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nstructio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nhu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
摘要: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已有乡村发展研究,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维度,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聚类分析等主客观指标筛选方法,构建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皖南26个县域乡村发展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皖南县域乡村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不同地区县域乡村发展存在差异,同一地区县域乡村发展存在不协调;(2)乡村发展与县域经济紧密相关,是农业、农村、农民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从县域经济、农业发展、农村现代化、 农民富裕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启示。Abstract: Based 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existing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using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dex screening methods such a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luster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This evaluation system, considering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 26 counties in southern Anhui.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areas in southern Anhui counties is low,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there is uncoordinate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same area.(2)Rural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unty economy 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three factor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made from four aspects: county econom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far
mer affluence. -
Key words:
- rural revitalization /
- rural development /
-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
- measurement analysis
-
表 1 县域乡村发展预选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因子层 因子来源 A
县域
乡村
发展B1
农业C1农业高质量发展 D1劳动生产率 闫周府[16]、钱佰慧[20]、张鸿钦[22] D2农业技术人员比率 芦风英[19]、钱佰慧[20]、张鸿钦[22] D3土地生产率 张鸿钦[22]、曹萍[25] D4农业科技进步率 张鸿钦[22] D5第一产业占GDP比率 芦风英[19]、钱佰慧[20]、张鸿钦[22] C2农业产业兴旺 D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率 邹秀清[17]、吕承超[23] 、曹萍[25] D7粮食总产量 闫周府[16]、芦风英[19]、张鸿钦[22] D8农产品加工值占农业总产值比率 闫周府[16] C3农业可持续发展 D9农业绿色发展程度 陈秧分[31] D10化肥使用强度 钱佰慧[20]、张鸿钦[22]、吕承超[23] D11有效灌溉面积比率 陈景帅[15]、芦风英[19]、周莉[27] B2
农村C4城乡融合发展 D12劳动力转移自由度 曹萍[25] D13二元生产效率比 闫周府[16]、芦风英[19]、钱佰慧[20]、 D14第二、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率 曹萍[25] D15城乡医疗水平差异 陈景帅[15]、周芳冰[26] D16非农业从业人员占总劳动力比率 曹萍[25]、周莉[27]、徐轶博[28] D17城乡居民收入比 芦风英[19]、钱佰慧[20]、张鸿钦[22]、 D18城乡居民消费比 周芳冰[26] D19城乡一体化治理程度 陈景帅[15]、芦风英[19]、周莉[27] D20城乡教育水平差异 闫周府[16]、邹秀清[17]、芦风英[19]、 C5农村基层民主 D21财务公开村占比 钱佰慧[20] D22农村选举村民投票参与率 钱佰慧[20]、张鸿钦[22]、吕承超[23] C6农村治理水平 D23农村每千人拥有社区服务中心数 张海朋[30] D24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率 陈景帅[15]、张鸿钦[22] D25农村家庭美德覆盖率 张呈秋[29] D26村委会专科以上学历比率 张鸿钦[22] C7农村乡风文明 D27乡村文明家庭比率 邹秀清[17]、张鸿钦[22] D28农村每千人拥有养老机构数 芦风英[19]、张鸿钦[22]、吕承超[23]、 D29农村地区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率 邹秀清[17] D30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 张呈秋[29] D31每村拥有乡镇文化站数量 芦风英[19]、钱佰慧[20]、张鸿钦[22]、 C8农村生态宜居 D32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钱佰慧[20]、张鸿钦[22]、吕承超[23] D33空气质量达标天数 钱佰慧[20]、张鸿钦[22]、吕承超[23] D34村庄绿化覆盖率 张会恒[18]、芦风英[19] B3
