徽省是农业大省、经济状况良好,境内有淮河、长江穿过且有2000多条河流,水资源总量丰富;安徽省域内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安徽省受区位、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的地区各具特点和发展规律(图1)。

    图  1  研究区域
    注:基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皖S(2020)8号的标准底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主要来源于安徽省各市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清单等;其中夜间灯光数据引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17]、植被覆盖指数引用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8]、PM 2.5的数据源自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大气成分分析组、高程等数据来自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成立的地理空间数据云、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源自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科技集团组成的联合课题组[19]。借助插值法对缺失数据进行补齐。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方面指标选取为一级指标;结合安徽省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况,部分指标参考2021年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  1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测算方法或数据来源权重性质
    产业兴旺乡村就业水平乡村从业人员数/乡村人口数量0.0079
    人均农业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人口数量0.0614
    人均农业生产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乡村人口数量0.0629
    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从业人口0.0767
    粮食生产水平粮食总产量/常用耕地面积0.0478
    耕地在农作物播种中占有率常用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0.0172
    生态宜居植被覆盖指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0.0155
    PM 2.5均值浓度达尔豪斯大学大气成分分析组0.0330
    交通便利度道路长度/乡村人口数量0.1529
    自来水受益村庄数统计年鉴0.0895
    乡风文明万人中在校学生数统计年鉴0.0123
    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统计年鉴0.0436
    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统计年鉴0.0775
    离婚率统计年鉴0.0048
    治理有效基层组织配套水平乡村人口数量/村民委员会数量0.0518
    地方财政收支比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0.0536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统计年鉴0.0027
    生活富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年鉴0.0600
    城乡居民收入比统计年鉴0.0088
    夜间灯光值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0.0761
    宽带接入村庄数统计年鉴0.044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采用熵值法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指标进行确权。第一步,采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二步,确定指标权重,计算指标占比、算出熵值,然后通过差异系数算出权重;第三步将所计算出的各个指标的权重乘以对应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指数,即可得到各年份各县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空间自相关作为一种空间统计方法,可以揭示指标变量在同一个研究区域内数据之间潜在的相互关联性。全局莫兰指数可以描述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在整体空间上的聚集情况。

    全局空间自相关无法识别空间中处于集聚状态的区域,为了进一步识别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特征,选取局部Getis-Ord G*i指数,空间上可以呈现出热点区与冷点区,弥补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不足。

    研究采用因子探测模型探寻影响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因素(X)能在多大程度影响空间上乡村振兴水平总值(Y)之间的不同,计算可得q值,q值范围为[0, 1]。公式如下:

    $$q = 1 - \dfrac{{\displaystyle\sum\nolimits_{h = 1}^L {{N_h}\sigma _h^2} }}{{N{\sigma ^2}}}$$ (1)

    式(1)中h代表变量乡村振兴发展水平Y或者变量因子X的分层;NhN代表层h中的、全区域的单元数;${{\sigma ^2}} $${\sigma _h^2} $分别是层j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方差。

    借鉴《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中划分的皖南、皖北、沿江、皖中、皖西为五大发展片区,以片区为单位研究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演化特征。通过图2可得,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势态,年均增幅5.27%;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北片区>皖南片区>皖西片区。说明2010年以来安徽省县域乡村振兴发展不断朝着提升优化的方向前进,省内各片区间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值在[0.1503,0.4755]范围内变化,将2010—2019年结果按照从低到高0~25%~50%~75%~100%四个发展阶段划分,借助ArcGIS 10.6软件对所测算的数据进行直观的呈现(图3)。

    图  2  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
    图  3  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阶段演化
    注:基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皖S(2020)8号的标准底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为探寻安徽省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差异,对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变异系数进行计算(图4),安徽省整体变异系数在[0.14,0.19],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沿江片区的变异系数处于[0.15,0.20],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差异最显著;皖西片区的变异系数处于[0.07,0.10],表明皖西片区内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小;皖中片区的变异系数在[0.11,0.20]内上升,自2010年的0.11上升到2018年最高值0.20,表明皖中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整体不断拉大。

    图  4  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差异系数

    为揭示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空间格局,借助ArcGIS10.6软件计算2010—2019年安徽省59个县级单元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Moran’ s I)。结果显示:2010—2019年安徽省县级单元乡村振兴水平的莫兰指数均大于0,且2010—2016年和2018—2019年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测,2017年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测;表明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且空间集聚性较强(表2)。

    表  2  2010—2019 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Moran’ s I 值
    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Moran’ I0.362 ***0.424***0.377***0.497***0.467***0.396***0.389***0.276*0.353***0.445***
    P0.0020.0000.0020.0000.0000.0010.0010.0180.0030.000
    注:***、*代表1%、5%的显著性水平。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为探寻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利用ArcGIS10.6软件得出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趋势面(图5)。其中,地理坐标转换为X、Y轴,Z轴是2010—2019年安徽省59个县级单元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值;将各数值点进行投影,得到两条代表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拟合曲线。由图5可知,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由西到东呈现递增势态,由南到北呈现倒“三角”形;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为显著。由西到东,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是怀宁县、太湖县、岳西县、望江县、宿松县等西部的欠发达县城向肥东县、长丰县、全椒县、和县、含山县、当涂县、来安县、天长市等东部经济发达县城不断递增的。由北向南,安徽北部到安徽中东位置,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递增势态,且达到倒“三角”顶点,即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最高点,到安徽南部则逐渐降低。

