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品种铁观音和金萱引种云南茶叶品质成分的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ea Quality Components between Tieguanyin and Jinxuan of Oolong Tea Plant Varieties Introduced into Yunnan
-
Keywords:
- introduce /
- black tea /
- Oolong tea /
- tea component
-
甘蔗螟虫广泛分布于许多植蔗国家,是为害甘蔗最普遍而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幼虫侵入甘蔗作物的茎,严重减少产量和糖分[1-3]。在云南蔗区,以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和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分布最广泛,常为害成灾,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4-5]。近年来,由于持续暖冬和蔗区间引种相互传播,大螟和黄螟等多种螟虫混合发生,虫口密度逐年增高,苗期为害枯心率和中后期为害螟害株率急剧上升,甘蔗产量和糖分损失逐年加重,给甘蔗产区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6-8]。甘蔗螟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切实加强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减少为害损失,对确保甘蔗生产安全和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上防治甘蔗螟虫多以化学农药喷雾、撒施防治为主,有的甚至使用高毒或禁用药剂,多次施药杀伤天敌,造成农药残留、污染环境、为害人类健康,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9-14]。因此,以综合及环保的观点来治理害虫,是当今植保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阿维菌素是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的天然产物,对昆虫具有触杀和胃毒及微弱熏蒸作用,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且持效期长。苏云金杆菌是一类产晶体芽孢杆菌,是中国最主要的生物农药品种之一,可用于防治鳞翅目的多种害虫。虫酰肼是非甾族新型昆虫生长调节剂,是最新研发的昆虫激素类杀虫剂,其杀虫活性高,选择性强,对所有鳞翅目幼虫均有效,并有极强的杀卵活性,对环境十分安全,是综合防治中理想安全的杀虫剂。为探索和寻求高效安全的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甘蔗病虫绿色防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甘蔗病虫可持续治理体系,2016年笔者结合甘蔗生产实际,研究了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和虫酰肼等生物制剂对甘蔗螟虫的综合防控效果及应用技术,以期为实现甘蔗病虫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甘蔗提质增效奠定基础并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生物制剂及来源
供试生物制剂为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0.05%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和200 g/L虫酰肼悬浮剂[上海威敌生化(南昌)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3.6%杀虫双颗粒剂(河北昊阳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防治对象
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和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
1.3 试验田概况
试验在云南省开远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科研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属可灌田,排灌方便,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土质为黏壤土,pH 6.2,有机质含量2.05%。试验地常年种植甘蔗,甘蔗品种为‘新台糖22号’,1年宿根蔗,种植行距1 m,水肥管理及蔗苗长势均较一致。
1.4 试验设计
试验设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6 hm–2,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6 hm–2+0.05%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1.8 kg/hm2,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6 hm–2+200 g/L虫酰肼悬浮剂1.5 L/hm2,3.6%杀虫双颗粒剂 90 kg/hm2和空白对照,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总计15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66 m2,随机区组排列。3.6%杀虫双颗粒剂和空白对照处理区与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处理区相隔50 m以上,避免受性诱剂干扰。
1.5 处理时间及方法
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于2016年3月5日安装,试验期间及时清理诱捕器,15~20 d更换1次诱芯;0.05%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和200 g/L虫酰肼悬浮剂分别于2016年4月13日、4月22日、5月3日按每公顷用药量对水900 kg稀释后再均匀喷洒蔗株;3.6%杀虫双颗粒剂于2016年4月13日按每公顷用药量以1:10干细土或化肥混匀后,均匀撒施于蔗株基部并及时复土;空白对照不作任何施药处理、只喷洒等量清水,其他农事管理相同。
1.6 防效调查
于2016年6月螟害枯心苗稳定期调查螟害枯心率,于2016年12月甘蔗成熟期调查螟害株率。分别调查统计每小区总苗(50株)数和枯心苗(螟害株)数,计算枯心率(螟害株率)平均值,分析评价防治效果。
枯心率=枯心苗数/调查总苗数×100%;
螟害株率=螟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枯心率(螟害株率)−处理区枯心率(螟害株率)]/对照区枯心率(或螟害株率)×100%。
1.7 数据处理
利用SAS 9.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Duncan’s新复极差法分析比较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螟害枯心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各供试生物制剂对螟害枯心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但处理间防效各有不同。其中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6 hm–2的防效最差,显著低于其他生物制剂处理和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6 hm–2+0.05%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1.8 kg/hm2于4月13日喷施的防效最好,显著高于其他生物制剂处理和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其他生物制剂处理与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的防效不相上下。
表 1 各处理对螟害枯心率和螟害株率的防治效果Table 1. Control effect of dead heart rate and bored stalk rate in different treatments处理
treatment用量
amount处理时间/(mm-dd)
time of treatment螟害枯心率防治效果
control effect of dead heart rate螟害株率防治效果
control effect of bored stalk rate枯心率/%
dead heart rate防效/%
control efficacy螟害株率/%
