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
  •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社会科学学报
  •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

环境公平视角下郊区乡村的环境治理机制研究基于浙北S村的田野调查

佘国梁

佘国梁. 环境公平视角下郊区乡村的环境治理机制研究——基于浙北S村的田野调查[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 16(6): 120−126. DOI: 10.12371/j.ynau(s).202205115
引用本文: 佘国梁. 环境公平视角下郊区乡村的环境治理机制研究——基于浙北S村的田野调查[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 16(6): 120−126. DOI: 10.12371/j.ynau(s).202205115
SHE Guoliang.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Suburban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 Village in Northern Zhejiang[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2, 16(6): 120-126. DOI: 10.12371/j.ynau(s).202205115
Citation: SHE Guoliang.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Suburban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 Village in Northern Zhejiang[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2, 16(6): 120-126. DOI: 10.12371/j.ynau(s).202205115

环境公平视角下郊区乡村的环境治理机制研究

—— 基于浙北S村的田野调查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郊社区的治理失序与秩序重建研究”(17CSH02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佘国梁(1997—),男,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乡社会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F 323.22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Suburban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 Village in Northern Zhejiang

  • 摘要: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郊区乡村的环境治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基于浙北郊区乡村的田野调查,本文从环境公平视角分析郊区乡村环境治理的现状发现,郊区乡村的环境治理实质上处于一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公正的状态,背后体现着城市政府的意志,使得乡村的环境治理面临着可持续的难题。在城乡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生态治理模式,为此需要实现乡村发展权与环境治理权的平衡,走城乡功能配套的道路,重视地方性经验的同时激发村民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城乡生态环境正义。
    Abstract: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izing people’ 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suburban villages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the suburban villages in northern Zhejia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the suburban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find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the suburban villages is essentially in an unbalanced, uncoordinated and unjust state, and behind it reflects the urban government’ s will, making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acing sustainable problems. In the era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model for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rural development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ights, take the road of supporting urban and rural functions, pay attention to local experience and stimulate the main body of the villagers so as to realize the justice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完全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和淡化行政班级为主要特征。该项制度能增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加强素质教育、全面发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特长、建立目标导向的大类人才培养体系,是完全学分制改革下课程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与准绳。2019年10月,云南农业大学发布了《云南农业大学完全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简版)》,从指导思想、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着手完全学分制改革。

    女子防身术课程于1988 年就已在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开设,该课程不仅体现女性抗暴防辱的意识和以弱克强、以巧制蛮的招式形式,也符合女子的生理、心理活动特征和运动规律。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为一体,有序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一项以健身、自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1]。在高校开设女子防身术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有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地影响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云南农业大学开设女子防身术课程不仅是贯彻落实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而且能够丰富云南农业大学学生选课内容,深化武术课程教学创新改革,也能够培养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防身自卫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小众私密在线课程”。SPOC力倡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将慕课(MOOC)材料用来支持面对面教学,让教师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大幅增值。有学者总结SPOC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设计和利用优秀的MOOC资源,改变或重组学校教学流程,促进混合式教学和参与式学习,扎实提高学与教的质量[2]

    相较于MOOC,SPOC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作用,其让教师更多地回归校园,回归小型在线课堂,成为真正的课程掌控者。课前,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学习者和整合者,根据学生需求整合各种线上和实体资源;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研讨(练习),随时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指导,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 SPOC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了课堂活力[3]

    清华大学利用MOOC平台“学堂在线”开展SPOC教学实验,浙江大学也推出了CNSPOC云课程平台,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柳春艳曾对2007年1月至2018年7月有关SPOC翻转课堂的文献进行了元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SPOC翻转课堂的考试成绩、知识理解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动机均高于传统课堂; 学生对SPOC翻转课堂的学习兴趣、认真程度、学习参与度、满意度均较高[4]

    综合而言,SPOC是对MOOC的完善与超越,它继承了MOOC的优点,并完善了不足之处。SPOC力倡混合式教学,将MOOC的优势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合二为一,学生线上自学基础知识,线下教师带领实践练习,理论实践两不误,这与体育课程的特点非常贴合,因此采用SPOC的形式开设女子防身术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既符合现代课程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集中教学资源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尝试。