    图  5  安徽省县域乡村振兴发展趋势分析

    借助ArcGIS10.6软件的空间统计功能进行安徽省各县级单元的热点分析(Getis-Ord G*),揭示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局部集聚情况。其中热点区代表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较高的地区集聚,冷点区代表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较低的地区集聚。结果显示(图6):置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滁州、合肥、马鞍山市附近;置信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县级单元。2010—2019年99%置信热点区由滁州不断向合肥和马鞍山市演化;99%置信冷点区均为位于安徽西南部的宿松和太湖县。

    图  6  2010—2019年乡村振兴发展冷热点分析
    注:基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皖S(2020)8号的标准底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为探寻影响安徽省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需要对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的驱动因子进行深层次分析。乡村振兴发展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经济、产业、区位、人口、本底资源、地形等维度都会对地域乡村振兴发展产生影响。基于此,以安徽省59个县级单元为研究的样本对象,截取2019年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总值为Y;研究基于选取数字普惠金融指数(X1)、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X2)、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X3)、与所属地级市距离(X4)、乡村劳动力流失率(X5)、人口城镇化率(X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X7)、设施农业占地面积(X8)、乡村人口密度(X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0)、碳排放量(X11)、国家4A级以上风景区数量(X12)、坡度(X13)、水域面积(X14)、高程(X15)等15个备选指标进行模拟计算,探寻影响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因子探测器分析结果,剔除P>0.05的因子,最终筛选出五个影响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的因子(表3)。可明晰各因子对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影响程度大小,以2019年数据为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2)>碳排放量(X13)>设施农业占地面积(X10)>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X3)>与所属地级市距离(X4)。

    表  3  因子探测结果
    变量(XqP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X30.676***0.005
    与所属地级市距离(X40.667*0.019
    设施农业占地面积(X80.686***0.00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00.868***0.000
    碳排放量(X110.766***0.007
    注:***、*代表1%、5%的显著性水平。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结合各因子q值来看,经济相关指标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影响程度最大,q值高达0.868,且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经济发展高低是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碳排放量、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q值均达到0.67以上,且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的碳排放量的70%是由工业生产排放的;说明三大产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乡村振兴水平。与所属地级市的距离的q值为0.667,且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区位也是影响安徽省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分异的因子。通过分析可得,经济、产业与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着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的空间异质,其中经济是主导因素。

    基于上文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势态,其中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北片区>皖南片区>皖西片区;其中沿江片区内县域乡村振兴发展差异最大,皖西片区最小。(2)空间演化上,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全局上呈现出正自相关性特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集聚分布特征;且呈现由西到东呈现递增势态,由南到北呈现倒“三角”形空间格局;置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滁州、合肥、马鞍山市附近;置信冷点区的县主要分布在大别山革命老区。(3)经济、产业、区位等多因素综合作用影响安徽省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时空分异。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影响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导因素,碳排放量、设施农业占地面积、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和与所属地级市的距离对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综合上文研究认为应重视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明晰制约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1)对于位于合肥、滁州等“热点区”的县应以自身经济实力为后盾、发达的产业带动以及优越的区位等要素来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加强城乡要素交流,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宿松县、怀宁县、望江县等“冷点区”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和长江下游之首的县,历史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敏感性高,当务之急应保证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协同进行乡村振兴: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和发展潜力,打造地域名片;形成产业优势,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乡村物质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设置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编制村庄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对示范村进行唤醒及活化。(3)皖北地区县域乡村与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差不大。皖北区域县域间乡村振兴发展差异不大,地势平坦,但人口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严重;应保证耕地不缺少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支持返乡创业,实现人口回流。(4)皖南地区应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活化闲置宅基地,放活土地经营权;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提高乡村居民旅游业的收入。

  • 图  1   研究区域

    注:基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皖S(2020)8号的标准底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图  2   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

    图  3   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阶段演化

    注:基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皖S(2020)8号的标准底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图  4   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差异系数

