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blem and Path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wo-way Circulation System: Take Xuancheng City in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
摘要: 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建设是新发展格局下的必然选择,是各类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有力推手,是拓展农村流通市场、激发农村消费潜力的重要渠道。本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信息量权重法实证分析2015—2020年安徽省宣城市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水平。研究发现: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流通渠道不顺畅、信息流通不对等、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城乡流通体系的发展。为进一步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本文基于数字赋能的视域,提出以发展数字经济为抓手,推进产业能级优化提升;以完善流通基础设施为导向,充分释放数字红利正向效应;以全面建设“数字乡村”为载体,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以打造高效数字政府为目标,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等路径推进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建设。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rural two-way circulation system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various production factors, and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expand the rural circulation market and stimulate the potential of rural consumption.This paper uses grey correlation model and information weight method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in Xuancheng City, Anhui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20.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un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uneven circulation channels, unequal information circulation, im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seriously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side,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is the who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sid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
一、 问题提出与理论分析
(一) 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抓手[1],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于国内市场,关键是打通市场流通环节的堵点。如今,每小时有超过10亿元的商品在网络上成交,每天有超过2亿元的快递在各地区之间穿梭,不断变化的数字给现代流通体系不仅带来了强大的活力,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要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促进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带动全区域生产要素流动、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关键环节[2],是推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3]。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要素双向流动不畅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使得潜在生产力难以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2021年8月,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该计划强调要从数字赋能商贸流通的角度健全城乡现代化流通体系,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通过优化物流网络布局、建设城乡高效配送体系、促进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构建城乡物流服务新发展格局。同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指出要依托于数字经济,进一步打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渠道,从而畅通国内大循环。为响应国家“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号召,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数字江淮”建设,2021年9月,宣城市政府发布了《“数字宣城”十四五发展规划》。宣城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员,地处皖苏浙省际交汇地区,“数字宣城”是落实“数字江淮”战略,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目前,宣城市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4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光纤宽带自然村全覆盖,建成并投用5G基站886个,基本实现市区和县城主城区5G网络的连续覆盖。“十四五”时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居民对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流通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以数字赋能推动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建设,是激发农村流通市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应有之义[4]。但尚需回答的问题如下:一是影响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数字化建设的影响因子;二是当前实现数字赋能城乡双向流通体系面临的困境;三是如何构建数字化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本文基于数字赋能的角度,以数字化为落脚点,在文献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数字赋能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相关理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信息量权重法从经济发展现状、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三个维度分析影响宣城市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建设的要素,并提出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数字化构建的基本路径。