    为探析女子防身术SPOC课程在云南农业大学开设的可行性,随机抽取云南农业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500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在中国知网以 “女子防身术”“女大学生”“武术”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文献,掌握女子防身术课程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制定调查问卷,借助在线问卷软件发放调查云南农业大学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情况以及对女子防身术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学习意愿等内容。选取本科1~4年级各125名女生,共500名。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100%。

    利用数据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获取相关信息资料,为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为云南农业大学开设SPOC课程女子防身术的可行性提供逻辑依据。

    为详实地调查云南农业大学开设女子防身术课程的可行性,在问卷中设置安全意识、体育锻炼情况、学习意愿以及课程形式等问题,多维度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开设女子防身术课程的可行性。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我国对于体育人口的定义标准为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 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5]

    调查显示,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女大学生普遍不符合我国体育人口的定义标准。数据显示每周参与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的人数仅占17.2%;运动强度方面能够触及中等强度标准的人数也只有17%;锻炼时间方面不锻炼和每次锻炼30 min以下的人数占53%,超过半数。说明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女大学生普遍达不到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在校女大学生大多是由基础教育无缝衔接到高等教育,她们普遍没有社会经验,思想单纯。调查显示93.4%的在校女大学生关注过安全问题,说明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女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具备一定安全意识。70.2%的在校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安全意识强。由此可见,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女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安全问题,安全意识强。但学生自我防卫能力较弱,66.6%的学生认为自我防卫能力不强,缺乏自信。

    因此,在此前提下开设一门能够增强女大学生自我防卫能力,提升安全感的课程,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这为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生存空间。

    为充分验证云南农业大学是否具备开设女子防身术课程的基础条件,对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女大学生是否了解过女子防身术、是否支持开设女子防身术课程和课程学习意愿进行调查。调查显示,57.4%的学生不了解女子防身术,对于女子防身术较为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学生的猎奇心理,吸引学生参与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对是否支持开设女子防身术课程时,97.8%的在校女大学生表示支持该课程的开设,92%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课程的学习,说明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女大学生对女子防身术课程不排斥,并存在较大的学习需求,这为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对于愿意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调查,比率最高的是为了提高自我防卫技能,占93.7%;为提高安全意识的比率是91.74%;希望锻炼身体素质的比率是90.87%;另外还有36.09%是对课程充满了好奇。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诉求与课程的教学价值完全符合。在云南农业大学开设女子防身术课程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也能够丰富学校的课程内容,加快完全学分制改革,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改思想。

    近几年,受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课程尝试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在授课模式上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经数据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女大学生对于女子防身术课程的授课模式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其所占的比率是61.2%,线下授课的比率是30.2%,线上授课的仅为8.6%。说明完全通过MOOC在线学习的模式开设女子防身术课程是不被学生所认可的。因此女子防身术课程的开设一定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对课程教学模式的诉求,又能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双重优势,也符合格斗对抗类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理论学习与主动实践缺一不可。

    女子防身术课程体系,重点通过五个方面进行构建,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指导思想: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

    课程目标:(1)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2)增强防身自卫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3)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4)突出思政教育,锤炼学生临危不惧,勇于反抗的意志品质。

    教学内容:基础教学、拳法、肘法、膝法、腿法、摔法、擒拿技法等。按照距离的远近,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近身时的防卫技术、贴身时的防卫技术和被抓(控)时的防卫技术。

    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小班教学。线上重点进行理论学习,线下以实践练习和体能训练为主,结合情景模拟,反复强化防卫技能。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手段,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准确检测课程目标。评价手段主要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线上课程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的重要途径。在智慧树平台输入关键词“防身术”进行搜索,共搜到2门相关课程,一是南昌大学的女子防身术课程,已累计38864人次学习,124次学校选课,学生学习满意度95.7%。二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大学生自卫防身术,作为新开设的课程已累计1022人次学习,5次学校选课。

    分析发现(表1),两门课程的授课群体略有不同,大学生自卫防身术更偏向于在校大学生,不分性别;而女子防身术仅针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教学,教学对象更有针对性。就课程目标而言女子防身术更具有可操作性,大学生自卫防身术的课程目标相对较为笼统。课程内容上,两门课程各有千秋,从武术教学的角度上来讲,大学生自卫防身术的课程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女子防身术课程内容则突出了针对特殊情况的应对之法,更具实用性。