农民C9农民基本素养 D35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 邹秀清[17] D36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率 芦风英[19]、吕承超[23] C10农民生产能力 D37人均粮食产值 徐轶博[28] D38人均耕地面积 芦风英[19]、钱佰慧[20]、吕承超[23] C11农民生活富裕 D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芦风英[19]、钱佰慧[20]、张鸿钦[22]、 D40农村居民拥有自有住房比率 吕承超[23] D41农村居民私家车比率 芦风英[19]、钱佰慧[20]、张鸿钦[22] D42村村通公路比率 闫周府[16] D4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 张会恒[18] D4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芦风英[19]、钱佰慧[20]、张鸿钦[22] 表 2 评价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聚类 1 2 3 4 5 6 独立聚类 指标 D12、D18、D23、
D24、 D31、 D32、
D34、D37、D39、
D41D5、D6、D10、
D16、D17、 D20、
D25、 D26、D35、
D40、D42D7
D15D30
D36D3
D9
D28D1、D2、D13、
D27、D38、D44D4、D11
D19、D22表 3 评价指标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序号 指标 相关系数R 处理方法 1 D1、D2 0.87 删除D2 2 D5、D6 0.87 删除D5 3 D6、D10 0.83 删除D10 4 D7、D15 0.92 删除D15 5 D12、D13 0.83 删除D13 6 D12、D34 0.72 保留 7 D16、D17 0.96 删除D16 8 D23、D24 0.86 删除D23 9 D25、D26 0.72 保留 10 D35、D20 0.84 删除D20 11 D35、D25 0.66 保留 12 D35、D42 0.85 删除D42 13 D37、D39 0.97 删除D37 14 D36、D30 0.69 保留 15 D38、D44 0.84 删除D38 16 D39、D40 0.85 删除D40 17 D39、D41 0.77 保留 18 D44、D13 0.84 删除D13 表 4 县域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因子层 因子计算 A
县域
乡村
发展B1
农业C1农业高质量发展 D1劳动生产率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乡村人口 D2土地生产率 农作物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 C2农业产业兴旺 D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率 农作物机耕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 D4粮食总产量 根据农业统计数据 C3农业可持续发展 D5农业绿色发展程度 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 B2
农村C4城乡融合发展 D6劳动力转移自由度 1−乡村人口/城镇人口 D7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D8城乡居民消费比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 D9城乡一体化治理程度 城市低保平均标准/农村低保平均标准 C5农村基层民主 D10农村选取村民投票参与率 投票人数/当年完成选举的村委会选民登记数 C6农村治理水平 D1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率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居民总人数 D12农村家庭美德覆盖率 农村离婚人数/乡村各类婚姻状况总人数 C7农村乡风文明 D13乡村文明家庭比率 查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D14农村每千人拥有养老机构数 查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D15每村拥有乡镇文化站数量 查阅各县统计数据 C8农村生态宜居 D16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无害化卫生厕所/农村村庄数 D17村庄绿化覆盖率 村庄绿化面积/村民总面积 B3
农民C9农民基本素养 D18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 查阅各县统计数据 D19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率 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居民总支出 C10农民生活富裕 D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查阅各县统计数据 D21农村居民私家车比率 每千人拥有私家车数/1000 D2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消费支出 表 5 总方差解释表
初始特征值 抽取平方和载入 旋转平方和载入 成分 合计 方差/% 累积/% 合计 方差/% 累积/% 合计 方差/% 累积/% 1 7.02 32.91 32.91 7.02 32.91 32.91 5.63 26.12 26.12 2 2.63 11.97 44.88 2.63 11.97 44.88 2.28 10.56 36.68 3 1.84 8.38 53.25 1.84 8.38 53.25 1.86 8.65 45.33 4 1.58 7.21 60.46 1.58 7.21 60.46 1.75 8.14 53.47 5 1.42 6.42 66.88 1.42 6.42 66.88 1.74 7.90 61.37 6 1.24 5.62 72.50 1.24 5.62 72.50 1.63 7.42 68.78 7 1.14 5.19 77.69 1.14 5.19 77.69 1.59 7.23 76.01 8 1.01 4.52 82.21 1.01 4.52 82.21 1.38 6.20 82.21 9 0.75 3.43 85.64 10 0.64 2.91 88.55 11 0.53 2.42 90.96 12 0.48 2.15 93.11 13 0.33 1.49 94.61 14 0.30 1.36 95.96 15 0.25 1.13 97.09 16 0.20 0.89 97.98 17 0.15 0.69 98.68 18 0.11 0.51 99.19 19 0.07 0.30 99.49 20 0.06 0.25 99.74 21 0.04 0.20 99.93 表 6 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指标 农业 农村 农民 1 2 3 4 5 6 7 8 D1 0.22 0.12 0.12 0.19 0.08 0.06 −0.01 0.85 D2 0.26 0.11 −0.16 0.05 0.67 0.00 −0.11 0.26 D3 0.30 0.00 0.19 0.07 0.09 0.07 0.06 0.84 D4 −0.26 −0.11 −0.02 0.03 0.01 −0.16 0.17 0.78 D5 0.69 −0.07 0.32 0.13 0.19 0.44 0.04 0.13 