(二) 理论分析
赋能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给予特定的目标人群某种能力,其包括基础的生存发展的能力。而数字赋能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赋予人们能力[5]。数字赋能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数字化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转向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空间”形态。
现代流通体系的涵盖范围比较广,一般来说流通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的移动过程,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移动和产权的转变,是有形与无形要素的全流通。流通的内涵不仅包括商品的买卖交易过程,还包括商品的转运过程,可概括为流通体系是以商品流通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及为商品流通活动提供服务的运行体系,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商品流通体系,分为商贸流通体系、物流运行体系等;二是为商品流通活动服务的体系,分为物流运输配送体系、统一的市场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保障供应体系等。马克思认为,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环节,生产和流通相互作用,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将会影响简单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实现。从资本循环的流通时间费用角度来看,流通理论说明流通对于生产具有反作用,从而能够建立流通产业影响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6]。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是兼顾城市与乡村流通市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流通渠道,本质上加强了城市、乡村物流市场之间的联系;相较于传统的城乡单向流通体系,双向流通模式满足了城乡双方的需求,加快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城乡一体化更进一步发展[7]。
二、 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影响因子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流通业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8]。本文通过对宣城市城乡流通现状的实地调查以及数据收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易获取性和完整性,选取宣城市2015—2020年城乡流通体系发展的相关数据并借鉴国际数字鸿沟指标体系以及参考唐绮遥[9]等学者的分析方法分别构建城市指标体系和农村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模型以及信息量权重法进行对比分析,指标数据来源于《宣城市统计年鉴》(2015—2020年)及《宣城市统计公报》(2015—2020年)。
(一)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借鉴数字鸿沟测量体系中四维论的分析维度,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来选择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构建的影响因子,分析目前数字赋能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在城乡数字鸿沟之间存在的差异[10]。
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经济发展维度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X0)、居民可支配收入(X1)和公路货物周转量总计(X2)三个指标来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维度中选取邮电营业网点数(X3)、平均投递量(X4)、邮政投递路线(X5)和邮电业务总量(X6)四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维度中选取户籍人口数(X7)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X8)这两个指标来衡量。
农村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经济发展维度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0)、人均可支配收入(X1)和主要农产品产量(X2)作为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维度中选用邮电营业网点数(X3)、平均投递量(X4)、邮政投递路线(X5)和邮路及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X6)来衡量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维度中选用户籍人口数(X7)、农业机械总动力(X8)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X9)这三个指标来衡量。
在本文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构建的影响因子分析中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X0)用来表示城市流通体系发展的现状,并作为城市流通体系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母序列,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0)来表示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状况,并将其作为农村流通体系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母序列。