    图  5   安徽省县域乡村振兴发展趋势分析

    图  6   2010—2019年乡村振兴发展冷热点分析

    注:基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皖S(2020)8号的标准底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表  1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测算方法或数据来源权重性质
    产业兴旺乡村就业水平乡村从业人员数/乡村人口数量0.0079
    人均农业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人口数量0.0614
    人均农业生产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乡村人口数量0.0629
    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从业人口0.0767
    粮食生产水平粮食总产量/常用耕地面积0.0478
    耕地在农作物播种中占有率常用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0.0172
    生态宜居植被覆盖指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0.0155
    PM 2.5均值浓度达尔豪斯大学大气成分分析组0.0330
    交通便利度道路长度/乡村人口数量0.1529
    自来水受益村庄数统计年鉴0.0895
    乡风文明万人中在校学生数统计年鉴0.0123
    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统计年鉴0.0436
    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统计年鉴0.0775
    离婚率统计年鉴0.0048
    治理有效基层组织配套水平乡村人口数量/村民委员会数量0.0518
    地方财政收支比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0.0536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统计年鉴0.0027
    生活富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年鉴0.0600
    城乡居民收入比统计年鉴0.0088
    夜间灯光值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0.0761
    宽带接入村庄数统计年鉴0.044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10—2019 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Moran’ s I 值

    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Moran’ I0.362 ***0.424***0.377***0.497***0.467***0.396***0.389***0.276*0.353***0.445***
    P0.0020.0000.0020.0000.0000.0010.0010.0180.0030.000
    注:***、*代表1%、5%的显著性水平。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因子探测结果

    变量(XqP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X30.676***0.005
    与所属地级市距离(X40.667*0.019
    设施农业占地面积(X80.686***0.00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00.868***0.000
    碳排放量(X110.766***0.007
    注:***、*代表1%、5%的显著性水平。
    下载: 导出CSV
  • [1] 弓泽宇.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D].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2] 张琦, 庄甲坤, 李顺强, 等.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内在关系与战略要点[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2(3): 44. DOI: 10.16152/j.cnki.xdxbsk.2022-03-005.
    [3] 韩建军. 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农业工程技术, 2021, 41(36): 90. DOI: 10.16815/j.cnki.11-5436/s.2021.36.046.
    [4] 朱琳, 王铁霖, 夏丹. 四川省县域乡村地域功能类型识别及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 热带地理, 2021, 41(4): 870. DOI: 10.13284/j.cnki.rddl.003375.
    [5] 翁钢民, 盛开, 潘越. 国内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 基于全国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1, 37(4): 99.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21.04.014.
    [6] 荣慧芳, 陶卓民, 李涛, 等. 基于网络数据的苏南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0, 36(6): 71.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20.06.011.
    [7] 马广兴. 河南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性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3): 103.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200313.
    [8] 邓怡, 王娜.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及路径选择: 以甘肃省为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15(6): 7. DOI: 10.3969/j.issn.1004-390X(s).202101084.
    [9] 王克岭, 普源镭, 唐丽艳.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衔接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基于西南五省份的分析[J]. 世界农业, 2022(2): 42. DOI: 10.13856/j.cn11-1097/s.2022.02.004.
    [10] 芦风英, 邓光耀. 中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动态比较和区域差异研究[J/OL].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10. [2022 − 09 − 0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20225.1134.010.html.
    [11] 田万慧, 张永凯.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基于甘肃深度贫困地区的调研[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3(6): 1. DOI: 10.13322/j.cnki.fjsk.2020.06.001.
    [12] 陈俊梁, 史欢欢, 林影, 等.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振兴差异化策略[J]. 华东经济管理, 2021, 35(9): 21. DOI: 10.19629/j.cnki.34-1014/f.201005004.
    [13] 段进军, 玄泽源.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省县域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2(3): 32. DOI: 10.19563/j.cnki.sdzs.2021.03.004.
    [14] 张荣天, 张小林, 陆建飞. 长三角地区乡村发展评价及时空分异特征[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6): 698. DOI: 10.19741/j.issn.1673-4831.2020.0744.
    [15] 杜国明, 薛濡壕, 王介勇. 村域尺度乡村振兴评价及推进路径: 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21, 41(8): 19.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8.003.
    [16] 李裕瑞, 潘玮, 尹旭, 等. 镇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 基于江苏省抽样乡镇调查数据的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 41(1): 127. DOI: 10.3969/j.issn.1003-2363.2022.01.021.
    [17] 张立贤, 任浙豪, 陈斌, 等. 中国长时间序列逐年人造夜间灯光数据集(1984—2020)[J].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2021. DOI: 10.11888/Socioeco.tpdc.271202. CSTR: 18406.11.Socioeco.tpdc.271202.
    [18] 徐新良. 中国年度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数据集[EB/OL].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 2018. http: ∥www. resdc. cn.
    [19] 郭峰, 王靖一, 王芳, 等. 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 经济学(季刊), 2020, 19(4): 1401. DOI: 10.13821/j.cnki.ceq.2020.03.12.
  • 期刊类型引用(1)

    1. 高宏旭,张明善,李楠新. 乡村振兴发展动态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 统计与决策. 2024(19): 55-6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5)

图(6)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16
  • HTML全文浏览量:  859
  • PDF下载量:  44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8-16
  • 修回日期:  2022-09-26
  • 录用日期:  2022-09-2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0-09
  • 发布日期:  2022-12-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