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Haiying XIANG, Wanli ZENG, Tao ZHANG, et al. Analysis of Hazard Index of Mainstream Smoke in Tobacco Leaves of New Flue-cured Tobacco Varieties[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9, 34(1): 58-62.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1709033 |
[1] |
谢剑平, 刘惠民, 朱茂祥, 等. 卷烟烟气危害性指数研究[J]. 烟草科技, 2009, 42(2): 5. DOI: 10.3969/j.issn.1002-0861.2009.02.001
|
[2] |
郑新章, 张仕华, 邱纪青. 卷烟降焦减害技术研究进展[J]. 烟草科技, 2003, 36(11): 8. DOI: 10.3969/j.issn.1002-0861.2003.11.002
|
[3] |
刘惠民, 聂聪, 杨松. 卷烟减害降焦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C]//中国烟草学会. 2009—2010烟草科学与技术学发展报告.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4] |
金勇, 王诗太, 李克, 等. 卷烟滤嘴在降焦减害中的研究进展[J]. 烟草科技, 2016, 49(11): 68. DOI: 10.16135/j.issn1002-0861.2016.0117
|
[5] |
张新要, 宋平武, 黄平俊, 等. 烤烟新品种(系)试验初报[J]. 安徽农学通报, 2016, 22(6): 51. DOI: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6.06.022
|
[6] |
贾兴华, 冯全福, 王元英, 等. 烤烟新品种中烟102的选育及其应用评价[J]. 中国烟草科学, 2011, 32(6): 1. DOI: 10.3969/j.issn.1007-5119.2011.06.001
|
[7] |
李永平, 卢秀萍, 王颖宽. 烤烟新品种云烟202的选育及特征特性[J]. 中国烟草科学, 2005, 26(4): 16. DOI: 10.3969/j.issn.1007-5119.2005.04.006
|
[8] |
李永平, 肖炳光, 焦芳婵, 等. 烤烟新品种云烟97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 中国烟草科学, 2012, 32(4): 3786. DOI: 10.3969/j.issn.1007-5119.2005.04.006
|
[9] |
刘凡钧, 魏国胜, 张宏杰, 等. 全国烤烟品种区域试验咸丰点报告[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10): 20286. DOI: 10.3969/j.issn.0439-8114.2012.10.025
|
[10] |
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卷烟 用常规分析用吸烟机测定总粒相物和焦油: GB/T 19609—2004[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
[11] |
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卷烟 主流烟气中氨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YC/T 377—2010[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12] |
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卷烟 主流烟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 YC/T 253—200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
[13] |
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卷烟 主流烟气中主要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YC/T 255—200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
[14] |
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卷烟 主流烟气中主要羰基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YC/T 254—200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
[15] |
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卷烟 烟气总粒相物中苯并[a]芘的测定: GB/T21130—200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
[16] |
王兆宇, 王昇, 王娟, 等. 烟气中烟草特有亚硝胺LC-MS/MS分析方法的改进[J]. 烟草科技, 2010, 49(6): 55. DOI: 10.3969/j.issn.1002-0861.2010.06.012
|
[17] |
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卷烟 总粒相物中烟碱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23355—2009[S]. 北京: 中国质准出版社, 2009.
|
[18] |
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卷烟 总粒相物中水分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YC/T 157—2001[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
|
[19] |
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卷烟 烟气气相中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散射红外法: GB/T 23356—2009[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
[20] |
史宏志. 烟草农业减害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1): 344.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7.11.155
|
[21] |
张霞, 刘巍, 张涛, 等. 烟叶原料对卷烟主流烟气7项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 2013, 19(6): 1. DOI: 10.3969/j.issn.1004-5708.2013.06.001
|
[22] |
王涛, 鲍峰伟, 王刘胜, 等. 卷烟主流烟气七种有害成分释放量与烟叶产地、年份之间的关系[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6): 1330. DOI: 10.3969/j.issn.0439-8114.2014.06.024
|
[23] |
闫宁, 刘加红, 杜咏梅, 等. 我国不同产区烤烟烟叶主流烟气主要有害成分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 2017, 38(1): 85. DOI: 10.13496/i.issn.1007.5119.2017.01.015
|
[24] |
彭斌, 赵乐, 孙学辉, 等. 烟叶部位对卷烟主流烟气7种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J]. 烟草科技, 2012(11): 42. DOI: 10.3969/j.issn.1002-0861.2012.11.011
|
[25] |
陈敏, 郭吉兆, 郑赛晶, 等. 烟叶部位、产地与卷烟主流烟气7种有害成分释放量关系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 2012, 18(5): 16. DOI: 10.3969/j.issn.1004-5708.2012.05.003
|
[26] |
颜克亮, 陈微, 周博, 等. 云南烟叶主栽品种7项有害成分释放量比较[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55(20): 5291.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0.031
|
[27] |
刘洪祥, 罗成刚, 陈志强, 等. 烤烟新品种中烟104的选育及评价利用[J]. 中国烟草科学, 2010, 31(3): 1. DOI: 10.3969/j.issn.1007-5119.2010.03.001
|
[28] |
罗成刚, 蒋予恩, 王元英, 等. 烤烟新品种中烟103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 中国烟草科学, 2008, 29(5): 1. DOI: 10.3969/j.issn.1007-5119.2008.05.001
|
[29] |
和智君, 王理珉, 张强, 等. 云南烤烟品种加工性能评价[J]. 中国烟草科学, 2013(4): 72. DOI: 10.3969/j.issn.1007-5119.2013.04.015
|
1. |
王大伟,王燃,夏玉珍,张月华,金立锋,刘贯山,李锋,魏攀,董臣,徐韶妍,孙涛,冯明星,杨鹏,杨建春,李正风. 卷烟烟气苯酚释放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草科技. 2021(03): 101-112 .
![]() | |
2. |
徐栋. 风电用润滑油中水分的危害及其检测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08): 8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