(二) 模型建构
1. 数据收集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收集相关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序列排列后如式(1):
$$ \begin{split} &({{X'}}_{1},{{X'}}_{2},\dots,{{X'}}_{\rm{n}})=\\ &\left\{ \begin{array}{ccccc} {{X'}}_{1}(1)&{{X'}}_{{2}}(1)&\cdots&{{X'}}_{\rm{n}}(1)\\ {{X'}}_{1}(2)&{{X'}}_{2}(2)&\cdots&{{X'}}_{\rm{n}}(2)\\ \vdots&\vdots&\vdots&\vdots \\ {{X'}}_{1}{(\rm{m})}&{{X'}}_{2}{(\rm{m})}&\cdots&{{X'}}_{\rm{n}}{(\rm{m})} \end{array}\right\}\end{split} $$ 式(1)中m为指标的个数,并且将
${{X}}_{\rm{j}}'=\left[{{X}}_{\rm{j}}'\left(1\right),\right. \left.{{X}}_{\rm{j}}'\left(2\right),\Lambda,{{X}}_{\rm{j}}'\left({\rm{m}}\right)\right]^{\rm{T}},\;{\rm{j=}}1,2,\Lambda,{\rm{n}}$ ,${{X}}_0'=\left[{{X}}_{\rm{0}}'\left(1\right),{{X}}_{\rm{0}}'\left(2\right),\Lambda,\right. \left.{{X}}_{\rm{0}}'\left({\rm{m}}\right)\right]$ 记做参考数据列。2. 数据处理
根据所得数列,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均值化法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
$${{{X}}_{\text{j}}}(k)=\frac{{{{X}}{'_{\text{j}}}({{k}})}}{{\dfrac{1}{{\text{M}}}\displaystyle\sum\limits_{{\text{k}}=1}^{\text{m}}{{{X}}{'_{\text{j}}}({{k}})}}}$$ (2) 3. 计算关联系数
计算X0(k)和Xj(k)之间的关联系数值,公式如下:
$$\begin{aligned} {\varepsilon_{\text{j}}}({{k}})= \dfrac{{{\text{mi}}{{\text{n}}_{{j}}}{\text{mi}}{{\text{n}}_{{k}}}\left|{{{{X}}_0}({{k}})-{{{X}}_{{j}}}({{k}})}\right|+{\text{ρ}}\cdot{\text{ma}}{{\text{x}}_{{j}}}{\text{ma}}{{\text{x}}_{{k}}}\left|{{{{X}}_0}({{k}})-{{{X}}_{{j}}}({{k}})}\right|}}{{\left|{{{{X}}_0}({{k}})-{{{X}}_{{j}}}({{k}})}\right|+{\text{ρ}}\cdot{\text{ma}}{{\text{x}}_{{j}}}{\text{ma}}{{\text{x}}_{{k}}}\left|{{{{X}}_0}({{k}})-{{{X}}_{{j}}}({{k}})}\right|}},\;k=1,2,\cdots,m\end{aligned}$$ (3) 式(3)中ρ为分辨系数,在(0,1)内取值,一般ρ取0.5,当ρ>0.5时,关联系数差异越小,当ρ<0.5时,关联系数差异越大。
4. 计算灰色关联度
对比较序列分别计算各指标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关联系数的均值,来反映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关系,其公式为:
$${{{r}}_{0{\text{j}}}}=\frac{1}{{\text{M}}}\sum\limits_{{\text{k}}=1}^{\text{m}}{\text{ε}_{{\text{j}}}({{k}})}\;$$ (4) (三) 数据分析
1. 灰色关联度分析
根据上述的指标选择,安徽省宣城市城市流通体系指标序列和农村流通体系指标序列原始数据搜集如下表1、表2所示。
表 1 2015—2020年宣城市城市流通体系指标原始数据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X0(亿元) 50.3 42.3 44.8 45.4 90.24 87.6 居民可支配收入X1(元) 28602 30877 33548 36554 39975 42134 公路货物周转量总计X2(亿t·km) 115 120.4 126.9 134 141 140.7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邮电营业网点数X3(处) 141 121 133 103 221 30 平均投递量X4(日/次) 2 1 2 2 2 2 邮政投递路线X5(条) 79 79 77 77 162 175 邮电业务总量X6(万元) 302710 466565 426592 860786 1510163 167.4 生产生活方式 户籍人口数X7(万人) 64.53 69.69 75.14 78.62 82.47 86.34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X8(万元) 318.7 293.3 327.2 438.9 483.3 494.1 表 2 2015—2020年宣城市农村流通体系指标原始数据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经济发展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0(亿元) 221.24 236 244.05 239.89 261.78 423.48 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 12309 13379 14590 16013 17542 18928 主要农产品产量X2(万t) 247.55 254.28 244.44 264.7 240.21 199.9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邮电营业网点数X3(处) 94 173 146 42 289 105 平均投递量X4(周/次) 5 5 5 5 6 6 邮政投递路线X5(条) 185 185 27 30 165 161 邮路及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X6(km) 8861 8861 9851 9767 9575 10050 生产生活方式 户籍人口数X7(万人) 215.42 210.71 205.3 200.32 196.3 192.43 农业机械总动力X8(万kW) 246 251.5 229.8 234 240.3 244.6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X9(万元) 88.2 135 204.3 117.6 129.9 132.5 根据表1,表2中的原始数据,利用公式(2)对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之后,再利用公式(3)求得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之间对应的关联系数,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 3 2015—2020年城市流通体系关联系数指标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0.965 0.785 0.752 