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7卷4期
2002, 17(4): 307-308.
摘要:
报道木犀科(Oleaceae)上素馨枝孢新种Cladosporium jasmini sp.nov. 附拉丁文描述及线条图,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报道木犀科(Oleaceae)上素馨枝孢新种Cladosporium jasmini sp.nov. 附拉丁文描述及线条图,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2002, 17(4): 309-312.
摘要:
报道了利用8个稻瘟病菌杂交组合的后代菌株在云南水稻品种楚粳3号上的致病分离,分析稻瘟病菌94-64-1b对该品种所持有的无毒基因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94-64-1b 对楚粳3号持有的两个无毒基因,在自交后代中,发生了两基因的分离,在两次自交后,子囊孢子菌株中出现了持有单个无毒基因的菌株。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说明水稻品种楚粳3号对菌株94-64-1b持有两个抗病基因。
报道了利用8个稻瘟病菌杂交组合的后代菌株在云南水稻品种楚粳3号上的致病分离,分析稻瘟病菌94-64-1b对该品种所持有的无毒基因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94-64-1b 对楚粳3号持有的两个无毒基因,在自交后代中,发生了两基因的分离,在两次自交后,子囊孢子菌株中出现了持有单个无毒基因的菌株。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说明水稻品种楚粳3号对菌株94-64-1b持有两个抗病基因。
2002, 17(4): 313-316.
摘要:
对采自云南水稻主产区15县的236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rep-PCR (repetitive element-bas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指纹分析,应用STATISTICA 5.0软件UPGRAM程序构建了134个代表菌株的DNA指纹聚类图。依1.75遗传相似距将供试菌株划分为8个遗传型群,第1,2,4群为优势群。各遗传型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同一块稻田同一寄主品种上稻瘟病菌遗传型群基本一致,但有时包含不同的遗传型,甚至同一病斑存在遗传型差异。遗传型与寄主水稻品种存在明显相关性。
对采自云南水稻主产区15县的236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rep-PCR (repetitive element-bas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指纹分析,应用STATISTICA 5.0软件UPGRAM程序构建了134个代表菌株的DNA指纹聚类图。依1.75遗传相似距将供试菌株划分为8个遗传型群,第1,2,4群为优势群。各遗传型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同一块稻田同一寄主品种上稻瘟病菌遗传型群基本一致,但有时包含不同的遗传型,甚至同一病斑存在遗传型差异。遗传型与寄主水稻品种存在明显相关性。
2002, 17(4): 317-319.
摘要:
从10种供试药剂中筛选出1号、3号、4号、5号、10号等5种抗霜剂,用于防除INA细菌,减轻蚕豆霜冻,效果稳定。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农大防霜剂5号,防霜效果好,能使蚕豆增产10%~20%,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从10种供试药剂中筛选出1号、3号、4号、5号、10号等5种抗霜剂,用于防除INA细菌,减轻蚕豆霜冻,效果稳定。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农大防霜剂5号,防霜效果好,能使蚕豆增产10%~20%,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2, 17(4): 320-324.
摘要:
报道链格孢属8个种,并附描述和线条图。它们是:胜红蓟链格孢、红花链格孢、向日葵链格孢、白花菊链格孢、长极链格孢、苦苣菜链格孢、万寿菊链格孢和百日菊链格孢。
报道链格孢属8个种,并附描述和线条图。它们是:胜红蓟链格孢、红花链格孢、向日葵链格孢、白花菊链格孢、长极链格孢、苦苣菜链格孢、万寿菊链格孢和百日菊链格孢。
2002, 17(4): 325-327.
摘要:
首先鉴定单孢分离菌株20-6,20-7,20-21,20-3,分别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25,ZC9,ZD1,ZA57. 然后又分别由相应发病鉴别品种叶上再分离以获得ZB25,ZC9,ZD1,ZA574个小种,根据各个小种对我国一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的反应型,其对一定的品种为致病菌,而对另外的品种则为非致病菌。先用非致病菌作“诱发接种”(inducing inoculation),然后再以致病菌作“挑战接种”(challenge inoculation),结果表明,稻株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诱导抗性。
首先鉴定单孢分离菌株20-6,20-7,20-21,20-3,分别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25,ZC9,ZD1,ZA57. 然后又分别由相应发病鉴别品种叶上再分离以获得ZB25,ZC9,ZD1,ZA574个小种,根据各个小种对我国一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的反应型,其对一定的品种为致病菌,而对另外的品种则为非致病菌。先用非致病菌作“诱发接种”(inducing inoculation),然后再以致病菌作“挑战接种”(challenge inoculation),结果表明,稻株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诱导抗性。
2002, 17(4): 328-330.