    表  1  线上课程资源对比分析
    课程名称授课群体学分/学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见面课次数
    女子防
    身术
    在校女
    大学生
    2.0/291. 树立女性自我防卫的防范意识
    2. 普及遇到危险情况使用的常识和方法
    3. 掌握常用自卫的技术动作
    1. 课程介绍 2. 防卫理念
    3. 技击方法 4. 防卫应对
    5. 特殊场景应对
    4
    大学生自
    卫防身术
    在校大
    学生
    1.0/151. 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冷静的思维判断,正确的防范意识
    2. 掌握武术搏斗中擒拿与解脱、散打及一些其他搏击类的技击技术,使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手段,达到防身自卫的目的
    3. 通过课程学习到达增强学生体质、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1. 理论学习
    2. 进攻与防守技法应用
    3. 实战技法应用
    4. 擒拿技法应用
    5. 防卫反击技术应用
    6. 器械的使用与防范
    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作为为数不多的线上课程资源,两门课程都能够提供详细的理论学习素材,云南农业大学若开设女子防身术SPOC课程,线上资源可采用南昌大学的女子防身术资源,将北京理工大学的大学生自卫防身术作为拓展学习资源进行使用,这样能够降低课程前期开发的成本,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线下课程的建设中去,后期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学经验总结,拍摄自己的线上课程资源,面向全国进行分享。

    相较于线上资源,线下教学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如果称线上教学为了解、学习,那么线下教学就应该称之为掌握、巩固。

    云南农业大学在女子防身术课程开设方面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每年的大学体育课程中都包含有武术项目的教学,每学期均有1000余名学生学习武术,在校内具有较好的武术学习氛围。得益于大学体育武术课程多年的建设与完善,参与过该课程学习的学生已具备简单的武术常识,能够轻松的融入新课程的学习中。

    紧密围绕教学内容,模拟不同的危险情境进行教学。按照距离的远近,将拳、肘、膝、腿的实战能力和防范应变能力分为近身时的防卫技术、贴身时的防卫技术和被抓(控)时的防卫技术三个部分,结合体能训练,不断提升身体素质,确保在面对危险的时候能够有自卫反击之力。

    为避免出现选课学生武术运动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在选课时严格控制选课人数,并进行诊断性评价,设置选课门槛,只有通过测评的同学才能加入课程进行学习。零基础的同学需要先通过大学体育武术课程的学习后才有选课的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武术课程整体上的连贯性与延续性,有利于武术课程体系的壮大和校园武术的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现有武术专任教师4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2人。国家级裁判员1人,国家一级裁判员3人,均具有多年的习武经历,武术功底扎实。平均年龄40岁,热爱武术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不遗余力地思考武术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武术专业人才,2021年武术教学团队荣获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的武术教学团队,能够为女子防身术SPOC课程的线下授课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另外,云南省武术运动成绩斐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其中不乏在高校担任武术教学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武术名师。吸纳这些优秀的武术教师到课程的师资队伍中来,凝心聚力,共同将女子防身术课程打造成优质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

    云南农业大学现有体育场地类型较为全面,场地条件良好。SPOC课程属于小班教学,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而且女子防身术属格斗对抗类体育项目,对场地面积的要求不高。现有的场地条件满足女子防身术SPOC课程的开设绰绰有余。

    SPOC模式是对MOOC的完善与超越,它继承了MOOC的优点,改善了缺点,能够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集中教学资源,解放教、学两端,提升教学质量。

    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频率、强度、时间普遍达不到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安全意识强,但对自我防卫能力不认可,缺乏自信;对女子防身术课程不排斥,并存在较大的学习需求,这为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线上课程资源丰富,且已经过市场的检验,线下课程注重实践练习,符合课程教学质量的需要。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场地条件也完全能够保障课程的开设。