0.688 0.627 0.702 公路货物周转量总计(亿t·km) 0.93 0.735 0.727 0.69 0.599 0.624 邮电营业网点数(处) 0.679 0.7 0.659 0.903 0.698 0.335 平均投递量(日/次) 0.71 0.798 0.642 0.648 0.601 0.628 邮政投递路线(条) 0.856 0.964 0.954 0.939 1 0.796 邮电业务总量(万元) 0.557 0.787 0.707 0.73 0.732 0.573 户籍人口数(万人) 0.988 0.746 0.72 0.691 0.596 0.657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万元) 0.966 0.939 0.879 0.63 0.697 0.758 表 4 2015—2020年农村流通体系关联系数指标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0.965 0.991 0.926 0.782 0.762 0.615 主要农产品产量(万t) 0.723 0.749 0.831 0.721 0.952 0.423 邮电营业网点数(处) 0.781 0.605 0.804 0.478 0.334 0.397 平均投递量(周/次) 0.817 0.89 0.936 0.912 0.772 0.552 邮政投递路线(条) 0.45 0.472 0.44 0.455 0.607 0.659 邮路及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km) 0.822 0.897 0.798 0.79 0.927 0.517 户籍人口数(万人) 0.69 0.766 0.832 0.844 1 0.467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kW) 0.725 0.758 0.911 0.863 0.946 0.496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万元) 0.771 0.803 0.466 0.981 1 0.483 根据公式(4),将表3,表4中的关联系数进行计算,分别得出了宣城市城市和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现状与各影响因子的关联度。其中城市的关联度为:r01=0.753,r02=0.717,r03=0.662,r04=0.671,r05=0.918,r06=0.681,r07=0.733,r08=0.812,其关联度排序为:r05>r08>r01>r07>r02>r06>r04>r03;农村的关联度为:r01=0.840,r02=0.733,r03=0.567,r04=0.813,r05=0.514,r06=0.792,r07=0.766,r08=0.783,r09=0. 751,其关联度排序为:r01>r04>r06>r08>r07>r09>r02>r03>r05。城市各因子中与物流业发展关联度最大的是邮政投递路线,农村中与流通业发展关联度最大的因子则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2. 信息量权重分析
为更进一步验证城乡双向流通体系中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利用信息量权重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计算,指标的变异系数CV值越大则权重越大,最终权重由CV系数进行归一化计算得出,城市和农村指标权重由图1、图2所示,对于城市来说邮电业务总量占比最大,其次为邮电营业网点数和邮政投递路线,公路货物周转量占比最小。对于农村而言,邮政投递路线和邮电营业网点数占比远远大于其他因素,农业机械总动力占比最小。因而可得出相比于城市而言,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农村地区流通业的发展影响更大。
三、 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建设的问题剖析
(一) 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根据关联度分析结果可知,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最大。由于我国城乡长期处于二元结构之下,城乡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商贸流通市场的统一[11],因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显著,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变革阻力较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 生产要素流动受限
在空间上,以农产品为例,根据表2数据可知2015—2020年农村地区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却从2015年的247.55万t下降到2020年的199.9万t,由于农村地区区域封闭导致生产要素只能就地取材,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这不仅限制了农产品类型的更新换代,也降低了农民的收入。
2.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单一
在时间上,根据实地走访发现,宣城市大多数农村产业均以季节性生鲜农产品为主,且大多集中于春秋两季,而夏季和冬季则为农产品销售淡季。季节性的产业结构增大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导致农产品滞销就会给农民的收入带来毁灭性打击。
3.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根据2015—2020年《宣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知,截至2020年底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 134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8 928元,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村地区的两倍之多,然而农村人口却远远大于城市,由此可见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从而限制了农民对农业活动的资金投入,使其一直困于低投入—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
(二) 城乡流通渠道不顺畅
流通业具有联通产业上下链的功能,对连接城市与农村市场具有桥梁性作用,而根据城乡邮电营业网点数量、平均投递量、邮政投递路线等指标数据分析可知,农村的流通水平远远低于城市。根据2020年最新邮电营业网点数量统计可知,农村邮电营业网点数量是城市的三倍之多,而平均日投递量城市则是农村的两倍,由此可见城乡之间的流通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1. 农村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从图2可知,邮政投递路线、邮电营业网点数等基础设施类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农村地区物流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影响,由于农产品对物流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环节要求较高,没有先进的物流设备就难以保证其价值的最大化。虽然城市物流形成了“三通一达一顺丰”的格局,基本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但在农村地区民营物流企业的网络化发展还不够完善,农村地区的物流主角仍是中国邮政。
