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
  •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社会科学学报
  •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

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甘肃省平凉市169户农村居民的调查

齐娟飞, 罗鹏, 谈存峰

齐娟飞, 罗鹏, 谈存峰. 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甘肃省平凉市169户农村居民的调查[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 16(6): 22−27. DOI: 10.12371/j.ynau(s).202207032
引用本文: 齐娟飞, 罗鹏, 谈存峰. 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甘肃省平凉市169户农村居民的调查[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 16(6): 22−27. DOI: 10.12371/j.ynau(s).202207032
QI Juanfei, LUO Peng, TAN Cunfeng.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169 Rural Residents in Pingliang City of Gansu[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2, 16(6): 22-27. DOI: 10.12371/j.ynau(s).202207032
Citation: QI Juanfei, LUO Peng, TAN Cunfeng.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169 Rural Residents in Pingliang City of Gansu[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2, 16(6): 22-27. DOI: 10.12371/j.ynau(s).202207032

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影响因素分析

—— 基于甘肃省平凉市169户农村居民的调查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欠发达地区村庄基础设施管护中公众参与行为选择、影响因素与激励机制研究”(16BGL12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齐娟飞(1997—),女,甘肃平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通讯作者:

    谈存峰(1978—),男,甘肃榆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中图分类号: F 323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169 Rural Residents in Pingliang City of Gansu

  • 摘要: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部分地区出现农村基础设施“只建不管”或者“重建轻管”的现象,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选择甘肃省平凉市169户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受访者的性别对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有较为显著的负影响;开展一事一议活动的次数、公共支出透明度、农户对邻里信任程度、村内团结程度和村集体组织动员力度对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有较为显著的正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对策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户参与管护意识;(2)完善基层工作制度,提升村庄治理水平;(3)提高村庄自组织能力,推动管护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ome areas appear the phenomen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only building and ignoring” or “rebuilding and neglecting management” ,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169 rural households in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the survey objects. By constructing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household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care were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der of the respondents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care; The frequency of case one discussion activities, the transparency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degree of peasant households’ trust in their neighbors, the degree of unity within the village and the village collective organization mobilization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peasant household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care. On this basi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care: (1)strengthen publicity efforts to enhance farmers’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in management and care; (2)Improve the system of grassroots work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village governance; (3)Improve the self-organization ability of village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and nursing.
  •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化变革的时代。多元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发生碰撞、各类社会矛盾交织、国内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等社会问题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学业行为、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方面。因此,学生政治思想的塑造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等根本问题。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和塑造思想的育人主阵地。而育人的主要平台和途径是课程。通过课程实现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1-3]

    农学概论是农业院校中与“农”相关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着重介绍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持续生产与品种改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于农学类专业学生了解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关注农业生产,服务“三农”,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4]。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概论课程应该围绕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云南农业大学的农学概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立足边疆、服务三农”人才培养理念,重塑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构建了混合式教学平台和考核评价方式。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努力做到“专业”和“思政”有机融合。本文重点探讨“思政”融入课程教学改革各环节的设计和方法,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专业课程充分体现隐性的思政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思政”建设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否则“课程思政”就成为无源之水,或缺失“灵魂”,迷 失“方向”[5]。因此,农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是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6]为课程“灵魂”和“方向”。把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知识点,通过教育教学路径设计,在专业知识传播中融入灵魂和指引方向。

    构建农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制定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案例)设计为内容,案例教学方法为辅助,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为手段,实现提高课程育人效果的最终目的。总体设计如图1

    图  1  农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设计图

    农学概论课程内容包括作物生产的发展历程、作物遗传改良、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规律、作物栽培管理、耕作制度、作物生产现代化等。结构体系上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7]对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找准“思政内容”与课程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具体确定为以下五个方面。

    目标1,铸家国情怀:农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发展奋斗史,结合课程相关内容,讲解党和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拓宽国际视野,促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目标2,立民族自信:通过介绍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古农书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来解析农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目标3,塑正确“三观”:通过介绍与农业科学研究相关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不畏艰难、探索科学真谛的精神和意志,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遵守行业道德规范等。

    目标4,育爱农情怀:结合课程相关知识点,讲述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献身农业,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点燃学生“学农爱农、知农强农”的信念和使命感。