摘要:
分析了2个稻瘟病田间采集菌株Y95-223和Y94-64的杂交后代的54个菌株对合系35号、楚粳3号及日本鉴别品种新2号、梅雨明、PiNo.4和K60共11个水稻品种致病性测定结果。结果表明:陆稻菌株Y94-64对合系35号、楚粳3号、PiNo.4分别持有2个无毒基因,对新2号、K60分别持有一个无毒基因;菌株Y95-223对梅雨明持有一个无毒基因,因为Y95-223对梅雨明不致病,Y94-64对它致病,而杂交后代非致病菌株与致病菌株比为1∶1.
分析了2个稻瘟病田间采集菌株Y95-223和Y94-64的杂交后代的54个菌株对合系35号、楚粳3号及日本鉴别品种新2号、梅雨明、PiNo.4和K60共11个水稻品种致病性测定结果。结果表明:陆稻菌株Y94-64对合系35号、楚粳3号、PiNo.4分别持有2个无毒基因,对新2号、K60分别持有一个无毒基因;菌株Y95-223对梅雨明持有一个无毒基因,因为Y95-223对梅雨明不致病,Y94-64对它致病,而杂交后代非致病菌株与致病菌株比为1∶1.
2002, 17(4): 331-334.
摘要:
稻瘟病菌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同时又是研究植物和病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试验系统。实验通过采用95-23-4a稻瘟病菌株经提取纯化得到该稻瘟病菌的细胞核基因组总DNA,用限制性内切酶部分酶解后,与经末端去磷酸化处理过的pCUGIBAC1质粒载体按一定摩尔比例相互连接,通过转化E.coli DH10B感受态细胞进而通过蓝白斑筛选挑取白色克隆从而构建了95-23-4a稻瘟病菌株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基因组文库。通过进行酶切检测及Southern杂交分析后确定所构建的BAC文库平均插入片段29.1 kb,该文库覆盖7.4倍基因组,此基因组文库的构建为该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稻瘟病菌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同时又是研究植物和病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试验系统。实验通过采用95-23-4a稻瘟病菌株经提取纯化得到该稻瘟病菌的细胞核基因组总DNA,用限制性内切酶部分酶解后,与经末端去磷酸化处理过的pCUGIBAC1质粒载体按一定摩尔比例相互连接,通过转化E.coli DH10B感受态细胞进而通过蓝白斑筛选挑取白色克隆从而构建了95-23-4a稻瘟病菌株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基因组文库。通过进行酶切检测及Southern杂交分析后确定所构建的BAC文库平均插入片段29.1 kb,该文库覆盖7.4倍基因组,此基因组文库的构建为该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2002, 17(4): 335-337.
摘要:
通过建立准确、可操作的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有效地鉴定评价了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抗枯萎病性。在育种实践中,利用该技术可定向改良提高棉花品种的抗病性,并选育出我国第一套棉花抗黄萎病多菌系、高抗枯萎病的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以及系列抗黄萎病、抗枯萎病品种川棉243,川棉239和川棉65,显示了该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建立准确、可操作的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有效地鉴定评价了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抗枯萎病性。在育种实践中,利用该技术可定向改良提高棉花品种的抗病性,并选育出我国第一套棉花抗黄萎病多菌系、高抗枯萎病的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以及系列抗黄萎病、抗枯萎病品种川棉243,川棉239和川棉65,显示了该多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002, 17(4): 338-341.