2. 农村流通渠道单一
在城市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格局下,农村流通业仍处于单向的农产品上行状态,城市与农村在流通体系上处于各自发展基本不共用同一个体系的局面,因而很难打破渠道壁垒实现消费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的渠道畅通。
3. 农村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农村物流企业的现代化转型也提出了新要求。虽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因为农村多数农民对网络运用并不熟练,导致农村物流节点工作人员对信息化设备改进动力不足,物流企业信息技术使用有限[12]。城乡之间的流通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信息化标准,且信息采集渠道不稳定,城乡之间信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13]。因而农村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易出现信息孤岛问题,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 城乡信息流通不对等
从信息量权重法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大于城市,同时农村庞大的人口数量也说明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消费产生影响的同时,农村消费能力对流通体系的建设也会有消极的反作用。其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农产品产销模式较为落后
根据关联度排序可知,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中的关联度排在第三,但2015—2020年期间农业机械总动力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农产品生产仍未实现机械化、现代化作业模式。同时,宣城市农产品多为生鲜类,其对运输的时效性和保鲜性要求极高,而通过走访发现大规模生产企业数量较少,而小散个体户数量偏多,其销售模式仍为传统的产销分离模式,通过与中间商或批发组织合作将产品运往城市销售,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环节过多,会大大影响生鲜农产品的保存质量,不利于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的发挥。
2. 城乡消费观念差异显著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仅为3.09亿,占整体规模的三分之一。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人口结构以中老年人为主,其对互联网的学习和使用能力较低,使得互联网的普及率不高,因而消费方式仍以传统的线下零售消费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当前的日常生活,而城市消费则更偏向享受型,在满足温饱的同时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
3. 农村消费环境单一
根据关联度分析与信息量权重法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与农村流通体系的关联度较大,说明消费能力对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14]。虽然农村地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然而仍不及城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一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二元结构之中,致使农村地区整体流通市场较为封闭,流通环境较差,传统单一的消费习惯制约了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
(四) 城乡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数字中国构建的背景下,数字治理也已经逐渐成为城乡流通体系治理的关键词,而当前城乡治理体系仍依赖传统的行政模式,并未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
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仍未实现均等化
从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村的流通体系更重视服务能力,而通过实地调查宣州区部分乡镇的快递业务现状发现,农村地区的快递网点较为分散,且都集中在镇上并未向下再设置分散网点,从根本上来说并未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仍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高等短板。
2. 金融体制机制保障力不够
近年来我国的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城市流通网络体系和流通市场的建立得到政府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更多的资本向城市倾斜。而农村流通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的回收期较长,因而很多社会资本为了规避风险选择放弃农村市场的投资,农村流通企业由于能力有限无法进入城市市场,使得城乡之间流通业的资本壁垒日益加重。
3. 农村治理主体过于单一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流通体系呈现政府与市场双结合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而农村由于流通体系发展不均衡,仍处于政府单一的监管之下,并未引入市场及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难以推动农村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四、 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数字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 以发展数字经济为抓手,推进产业能级优化提升
流通业的发展对生产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而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首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决定流通,因而当前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要以推进数字化经济体系升级为目标。
1. 要加快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首先,对农业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进行统一化换新,积极推广智能化的整套设施装备,用机器取代人工进一步提升生产的效率;其次是要组织生产科学服务队,为农民提供最新的科学化测土配方施肥、动植物虫害检测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在增大产量的同时保证产质。