bored stalk rate防效/%
control efficacy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new sex pheromone trap of sugarcane borers6 hm–2 03-05 9.55 52.00 d 51.67 29.54 d 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0.05%阿维菌素·
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Bt)
可湿性粉剂
new sex pheromone trap of sugarcane borers + 0.05% Abamectin·10 billion active gemma/g Bt WP6 hm–2+
1.8 kg/hm203-05、04-13 4.65 76.62 a 31.02 57.70 a 03-05、04-22 8.14 59.07 c 44.33 39.55 c 030-5、05-03 5.98 69.93 b 37.67 48.63 b 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200 g/L
虫酰肼悬浮剂
new sex pheromone trap of borers +
200 g/L tebufenozide SC6 hm–2+
1.5 L/hm203-05、04-13 5.97 69.98 b 37.33 49.09 b 03-5、04-22 7.43 62.64 c 43.17 41.13 c 03-5、05-3 7.63 61.64 c 43.33 40.91 c 3.6%杀虫双颗粒剂
3.6% bisultap GR90 kg/hm2 04-13 6.48 67.42 b 36.67 50.00 b CK 19.89 — 73.33 —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方差分析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Note: The 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mean difference at 0.05 level.2.2 各处理对螟害株率的防治效果
由表1还可知:各供试生物制剂不同处理对螟害株率具有不同的防控效果。其中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6 hm−2的防效最差,显著低于其他生物制剂处理和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6 hm−2+0.05%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1.8 kg/hm2于4月13日喷施的防效最好,显著高于其他生物制剂处理和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其他生物制剂处理与3.6%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的防效不相上下。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与生物制剂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或虫酰肼结合使用对甘蔗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与化学农药及常规防治相比具有持效期长、杀虫活性高、选择性强、成虫幼虫双杀双控、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等优点。可见,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与生物制剂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或虫酰肼结合使用是防控甘蔗螟虫理想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值得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田间使用以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6 hm–2+0.05%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1.8 kg/hm2或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6 hm–2+200 g/L虫酰肼悬浮剂1.5 L/hm2最佳,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宜在3月初安装,15~20 d更换1次诱芯;生物制剂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和虫酰肼宜在4月初按每公顷用药量对水900 kg均匀喷洒蔗株。
如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尤其是杜绝高毒化学农药使用,寻找高效、安全的生物制剂绿色防控技术是当前必须关注的问题。近年已有研究表明:光诱、性诱、赤眼蜂、“生物导弹”以及生物制剂(绿僵菌)等多种绿色防控技术对甘蔗螟虫有很好的防控效果[15-18]。本研究结果显示: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与生物制剂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或虫酰肼对甘蔗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为综合防控甘蔗螟虫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对推进甘蔗病虫绿色防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甘蔗病虫可持续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推广应用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与生物制剂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或虫酰肼,能收到除害增产、减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节省能源的明显效果,有助于推进甘蔗绿色高产高效产业发展,实现甘蔗病虫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甘蔗提质增效。
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单一使用只能诱杀成虫、对危害主体幼虫无效,防控效果差显著低于对照农药;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与生物制剂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或虫酰肼结合使用既能诱杀成虫降低产卵量、又可有效杀灭危害主体幼虫,其防控效果好显著优于单一使用和对照农药,这与许汉亮等[15]和陈丽丽等[16]研究结果一致。尤以螟虫性诱剂新型诱捕器 6 hm–2+0.05%阿维菌素·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1.8 kg/hm2于4月13日喷施的防效最好达76.6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主要是其施药期与第1代螟虫初孵幼虫发生期吻合,对幼虫具有更强的杀灭功效。
-
图 1 原产地和引种地红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样品之间差异显著性(LSD,P<0.05)。
Figure 1. The black tea main quality component content of original production and introduction breeding
Note: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samples at 0.05 level b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and multiple comparison (LSD).
图 2 原产地和引种地乌龙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样品之间差异显著水平为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显著为P<0.01.
Figure 2. The Oolong tea main quality component content of original production and introduction breeding
Noted: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samples at 0.05 level;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samples at 0.01 level.