摘要:
在云南、广西大面积的三七栽培过程中三七常因镰刀菌侵染造成三七根腐病。2001年在分析比较健康及感染三七根腐病三七根的蛋白质图谱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三七抗根腐病品种的分子标记,本实验用健康及感染三七根腐病三七根样品的全蛋白质提取液进行了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单克隆抗体(Mab7)是由一种小鼠杂交细胞系(#490; ATTC HB-12029)针对Cronartium ribicola担孢子蛋白产生的抗体。它被鉴定为一种免疫蛋白I,能疹断不同地理范围内疱锈菌样品中70道尔顿热休克蛋白抗原(Cro r Ⅱ)。它被用于针叶树病原系统蛋白组学研究。本实验用单克隆抗体(Mab7)用分析了三七健康(主根、须根)及感病组织的蛋白免疫印迹。并用PDI quantity one 软件包详细分析了其蛋白印迹。Mab7在健康组织中在分子质量13.2~52.3 u之间显示出9条不同的免疫印迹谱带,其中分子质量25.5及26.4 u位置处出现两条比较强的谱带,在须根组织中只有在14.4道尔顿位置处出现一条谱带。在而在感病组织中显示更少的谱带,而且带型截然不同。用单克隆抗体(Mab7)监测组织中带型的变化有助于育种中抗病性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带型的变化与病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正在进行中。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Mab7作为免疫疹断工具可用于三七品种及病害防卫反应分析。
在云南、广西大面积的三七栽培过程中三七常因镰刀菌侵染造成三七根腐病。2001年在分析比较健康及感染三七根腐病三七根的蛋白质图谱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三七抗根腐病品种的分子标记,本实验用健康及感染三七根腐病三七根样品的全蛋白质提取液进行了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单克隆抗体(Mab7)是由一种小鼠杂交细胞系(#490; ATTC HB-12029)针对Cronartium ribicola担孢子蛋白产生的抗体。它被鉴定为一种免疫蛋白I,能疹断不同地理范围内疱锈菌样品中70道尔顿热休克蛋白抗原(Cro r Ⅱ)。它被用于针叶树病原系统蛋白组学研究。本实验用单克隆抗体(Mab7)用分析了三七健康(主根、须根)及感病组织的蛋白免疫印迹。并用PDI quantity one 软件包详细分析了其蛋白印迹。Mab7在健康组织中在分子质量13.2~52.3 u之间显示出9条不同的免疫印迹谱带,其中分子质量25.5及26.4 u位置处出现两条比较强的谱带,在须根组织中只有在14.4道尔顿位置处出现一条谱带。在而在感病组织中显示更少的谱带,而且带型截然不同。用单克隆抗体(Mab7)监测组织中带型的变化有助于育种中抗病性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带型的变化与病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正在进行中。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Mab7作为免疫疹断工具可用于三七品种及病害防卫反应分析。
2002, 17(4): 342-344.
摘要:
在昆明地区,4~10月份为大白菜根肿病发生流行期,尤以7~10月危害尤烈,11月~翌年3月发病轻。4~10月的温、湿度及土壤偏酸的适生环境,加重了根肿病的发生及危害。大白菜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尤以2叶期最易感染,培育无病壮苗是防病、保苗、保产的关键措施。大白菜品种间对根肿病有抗病性差异的表现,初步认为星星、白菜王等品种较抗病。百菌清、多菌灵、药肥复配剂为防治根肿病的有效药剂,施药方法以播前土壤施药为好。
在昆明地区,4~10月份为大白菜根肿病发生流行期,尤以7~10月危害尤烈,11月~翌年3月发病轻。4~10月的温、湿度及土壤偏酸的适生环境,加重了根肿病的发生及危害。大白菜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尤以2叶期最易感染,培育无病壮苗是防病、保苗、保产的关键措施。大白菜品种间对根肿病有抗病性差异的表现,初步认为星星、白菜王等品种较抗病。百菌清、多菌灵、药肥复配剂为防治根肿病的有效药剂,施药方法以播前土壤施药为好。
2002, 17(4): 345-346.
摘要:
在田间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制剂处理土壤,栽培辣椒,结果表明:哈茨木霉不但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而且能促进植株生长,提前开花、挂果,提高产量15%左右。
在田间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制剂处理土壤,栽培辣椒,结果表明:哈茨木霉不但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而且能促进植株生长,提前开花、挂果,提高产量15%左右。
2002, 17(4): 347-351.
摘要:
实验结果表明,月季对北方根结线虫抗性分级标准为:抗病:根结指数为0.0~1.0,即有根结根数少于整个根的5%;中等抗病:根结指数为1.0~2.0,即有根结根数占整个根的5%~20%;轻度感病:根结指数为2.0~3.0,即有根结根数占整个根的20%~50%;中度感病:根结指数为3.0~4.0,即有根结根数占整个根的50%~80%;感病:根结指数为4.0以上,即有根结根数占整个根的80%以上。
实验结果表明,月季对北方根结线虫抗性分级标准为:抗病:根结指数为0.0~1.0,即有根结根数少于整个根的5%;中等抗病:根结指数为1.0~2.0,即有根结根数占整个根的5%~20%;轻度感病:根结指数为2.0~3.0,即有根结根数占整个根的20%~50%;中度感病:根结指数为3.0~4.0,即有根结根数占整个根的50%~80%;感病:根结指数为4.0以上,即有根结根数占整个根的80%以上。
2002, 17(4): 352-355.