    目标5,树生态文明理念:结合课程相关内容,重点关注农业生产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土地、水、生物)的保护,确保农业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思政案例库构建,是以坚持紧密联系课程内容和实事求是为原则。首先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章节知识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8],明确对应的思政目标,然后设计案例内容(表1)。题材主要包括歌颂农业科学家、院士的“大国三农”情怀的故事,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农业技术和农村的发展成就、农业领域的法律法规,还有生态环境恶化现状等。结合不同授课专业,有侧重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提升案例的深度和广度,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表  1  农学概论各章节课程思政元素知识点
    课程章节课程思政结合的知识点案例及对应思政主要目标
    第一章
    绪论
    1. 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2. 作物生产的发展历程
    1. 端稳中国人的饭碗(目标1,4)
    2. 我国古代杰出农学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子》《齐明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介绍(目标1,2)
    3.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目标1,2)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 作物的起源
    2. 作物的传播
    从“丝绸之路”的作物传播到“一带一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1,2)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
    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
    2. 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3.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1.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目标1,2)
    2. 禾下乘凉梦(目标4)
    第四章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1.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利用
    2.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及利用
    3. 空气污染的应对策略
    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三才”思想内涵(目标2,5)
    2. 中国黄河流域环境的变迁(目标5)
    3. “高原明珠”滇池(目标5)
    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观(目标1,5)
    第五章
    作物生产技术
    1. 土壤培肥、改良、整地
    2. 施肥技术
    3. 灌溉方法
    1. “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目标5)
    2. 《陈旉农书》——地力常新壮(目标2)
    3. 以色列节水灌溉(目标5)
    第六章
    作物种植制度
    1. 作物布局的原则
    2. 间作、混作和套作效益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与实践(目标4,5)
    第七章
    作物育种与种子
    产业
    1. 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 杂种优势利用
    3. 品种审定
    4. 种子经营
    1. 绿色革命(目标3)
    2. 新“种子法”(目标3)
    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目标3,4)
    4. “粳稻三系配套”李铮友(目标3,4)
    第八章
    植物保护
    1. 作物病害及其防治
    2. 作物虫害及其防治
    “农民院士”朱有勇(目标3,5)
    第九章
    作物生产现代化
    1. 我国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历
    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 农具与农业的发展(目标1,2)
    2. 植物工厂(目标3,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设计课程思政的案例内容,更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故事)、查(文献)、做(调查)、论(写论文)等方式[9-11]。根据不同类型的思政案列,找到最佳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引导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例如,在讲授“杂种优势利用”知识点时,用讲故事方式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粳稻三系配套”李铮友的科研精神。在讲授“间套作效益原理”时,介绍“农民院士”朱有勇30多年不断探索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故事,既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执着钻研的科学精神和“一懂两爱”的情怀。在讲授“作物起源与作物传播”知识点时,课前布置学生查有关“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相关文献,课堂上教师引导讨论,最后达到“育家国情怀、促政治认同”思政目的。对于有关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知识点,则可以布置学生实际调查结合线上资料,完成报告、论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等等。既有正面案例,又有反面教材,采取灌输与渗透,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引导方式,起到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效果。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如下:

    思政案例题目:从“丝绸之路”的作物传播到“一带一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程知识点: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思政目标:铸家国情怀、促政治认同、立民族自信

    教学方法:课前学生查有关“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相关文献,课堂上教师引导讨论,最后使学生在思想上取得一致的政治认同

    案例描述:“丝绸之路”绵延2000余年的历史。不同时期以“中国农业四大发明”(稻、大豆、蚕桑、茶)为代表的中国原产作物沿着“丝绸之路”远播世界各地[12],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思想的也不断输出,逐渐融入世界农业文明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大量域外的“胡”姓、“海”姓、“洋”姓作物也在不同时期引进中国,影响着中国农业发展,中外作物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交流对丰富世界作物种质资源库以及各国农业文明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种植结构、饮食文化、经济发展等众多方面。“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化的一贯传统[13]。从古“丝绸之路”到新时期的“一带一路”能够跨越不同国度,延续千年,正是中国文化和智慧的体现,如今世界各国只有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14],才能迈向共同发展之路。

    案例意义:通过拓展介绍“丝绸之路”中作物的传播与交流,让学生更好理解世界12个作物起源中心以及作物传播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政治认同

    课程思政属于德育范畴,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和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应遵循发展式评价、过程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15]。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是课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思想教育的结合点[16],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应该围绕本门课程思政制定的目标而设计,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价值观、行为等方面的提升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17]图2)。评价方式和比率如下:(1)设计问卷,对学生在开课前和开课后的情感、价值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和诊断性评价,通过比较,可以判断出学生学习课程后,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五个思政目标)提升效果(占30%);(2)通过教学活动记录,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学习行为主动性和深入性方面的变化而进行的过程式评价(占30%);(3)通过学生的论文(农学学科价值的认知、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行业方面的操守(伦理)、农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等)对学生运用思政知识的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占40%),最后综合以上几方面的成绩给出终结性评价。教师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课程设计、评价标准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提升教学效果。

    图  2  农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18],课程思政教学要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专业课教师除了具有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能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自身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自身素养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仁爱之心等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方面,由于专业背景原因,专业课教师缺乏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储备,对当前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缺乏应对意识。因此,课程思政教师有必要学习党史国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19]。最终提高课程思政的综合能力,回归教育初心。

  • 表  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项目样本农户特征人数/人比率/% 项目样本农户特征人数/人比率/%
    性别10662.72 是否参与
    过管护
    6136.09
    6337.2810863.91
    年龄/岁≤253621.30 受教育程度不识字169.47
    >25~≤352917.15小学3520.71
    >35~≤455431.96初中6136.09
    >45~≤553822.49高中、中专(技校)3017.75
    >55127.10大专、本科及以上2715.98
    家庭总收
    入/万元
    ≤24928.99 家庭人口
    数/人
    210.59
    >2~≤45532.5431710.06
    >4~≤63319.5343420.12
    >6~≤8158.8853621.30
    >81710.06>58147.9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各解释变量的定义、均值及预期方向