表 1 试验材料来源
Table 1 Material source of experiment
样品名称sample name 产地production area 季节season 生产时间production time 备注note 正山小种红茶Lapsang souchong 福建武夷山 夏茶 2015 原产地红茶 金骏眉Jinjunmei souchong 福建武夷山 夏茶 2015 原产地红茶 乌龙茶品种红茶black tea of Oolong tea cultivars 云南盈江 夏茶 2015 引种地红茶 大红袍Dahongpao tea 福建武夷山 夏茶 2015 原产地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Anxi Tieguanyin tea 福建安溪 秋茶 2015 原产地乌龙茶 乌龙茶品种乌龙茶Oolong tea 云南盈江 春茶 2015 引种地乌龙茶 表 2 原产地和引种地红茶几种儿茶素含量(mean±SD, n=3)
Table 2 The several tea catechins contents of black tea about original production and introduction breeding
样品名称
sample name正山小种红茶
Lapsang souchong金骏眉
Jinjunmei souchong乌龙茶品种红茶
black tea of Oolong tea cultivarsw(C)/% 0.33±0.02 B 0.91±0.03 A 0.17±0.01 C w(EC)/% 0.12±0.07 0.14±0.02 — w(EGC)/% 0.40±0.02 B 1.09±0.04 A — w(ECG)/% 2.29±0.09 A 0.27±0.01 B 0.15±0.02 B w(EGCG)/% 0.33±0.02 0.41±0.02 0.46±0.05 w(总儿茶素)/% total catechins 3.47 A 2.82 B 0.78 C 儿茶素占茶多酚的比例/%
proportion of catechins account for tea polyphenols30.16 19.07 7.89 注:同行不同大写字母表示样品之间差异显著水平(P<0.01);下同。
Noted: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row mea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amples at 0.01 level; the same as below.表 3 原产地和引种地红茶与乌龙茶几种儿茶素含量(mean±SD, n=3)
Table 3 The several tea catechins content of black tea and Oolong tea about original production and introduction breeding
样品名称
sample name安溪铁观音
Anxi Tieguanyin tea大红袍
Dahongpao tea引种乌龙茶
Oolong tea of oolong tea cultivarsw(C)/% 0.19±0.00 B 0.66±0.04 A 0.68±0.03 A w(EC)/% 0.37±0.04 0.27±0.12 0.34±0.04 w(EGC)/% 2.68±0.19 A 2.18±0.09 B 2.07±0.09 B w(ECG)/% 1.09±0.05 A 0.87±0.04 B 0.94±0.05 B w(EGCG)/% 7.31±0.38 A 4.89±0.24 C 5.44±0.29 B w(总儿茶素)/% total catechins 11.65 A 8.88 C 9.47 B 儿茶素占茶多酚的比例/%
proportion of catechins account for tea polyphenols63.63 49.22 43.26 -
[1] 吕世懂, 吴远双, 姜玉芳, 等. 不同产区乌龙茶香气特征及差异分析[J]. 食品科学, 2014, 35(2): 146.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1402027. [2] 苏兴茂. 中国乌龙茶[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 120. [3] 陈宝昌. " 乌龙茶” 良种茶树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04(2): 122. [4] 孙威江, 董青华, 周卫龙, 等. 乌龙茶品质评定与产品判别研究[J]. 茶叶科学, 2011, 31(4): 305. [5] 方世辉, 张秀云, 夏涛, 等. 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季节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2, 22(2): 135. DOI: 10.3969/j.issn.1000-369X.2002.02.009. [6] 郭桂义, 王广铭. 我国茶叶产品国家标准理化指标分析[J]. 中国茶叶加工, 2014(3): 45. [7] 胡启明. 不同做青与烘焙工艺对乌龙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茶叶学报, 2016, 57(1): 25. DOI: 10.3969/j.issn.1007-4872.2016.01.006. [8] 杨阳, 张鑫, 翁佩芳, 等. 茶叶儿茶素的益生元活性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5, 31(4): 128. [9] 官兴丽, 刘跃云. 茶叶咖啡碱的功效及含量测定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 2012(3): 5. DOI: 10.3969/j.issn.1005-2291.2012.03.002. [10] 梁名志. 普洱茶科技探究[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9. [11] 陆松侯, 施兆鹏. 茶叶审评与检验[M]. 第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12] 宛晓春. 茶叶生物化学[M]. 第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13] 谷勋刚, 蔡继宝, 张正竹, 等. HPLC-DAD分析红茶儿茶素类物质和咖啡因的方法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7(1): 5. [14] 王继坤, 陈桥, 郑桂清. 绿茶, 红茶, 白茶和乌龙茶化学组分的差异性分析[J]. 北京农业, 2011(6): 135. [15] 李家光. 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 生态环境与成茶品质[J]. 福建茶叶, 1986(3): 7. [16] 张杰, 朱先明, 杨伟丽, 等. 湖南茶树品种的乌龙茶适制性研究[J], 茶叶通讯, 1992(3): 2. [17] 方志宏. 几个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08(10): 7. -
期刊类型引用(6)
1. 白晨.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糖料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中国糖料. 2021(01): 62-66 . 百度学术
2. 程方晓,管楚雄,林明江,李继虎,郭庆泽,胡玉伟,毛永凯,许汉亮. 性诱剂水盆式诱杀及迷向飞防对甘蔗螟虫的防控效果. 甘蔗糖业. 2021(03): 32-36 . 百度学术
3. 熊焰,王辉,周霞,王露露,王军,王健华,伍苏然. 甘蔗螟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学报. 2021(10): 2776-2785 . 百度学术
4. 吴延勇,李傲梅,张小秋,梁永检,李杨瑞,宋修鹏,吴建明. 广西甘蔗螟虫发生概况和动态变化. 农业灾害研究. 2020(01): 1-3+10 . 百度学术
5. Liu Weiming,Wang Enguo,Liu Yenan,He Xianbiao. Field Trapping Technology of Sex Attractants against Major Pests of Broccoli.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2020(01): 22-29 . 必应学术
6. 邓宇驰,韦国旺,黄新宝,贤武,经艳,谭芳. 科技特派员视角下甘蔗产业科技扶贫的建议与思考——以广西河池市为例. 园艺与种苗. 2019(12): 55-5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