摘要: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 alternantherae)可产生两类不同类型的致病毒素(毒素A和毒素B),毒素A引致空心莲子草叶片水渍状死亡,毒素B引致局部坏死斑。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中产生不同类型的毒素,在改良Fries基本培养基3号中只产生毒素A,在改良Czapek培养基和Richard培养基中只产生毒素B,而在PS,PD和改良Fries3号基本培养基中两类毒素均产生。25~40 ℃,振荡(120 r/min)及pH 7~8较利于毒素A的产生。毒素A为一种分子质量在10 000 u以下的弱极性物质,具热不稳定性,煮沸10 min即失活。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 alternantherae)可产生两类不同类型的致病毒素(毒素A和毒素B),毒素A引致空心莲子草叶片水渍状死亡,毒素B引致局部坏死斑。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中产生不同类型的毒素,在改良Fries基本培养基3号中只产生毒素A,在改良Czapek培养基和Richard培养基中只产生毒素B,而在PS,PD和改良Fries3号基本培养基中两类毒素均产生。25~40 ℃,振荡(120 r/min)及pH 7~8较利于毒素A的产生。毒素A为一种分子质量在10 000 u以下的弱极性物质,具热不稳定性,煮沸10 min即失活。
2002, 17(4): 356-359.
摘要:
报道云南烟叶贮藏期霉变研究第一部分,曲霉(Aspergillus Micheli ex Link),标本采于玉溪、楚雄、大理、师宗、江川、通海等地,经分离、培养、鉴定出8个种,描述和附图于后,以供参考。
报道云南烟叶贮藏期霉变研究第一部分,曲霉(Aspergillus Micheli ex Link),标本采于玉溪、楚雄、大理、师宗、江川、通海等地,经分离、培养、鉴定出8个种,描述和附图于后,以供参考。
2002, 17(4): 360-363.
摘要:
图像是传送信息的重要工具,植物病害的症状及病原图在植物病理学教学、科研、推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将图像数字化能实现图像的各种信息处理。文中就传统的植物病害标本制作、保存和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数字化标本库的意义、基本方法和应用前景。
图像是传送信息的重要工具,植物病害的症状及病原图在植物病理学教学、科研、推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将图像数字化能实现图像的各种信息处理。文中就传统的植物病害标本制作、保存和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数字化标本库的意义、基本方法和应用前景。
2002, 17(4): 364-365.
摘要:
报道了新几内亚凤仙上的一种新病害——新几内亚凤仙凋萎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为害所致。病菌适宜生长温度25~30 ℃.人工接种尚可侵染凤仙花、甜菜和辣椒。
报道了新几内亚凤仙上的一种新病害——新几内亚凤仙凋萎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为害所致。病菌适宜生长温度25~30 ℃.人工接种尚可侵染凤仙花、甜菜和辣椒。
2002, 17(4): 366-369.
摘要:
通过PDA平板对峙试验研究了华南地区17种农作物病原真菌菌株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拮抗关系,结果表明菌丝对峙生长可分为5种类型。稻小黑菌核病菌株与大部分供试菌株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稻黑粒病新月弯孢霉菌株与大部分供试菌株不能共生,花生冠腐病菌株的菌丝能覆盖大部分供试菌株的菌落,茶云纹叶枯病菌株、桑炭疽病菌株和柚子炭疽病菌株的菌落有明显的区别。
通过PDA平板对峙试验研究了华南地区17种农作物病原真菌菌株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拮抗关系,结果表明菌丝对峙生长可分为5种类型。稻小黑菌核病菌株与大部分供试菌株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稻黑粒病新月弯孢霉菌株与大部分供试菌株不能共生,花生冠腐病菌株的菌丝能覆盖大部分供试菌株的菌落,茶云纹叶枯病菌株、桑炭疽病菌株和柚子炭疽病菌株的菌落有明显的区别。
2002, 17(4): 370-371.