2. 要推进区域产业合作
第一是加强县(市、区)协同。在“数字宣城”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应加大与城市大脑等市级平台的衔接,通过与各部分的渗透融合加快农村技术变革,促进生产中各部分的分工协作;第二是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的区位优势,在依托本土产业资源的同时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联动,打造直销长三角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基地,扩大宣城市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二) 以完善流通基础设施为导向,充分释放数字红利正向效应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流通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而在数字化水平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则为重中之重。
1. 要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在物流方面,要着力打造农产品供产销一体化的供应链模式,优化农村综合立体的交通体系,加快基层信息服务、邮政快递、物流仓储等末端站点的共建、共享、共用,实现一村一达彻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通道。同时建立科学化冷链物流体系,对生鲜农产品提供全过程冷链运输。在信息流方面,借助数字技术的整合功能,改造传统的流通模式,全区域全领域的建立信息网络互动平台,确保城乡之间、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科学性、实时性和全面性,以此最大化满足市场的需求。
2. 要实现流通渠道的多元化
其一要培育农村流通主体,为了促进城乡之间资源的有效流通,必须要借助大型流通企业的力量,因而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社以及农村各类产销组织的扶持,培育农村高质量流通主体;其二要发展竞争性营商环境,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龙头性流通企业,打造与城市接轨的经营主体,提高农村市场的主体竞争性,通过营造适度的竞争环境吸引更多流通资源向农村倾斜。
(三) 以全面建设“数字乡村”为载体,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治理术与道的有机结合,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宣城市要坚持“电商+农村”的引擎模式,在主体上要壮大农村电商企业队伍,加速本土传统企业向电商化转型;在平台上推进农产品直销平台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电商平台,提升农产品上行的能力,解决电商网络严审核、高标准等问题;在人才上要大力举办各类电商培训活动,重点对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等人员进行指导,全面提升乡村整体的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要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依托数字传播新模式,进一步拓展以“中国文房·诗意宣城”为特色IP的特色文化产业链,以“文房四宝”之乡为中心延伸出宣纸特色小镇、宣砚特色小镇等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以宣州区、泾县、绩溪县、旌德县为核心的文房四宝产业集群,实现传播裂变、流量变现。
(四) 以打造高效数字政府为目标,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数字赋能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建设的同时也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传统型行政模式已无法满足数字化革新的需求,因而政府要向高效型数字政府转变。
1. 要加快数据共享政策标准体系的完善
首先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市级、各县区大数据资源平台管理体系和政府数据中心体系,出台相关数据资源管理规范,形成协同高效的数字化流通服务体系;其次成立专门的数字管理小组,全程负责数据安全监管、维护、运营、评估等工作,确保专人专事、责有人负。
2. 要优化财政投资结构
第一,加大政府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流通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并建立评估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对相关流通企业进行考核并对优秀企业发放激励奖金;第二,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进入形成政企合资合作的新模式,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提高融资效率;三是要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加大对农村流通市场产品质量的追溯管理,提高流通市场准入门槛,扩大监管范围和领域,坚决保护农村流通产品的专利权,保障农村居民的消费权,杜绝农村市场成为城市市场平价替代的现象产生。
-
表 1 2015—2020年宣城市城市流通体系指标原始数据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X0(亿元) 50.3 42.3 44.8 45.4 90.24 87.6 居民可支配收入X1(元) 28602 30877 33548 36554 39975 42134 公路货物周转量总计X2(亿t·km) 115 120.4 126.9 134 141 140.7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邮电营业网点数X3(处) 141 121 133 103 221 30 平均投递量X4(日/次) 2 1 2 2 2 2 邮政投递路线X5(条) 79 79 77 77 162 175 邮电业务总量X6(万元) 302710 466565 426592 860786 1510163 167.4 生产生活方式 户籍人口数X7(万人) 64.53 69.69 75.14 78.62 82.47 86.34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X8(万元) 318.7 293.3 327.2 438.9 483.3 494.1 表 2 2015—2020年宣城市农村流通体系指标原始数据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经济发展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0(亿元) 221.24 236 244.05 239.89 261.78 423.48 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 12309 13379 14590 16013 17542 18928 主要农产品产量X2(万t) 247.55 254.28 244.44 264.7 240.21 199.9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邮电营业网点数X3(处) 94 173 146 42 289 105 平均投递量X4(周/次) 5 5 5 5 6 6 邮政投递路线X5(条) 185 185 27 30 165 161 邮路及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X6(km) 8861 8861 9851 9767 9575 10050 生产生活方式 户籍人口数X7(万人) 215.42 210.71 205.3 200.32 196.3 192.43 农业机械总动力X8(万kW) 246 251.5 229.8 234 240.3 244.6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X9(万元) 88.2 135 204.3 117.6 129.9 132.5 表 3 2015—2020年城市流通体系关联系数