    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定义变量代码均值预期方向
    是否参与农村
    基础设施管护
    否=0;是=1Y0.64
    农户特征性别男性=0;女性=1X10.37
    年龄/岁≤25=0;>25~≤35=1;>35~≤45=2;
    >45~≤55=3;>55=4
    X21.75+/−
    受教育程度不识字=0;小学=1;初中=2;高中、中专=3;
    大专及大学=4;硕士及以上=5
    X32.01+
    家庭特征家庭总收入/万元≤2=0;>2~≤4=1;>4~≤6=2;
    >6~≤8=3;>8=4
    X41.38+
    劳动力人数/人1=0;2=1;3=2;4=3;5=4;>5=5X51.53+
    村庄治
    理状况
    一事一议没有=0;很少=1;不清楚=2;有过=3;很好=4X61.76+
    公共支出透明度很不透明=0;不透明=1;不清楚=2;透明=3;很透明=4X71.84+
    村庄自组
    织能力
    对邻里信任程度很不信任=0;不信任=1;一般=2;信任=3;十分信任=4X82.61+
    村内团结程度差很多=0;差=1;一般=2;好=3;好很多=4X92.51+
    村集体组织动员力弱=0;较弱=1;一般=2;较强=3;强=4X102.23+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各变量共线性分析结果

    变量容差VIF 变量 容差VIF
    X10.9271.079 X60.6301.588
    X20.6971.434X70.5281.893
    X30.7711.296X80.6121.633
    X40.7551.324X90.5761.736
    X50.7441.344X100.4872.052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回归结果

    变量B标准误差瓦尔德自由度显著性Exp(B)EXP(B) 的 95% 置信区间
    下限上限
    X1−1.4120.6185.21610.0220.2440.0730.819
    X20.3850.3151.49110.2221.4700.7922.726
    X30.5030.3182.49510.2241.6530.8863.085
    X40.2300.2750.70410.4011.2590.7352.156
    X50.0980.3980.06010.8061.1030.5052.406
    X60.8900.4084.76010.0292.4361.0955.420
    X71.2700.4587.68710.0063.5621.4518.746
    X81.1470.5434.46010.0353.1491.0869.130
    X90.9530.4524.45510.0352.5941.0706.287
    X101.15504835.71210.0173.1751.2318.187
    常量−12.1732.29928.04510.0000.000
    下载: 导出CSV
  • [1] 曾福生, 蔡保忠. 农村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7): 88. DOI: 10.13246/j.cnki.iae.2018.07.007.
    [2] 胡玉刚, 朱锦云, 陈淑芳. 平凉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及村民自建情况调研报告[R]. 平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8.
    [3] 袁俊林. 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意愿的实证分析: 以河南省方城县为例[J]. 水利发展研究, 2016, 16(4): 21. DOI: 10.13928/j.cnki.wrdr.2016.04.007.
    [4] 张淑娟. 滨州市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8.
    [5] 王克强, 王春明, 俞虹.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管理决策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 2011(9): 92.
    [6] 高瑞, 王亚华, 陈春良. 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公共事务治理[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2): 84.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6.02.011.
    [7] 吴平肖. 农户参与基础设施管护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8] 崔宝玉.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农户参与供给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9.
    [9] 黄玉婷. 粮食主产区小农水建后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13.
    [10] 刘丹. 河北省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D].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17.
    [11] 郭荣华.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广东农户参与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12] 王泽宇. 宁阳县家庭农场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13] 李养兵, 王凯, 王丽. 农户参与土地整治后期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6(3): 16. DOI: 10.19747/j.cnki.1009-2463.2017.03.003.
  • 期刊类型引用(7)

    1. 李玉伟. 农牧类专业《概论》课程的守正与创新探索.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04): 212-216 . 百度学术
    2. 田再民,孟悌清,张国徽,魏东,张智婷,何美敬,张吉民,吕彦彬,魏伟,黄智鸿,刘松涛,赵海超.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农学专业建设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以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为例. 高教学刊. 2024(16): 71-74 . 百度学术
    3. 邢大伟.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政策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思考. 安徽农业科学. 2024(14): 264-266 . 百度学术
    4. 李雁冰. 庙会文化与艺术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与教学实践. 才智. 2023(18): 77-80 . 百度学术
    5. 叶长兵,陈祯,李红梅,阳利永,李兰. “源-线-面”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研究. 高教学刊. 2023(21): 181-184 . 百度学术
    6. 郑姗姗,李岩,胡明月,曹智启,陈少珍. 高职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以“中药炮制技术”为例.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3(09): 80-82 . 百度学术
    7. 郑姗姗,李岩,胡明月,曹智启,陈少珍. 高职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以“中药炮制技术”为例. 科学咨询. 2023(18): 80-8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40
  • HTML全文浏览量:  658
  • PDF下载量:  19
  • 被引次数: 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7-10
  • 修回日期:  2022-09-14
  • 录用日期:  2022-09-1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9-15
  • 发布日期:  2022-12-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