摘要:
2000年从云南省楚雄市采到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标本,经病害症状观察,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致病性测定及致死温度测定的结果,基本上与前人[1]报道的相符,其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
2000年从云南省楚雄市采到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标本,经病害症状观察,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致病性测定及致死温度测定的结果,基本上与前人[1]报道的相符,其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
2002, 17(4): 372-374.
摘要:
1999年7月云南省元谋县城郊玉米地发现一种玉米新病害,发病面积大约70 hm2.其典型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密集簇生,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斑。叶鞘上有坏死或腐烂病斑,幼穗腐烂,不实,严重者绝产,颗粒无收。从坏死或腐烂的叶鞘和果穗上可镜检到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纯化培养后,并按柯赫氏法则进行接种试验,病原鉴定为柔弱无枝孢[Acladium tenellum ( Berk. Curt.) Subram. comb. nov.]。本文对病害症状、病原形态、发病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研究, 确定该病为玉米一种新病害。
1999年7月云南省元谋县城郊玉米地发现一种玉米新病害,发病面积大约70 hm2.其典型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密集簇生,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斑。叶鞘上有坏死或腐烂病斑,幼穗腐烂,不实,严重者绝产,颗粒无收。从坏死或腐烂的叶鞘和果穗上可镜检到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纯化培养后,并按柯赫氏法则进行接种试验,病原鉴定为柔弱无枝孢[Acladium tenellum ( Berk. Curt.) Subram. comb. nov.]。本文对病害症状、病原形态、发病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研究, 确定该病为玉米一种新病害。
2002, 17(4): 375-376.
摘要:
报道无枝孢属一国内新记录种:柔弱无枝孢[Acladium tenellum (Berk. Curt.) Subram.], 寄生在禾本科(Gramineae)的玉米(Zea mays L.)的茎和叶上。新记录种有描述和附图。研究的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报道无枝孢属一国内新记录种:柔弱无枝孢[Acladium tenellum (Berk. Curt.) Subram.], 寄生在禾本科(Gramineae)的玉米(Zea mays L.)的茎和叶上。新记录种有描述和附图。研究的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2002, 17(4): 377-379.
摘要:
田间调查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玉米品种间感病性有差异,病残组织可在四川省田间自然越冬,多雨、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玉米于苗期即可发病,穗期病情达到最高峰,成熟期病情趋于稳定。
田间调查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玉米品种间感病性有差异,病残组织可在四川省田间自然越冬,多雨、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玉米于苗期即可发病,穗期病情达到最高峰,成熟期病情趋于稳定。
2002, 17(4): 380-382.
摘要:
1996~2000年对四川省培育的棉花新品种进行了抗枯、黄萎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90份参加抗枯萎病性鉴定的品种中,抗病、耐病和感病所占比例分别为78.6 %,16.2%和5.2%;281份参加抗黄萎病性鉴定的品种中,抗病、耐病和感病所占比例分别为25.3%,34.5%和40.2%.通过抗性鉴定,推荐的双抗病新品种川棉239和川棉243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获国家品种审定,抗病新品种川棉45,川杂8号、川杂9号、川杂11号和川优1号获四川省品种审定。
1996~2000年对四川省培育的棉花新品种进行了抗枯、黄萎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90份参加抗枯萎病性鉴定的品种中,抗病、耐病和感病所占比例分别为78.6 %,16.2%和5.2%;281份参加抗黄萎病性鉴定的品种中,抗病、耐病和感病所占比例分别为25.3%,34.5%和40.2%.通过抗性鉴定,推荐的双抗病新品种川棉239和川棉243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获国家品种审定,抗病新品种川棉45,川杂8号、川杂9号、川杂11号和川优1号获四川省品种审定。
2002, 17(4): 383-385.
摘要:
选用国家专利产品99植宝,对人工接种的油菜病毒病(Tumv),从发病初期开始用不同浓度叶面喷雾2~3次,以300倍500倍液最好,300倍盆栽防制效果87.5%~89.9%,大田85.1%~92.3%;500倍盆栽75%~84.8%,大田88.5%~90.9%,均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效果等于或略好于对照药病毒王300倍、500倍液。
选用国家专利产品99植宝,对人工接种的油菜病毒病(Tumv),从发病初期开始用不同浓度叶面喷雾2~3次,以300倍500倍液最好,300倍盆栽防制效果87.5%~89.9%,大田85.1%~92.3%;500倍盆栽75%~84.8%,大田88.5%~90.9%,均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效果等于或略好于对照药病毒王300倍、500倍液。
2002, 17(4): 386-388.