D6 0.22 0.15 0.39 0.55 −0.05 −0.08 0.25 0.55 D7 0.20 0.11 0.27 0.74 0.13 0.11 −0.21 0.23 D8 −0.02 −0.04 0.08 0.08 −0.01 0.93 0.10 0.15 D9 0.13 0.87 0.06 −0.07 −0.07 −0.05 0.02 0.28 D10 −0.32 0.33 0.29 −0.08 −0.11 0.05 0.68 0.28 D11 −0.16 0.18 −0.64 −0.03 −0.26 −0.47 0.04 −0.07 D12 0.43 −0.59 0.17 −0.08 0.20 −0.13 0.00 0.30 D13 0.09 0.08 0.10 0.11 0.22 0.19 −0.15 0.79 D14 0.48 −0.05 −0.11 0.04 0.17 0.13 0.76 0.11 D15 0.08 0.07 0.16 0.12 0.03 0.16 0.14 0.83 D16 0.19 0.14 0.35 −0.78 0.12 −0.06 −0.12 0.19 D17 −0.05 −0.14 0.25 −0.05 0.85 0.06 0.13 −0.04 D18 0.06 0.15 0.74 −0.01 −0.02 0.00 0.12 0.54 D19 0.81 −0.06 0.03 −0.01 0.00 −0.10 0.06 0.24 D20 0.21 0.19 −0.06 −0.18 0.03 0.22 0.03 0.80 D21 0.10 −0.10 0.14 −0.27 −0.07 −0.14 0.13 0.67 D22 −0.33 0.63 0.05 0.14 0.40 −0.27 0.24 −0.01 表 7 县域乡村发展测度得分与排名
市 县 1 2 3 4 5 6 7 8 K 排名 芜湖 无为市 1.21 1.42 0.69 −0.27 −0.87 −0.90 −0.06 2.50 1.23 1 马鞍山 当涂县 0.55 0.85 0.81 2.20 1.65 −0.19 0.45 0.98 0.93 2 宣城 宁国市 0.47 0.18 1.11 −0.38 1.61 −0.21 −0.36 0.93 0.59 3 安庆 桐城市 −0.43 0.93 −1.86 −1.35 0.81 1.30 0.74 1.58 0.56 4 宣城 广德市 −0.04 −2.43 0.65 −1.19 0.25 0.41 1.09 1.88 0.55 5 安庆 怀宁县 0.48 0.40 0.91 −0.22 0.50 −0.76 0.52 0.36 0.33 6 芜湖 南陵县 0.80 −0.31 1.80 1.16 −1.95 0.97 0.85 0.01 0.32 7 马鞍山 和县 −0.31 0.25 −0.05 1.45 −0.70 3.31 0.39 0.01 0.28 8 安庆 宿松县 0.69 0.56 −0.13 −0.70 0.13 1.10 −0.04 −0.08 0.14 9 池州 东至县 0.76 0.15 −0.93 2.12 1.37 0.33 −0.83 −0.52 0.08 10 马鞍山 含山县 0.95 0.37 −2.11 0.85 −0.84 −1.07 0.52 0.18 0.03 11 安庆 潜山市 −0.84 0.09 −0.86 −0.41 −0.40 −0.91 0.17 0.72 −0.02 12 黄山 歙县 −0.07 −0.73 −0.37 −0.12 0.74 1.10 −1.36 0.09 −0.05 13 宣城 郎溪县 −0.07 −0.93 −0.21 −0.41 0.41 −0.29 −2.88 0.51 −0.11 14 安庆 太湖县 −0.21 0.05 −0.90 0.02 −2.23 −0.46 −0.73 0.50 −0.13 15 安庆 望江县 −0.70 0.46 1.61 −0.11 0.63 −1.19 1.26 −0.81 −0.20 16 铜陵 枞阳县 0.88 0.67 0.32 −0.98 −0.64 −1.09 0.21 −0.69 −0.23 17 池州 青阳县 0.95 0.52 −0.45 −0.78 0.13 −0.14 −1.64 −0.65 −0.26 18 宣城 泾县 −2.93 0.19 −0.79 1.60 −0.84 −1.23 0.17 0.55 −0.27 19 黄山 休宁县 0.10 0.37 1.03 0.68 −0.76 −0.04 −0.97 −0.97 −0.29 20 安庆 岳西县 −1.49 0.24 −0.29 −0.16 1.90 −0.19 1.06 −0.73 −0.35 21 宣城 绩溪县 −2.33 0.28 1.78 −0.74 −0.34 0.40 −1.45 −0.26 −0.40 22 黄山 祁门县 0.59 −3.49 −0.29 0.97 0.10 −1.10 0.24 −0.43 −0.45 23 宣城 旌德县 0.87 0.46 −0.36 −0.18 0.58 −0.45 −0.12 −1.56 −0.48 24 黄山 黟县 0.09 0.17 0.30 −0.88 −0.50 0.21 −0.12 −1.32 −0.56 25 池州 石台县 −0.21 0.53 −0.71 −0.48 −0.23 −0.07 1.13 −1.47 −0.61 26 -
[1] HVENEGAARD G T, HALLSTROM L K, BRAND K L P. Implementation Dynamics for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in Rural Canada[J]. Journal of Rur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2019, 14(1): 54. [2] KOOPMANS M E, ROGGE E, METTEPENNINGEN E, et al. The Role of Multi-actor Governance in Aligning Farm Moder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7, 1(11): 252. DOI: 10.1016/j.jrurstud.2017.03.012. [3] 冯勇, 刘志颐, 吴瑞成. 乡村振兴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 以日本、韩国、欧盟为例[J]. 世界农业, 2019(1): 80. DOI: 10.13856/j.cn11-1097/s.2019.01.011. [4] MARSDEN T, LOWE P, WHATMORE S. Rural Restructuring: Global Processes and Their Responses[J]. Rural Restructuring Global Processes& Their Responses, 1992, 17(3): 383. [5]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 DOI: 10.11821/dlxb201804004. [6] 文琦, 郑殿元. 西北贫困地区乡村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3): 509. DOI: 10.11821/dlyj020181230. [7] JOHNSON T G.