指标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0.965 0.785 0.752 0.688 0.627 0.702 公路货物周转量总计(亿t·km) 0.93 0.735 0.727 0.69 0.599 0.624 邮电营业网点数(处) 0.679 0.7 0.659 0.903 0.698 0.335 平均投递量(日/次) 0.71 0.798 0.642 0.648 0.601 0.628 邮政投递路线(条) 0.856 0.964 0.954 0.939 1 0.796 邮电业务总量(万元) 0.557 0.787 0.707 0.73 0.732 0.573 户籍人口数(万人) 0.988 0.746 0.72 0.691 0.596 0.657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万元) 0.966 0.939 0.879 0.63 0.697 0.758 表 4 2015—2020年农村流通体系关联系数
指标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0.965 0.991 0.926 0.782 0.762 0.615 主要农产品产量(万t) 0.723 0.749 0.831 0.721 0.952 0.423 邮电营业网点数(处) 0.781 0.605 0.804 0.478 0.334 0.397 平均投递量(周/次) 0.817 0.89 0.936 0.912 0.772 0.552 邮政投递路线(条) 0.45 0.472 0.44 0.455 0.607 0.659 邮路及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km) 0.822 0.897 0.798 0.79 0.927 0.517 户籍人口数(万人) 0.69 0.766 0.832 0.844 1 0.467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kW) 0.725 0.758 0.911 0.863 0.946 0.496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万元) 0.771 0.803 0.466 0.981 1 0.483 -
[1] 丁俊发. 加快建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N]. 经济日报, 2020-09-30(011). [2] 陶诗语, 栾敬东, 耿海峡, 等. 产业融合视角下安徽省农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 16(3): 103. DOI: 10.12371/j.ynau(s).202107042. [3] 孙悦, 项松林.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与路径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 16(3): 64. DOI: 10.12371/j.ynau(s).202108049. [4] 陈弘, 冯大洋. 数字赋能助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思路与进路[J]. 世界农业, 2022(2): 55. DOI: 10.13856/j.cn11-1097/s.2022.02.005. [5] 李晓玉. 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整装出发[N]. 通信信息报, 2018-04-25(A06).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7] 高远秀. 我国商贸物流改革探讨: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J]. 对外经贸实务, 2019(2): 85. DOI: 10.3969/j.issn.1003-5559.2019.02.022. [8] 李青峻.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重庆市物流产业影响因素研究[D].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2011. [9] 唐绮遥, 彭建良. 新农村物流发展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以杭州市属7县(市、区)为例[J]. 浙江农业学报, 2013, 25(5): 113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3.05.40. [10] 张海洋, 韩晓. 数字金融能缓和社会主要矛盾吗: 消费不平等的视角[J]. 经济科学, 2022(2): 96. DOI: 10.12088/PKU.jjkx.2022.02.07. [11] 徐学中.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框架下我国商贸流通体系交互流动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6, 32(12): 37. DOI: 10.16331/j.cnki.issn1002-736x.2016.12.008. [12] 黎红梅, 周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高效物流体系构建分析[J]. 理论探讨, 2021(3): 139. DOI: 10.16354/j.cnki.23-1013/d.2021.03.020. [13] 贵婷. “互联网+”时代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2, 44(3): 71. DOI: 10.3969/j.issn.1674-4993.2022.03,020. [14] 梁雯, 顾大超. 农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15(6): 93. DOI: 10.3969/j.issn.1004-390X(s).202012055. -
期刊类型引用(4)
1. 卢伟,陈忱. 构建大物流体系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5(01): 60-63 . 百度学术
2. 张晓林. 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赋能农村流通创新发展机理与路径. 当代经济管理. 2024(04): 47-53 . 百度学术
3. 朱文香. 平台经济发展对农村流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消费提质和扩容视角. 商业经济研究. 2024(22): 106-109 . 百度学术
4. 聂丽雯,李正东. 数字鸿沟与城乡商贸流通业一体化融合发展关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为例. 商业经济研究. 2022(24): 14-1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