    综上所述,在云南农业大学开设女子防身术SPOC课程是完全可行,也是十分必要的。

  • [1] 杜焱强. 农村环境治理70年: 历史演变、转换逻辑与未来走向[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6(5): 82. DOI: 10.13240/j.cnki.caujsse.2019.05.021.
    [2] 戚晓明.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变迁与机制创新[J]. 江苏社会科学, 2018(5): 31. DO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18.05.006.
    [3] 侯俊东, 吕军, 尹伟峰. 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3): 26.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5.
    [4] 王芳. 社区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与环保社会力之建构[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80. DOI: 10.3969/j.issn.1007-6522.2003.06.016.
    [5] 洪大用, 马芳馨. 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学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04(4): 1. DOI: 10.19934/j.cnki.shxyj.2004.04.001.
    [6] 韩玉祥.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治理新困境及其突围: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38(2): 48. DOI: 10.13727/j.cnki.53-1191/c.2021.02.006.
    [7] 李宁, 王芳. 互动与融合: 农村环境治理现代化中的协商民主[J]. 求实, 2019(3): 86. DOI: 10.3969/j.issn.1007-8487.2019.03.007.
    [8] 蔡元榕, 黄翔, 杨昌霖, 等. 社会监督、群体认同和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行为研究: 基于福建晋江市问卷调查的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22, 16(5): 25. DOI: 10.12371/j.ynau(s).202203106.
    [9] 温暖. 多元共治: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38(3): 115. DOI: 10.13727/j.cnki.53-1191/c.2021.03.014.
    [10] 宋保胜, 吴奇隆, 王鹏飞. 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实诉求及应对策略[J]. 中州学刊, 2021(6): 39. DOI: 10.3969/j.issn.1003-0751.2021.06.008.
    [11] 李宁. 城乡融合视阈下乡村生态治理困境及其路径创新[J]. 青海社会科学, 2020(4): 42. DOI: 10.14154/j.cnki.qss.2020.04.006.
    [12] 魏佳容. 城乡一体化导向的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4): 171.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5.04.022.
    [13] 洪大用. 环境公平: 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点[J]. 浙江学刊, 2001(4): 67. DOI: 10.16235/j.cnki.33-1005/c.2001.04.013.
    [14] 洪大用.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 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J]. 东南学术, 2000(5): 83. DOI: 10.13658/j.cnki.sar.2000.05.015.
    [15] 王芳, 毛渲. 环境公平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价值审视与路向选择[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1, 20(5): 686.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21.05.71.
    [16] 叶敏, 张海晨. 紧密型城乡关系与大都市郊区的乡村振兴形态: 对上海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经验的解读与思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5): 33. DOI: 10.19714/j.cnki.1671-7465.2019.0069.
    [17] 何深静, 钱俊希, 徐雨璇, 等.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时空演变特征[J]. 地理学报, 2012, 67(8): 1044. DOI: 10.11821/xb201208004.
    [18] 杜姣. 吸附型城乡关系下的村级治理行政化: 以上海地区村级治理实践为例[J]. 探索, 2018(6): 127. DOI: 10.16501/j.cnki.50-1019/d.2018.06.015.
    [19] 曹卫国. 城乡环境正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 学术交流, 2019(10): 143. DOI: 10.3969/j.issn.1000-8284.2019.10.016.
    [20] 张彬. 乡村治理与发展的协调路径[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96. DOI: 10.19833/j.cnki.jyu.2020.01.026.
    [21] 曹明德. 环境公平和环境权[J]. 湖南社会科学, 2017(1): 54.
    [22] 熊万胜. 郊区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乡村振兴议题: 以上海市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5(3): 57. DOI: 10.13240/j.cnki.caujsse.2018.03.007.
    [23] 熊万胜. 论大都市郊区乡村振兴的配套发展之路[J]. 上海农村经济, 2019(7): 16. DOI: 10.3969/j.issn.1671-6485.2019.07.005.
    [24] 鸟越皓之, 闰美芳. 日本的环境社会学与生活环境主义[J]. 学海, 2011(3): 42.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1.03.001.
    [25] 王芳. 环境公平问题与社会管理创新[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0(5): 577. DOI: 10.14182/j.cnki.j.anu.2012.05.021.
    [26] 王晓毅. 再造生存空间: 乡村振兴与环境治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 124. DOI: 10.3969/j.issn.1002-0209.2018.06.01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81
  • HTML全文浏览量:  713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5-23
  • 修回日期:  2022-08-23
  • 录用日期:  2022-08-2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8-29
  • 发布日期:  2022-10-1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