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Finance: Key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Discuss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9, 71(5): 1324. DOI: 10.2307/1243129. [8] LIU Y S, LI Y H. Revitalize the World’ 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 548(7667): 275. DOI: 10.1038/548275a. [9] LI Y, LONG H, LIU Y.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hina’ s Rural Development: A Rurality IndexPerspective[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5(38): 12. DOI: 10.1016/j.jrurstud.2015.01.004. [10] GALLUZZO N. An Analysis of Ruraltiy Index in Romanian Countryside by a Quantitative Approach[J]. Trakia Journal of Sciences, 2018(2): 134. [11] 史乃聚, 任俊华. 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内涵[J]. 人民论坛, 2019(28): 72. [12] 杨章文. 十九大以来国内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J]. 当代经济管理, 2020, 42(7): 9. DOI: 10.13253/j.cnki.ddjjgl.2020.07.002. [13] 郭远智, 刘彦随. 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与乡村振兴路径[J]. 地理学报, 2021, 76(6): 1408. DOI: 10.11821/dlxb202106007. [14] 陈景帅, 张东玲. 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J/OL].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03−22].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20318.1733.030.html. [15] 贺立龙, 刘丸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110. DOI: 10.3969/j.issn.1674-7542.2022.02.007. [16] 闫周府, 吴方卫. 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经济学家, 2019(6): 90. DOI: 10.16158/j.cnki.51-1312/f.2019.06.010. [17] 邹秀清, 谢美辉, 肖泽干, 等.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乡村发展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10): 197.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211021. [18] 张会恒, 马凯翔. 基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视角的城乡融合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25(2): 15. DOI: 10.13322/j.cnki.fjsk.2022.02.003. [19] 芦风英, 庞智强, 邓光耀.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及形成机理[J]. 经济问题探索, 2022(4): 19. [20] 钱佰慧, 陈思霖, 徐洋, 等. 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6): 39. DOI: 10.3969/j.issn.1674-9189.2021.06.005. [21] 李升松, 刘雅玲, 王红原, 等. 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乡村发展评价研究: 以阳朔县高田镇为例[J]. 中外建筑, 2020(11): 116. [22] 张鸿钦, 廖建军, 刘鹏飞.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外建筑, 2020(12): 84. [23] 吕承超, 崔悦. 乡村振兴发展: 指标评价体系、地区差距与空间极化[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5): 20. DOI: 10.13246/j.cnki.iae.2021.05.004. [24] 孙研, 王钶茗. 新发展理念下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1, 34(5): 52. DOI: 10.19331/j.cnki.jxufe.2021.05.005. [25] 曹萍. “双轮协调”驱动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策体系[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72. [26] 周芳冰. 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20: 17. [27] 周莉.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农业绿色发展研究[J]. 西北民族研究, 2019(3): 116. DOI: 10.16486/j.cnki.62-1035/d.20190803.018. [28] 徐轶博. 城乡融合视角下河南省乡村地域功能评价及振兴路径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8): 173.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820. [29] 张呈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2021: 24. [30] 张海朋, 何仁伟, 李立娜, 等. 环首都地区融合水平时空分异及乡村振兴路径[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10): 2652. DOI: 10.31497/zrzyxb.20211014. [31] 陈秧分, 刘玉, 王国刚. 大都市乡村发展比较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403. DOI: 10.18306/dlkxjz.2019.09.013. [32] 贺杰. 云南乡村振兴与新型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 16(2): 1. DOI: 10.12371/j.ynau(s).202106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