摘要:
用稀释平板法对51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的丹参、川红花等10种主要川产道地中药材根际土样分离到62个木霉菌株;木霉种群以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为主,其次是桔绿木霉(T. citrinoriride)和拟康氏木霉(T. pseudokoningii)等。对峙法培养结果表明,木霉菌株T23,T56,T45对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初步研究了T23 ,T56在田间对中药材的防病作用,木霉处理不仅能显著提高川红花、丹参的出苗率,且对其幼苗具有促生作用,对川红花枯萎病和丹参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均达50%以上。
用稀释平板法对51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的丹参、川红花等10种主要川产道地中药材根际土样分离到62个木霉菌株;木霉种群以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为主,其次是桔绿木霉(T. citrinoriride)和拟康氏木霉(T. pseudokoningii)等。对峙法培养结果表明,木霉菌株T23,T56,T45对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初步研究了T23 ,T56在田间对中药材的防病作用,木霉处理不仅能显著提高川红花、丹参的出苗率,且对其幼苗具有促生作用,对川红花枯萎病和丹参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均达50%以上。
2002, 17(4): 389-392.
摘要:
从云南省不同烟区采集不同生态条件的土壤标样,用土壤稀释平板法和叶片诱饵法分离烟草疫霉并进行群体数量及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不同生态的土壤中烟草疫霉群体数量及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连作田、低湿地、感病品种栽种地等土壤中烟草疫霉的群体数量大于轮作田、高燥地、抗病品种地等土壤中的群体数量;偏酸性土壤中的烟草疫霉群体数量较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中的病菌群体数量大;根际土的烟草疫霉群体数量随距离根部的增加而减少。黑颈病田间发病率与土壤中烟草疫霉的群体数量呈正相关性。弄清土壤中烟草疫霉的群体数量及其田间群体分布规律,有助于烟草种植规划的制定、黑胫病的预测与防治。
从云南省不同烟区采集不同生态条件的土壤标样,用土壤稀释平板法和叶片诱饵法分离烟草疫霉并进行群体数量及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不同生态的土壤中烟草疫霉群体数量及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连作田、低湿地、感病品种栽种地等土壤中烟草疫霉的群体数量大于轮作田、高燥地、抗病品种地等土壤中的群体数量;偏酸性土壤中的烟草疫霉群体数量较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中的病菌群体数量大;根际土的烟草疫霉群体数量随距离根部的增加而减少。黑颈病田间发病率与土壤中烟草疫霉的群体数量呈正相关性。弄清土壤中烟草疫霉的群体数量及其田间群体分布规律,有助于烟草种植规划的制定、黑胫病的预测与防治。
2002, 17(4): 393-394.
摘要:
田间调查的结果表明,番茄早疫病在西藏的林芝地区温室发生严重。发病初期在5月上旬,发病高峰期在7~8月,这与该病发生需要高温、高湿相一致。一般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病情轻。
田间调查的结果表明,番茄早疫病在西藏的林芝地区温室发生严重。发病初期在5月上旬,发病高峰期在7~8月,这与该病发生需要高温、高湿相一致。一般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病情轻。
2002, 17(4): 395-396.
摘要:
试验用蚕豆枯萎病菌毒素液进行对蚕豆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毒害作用的研究。病菌毒素液用枯萎病菌培养液经多层纱布过滤,在60 ℃水浴锅中加热10 min,再用6 000 r/min离心20 min获得。测试结果,病菌毒素液对蚕豆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根生长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在同一浓度下,感病品种受到的毒害比抗病品种强。对不同种植物幼苗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一定浓度的病菌毒素液对各种植物幼苗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表明蚕豆枯萎病菌毒素属于非专化性毒素。
试验用蚕豆枯萎病菌毒素液进行对蚕豆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毒害作用的研究。病菌毒素液用枯萎病菌培养液经多层纱布过滤,在60 ℃水浴锅中加热10 min,再用6 000 r/min离心20 min获得。测试结果,病菌毒素液对蚕豆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根生长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在同一浓度下,感病品种受到的毒害比抗病品种强。对不同种植物幼苗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一定浓度的病菌毒素液对各种植物幼苗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表明蚕豆枯萎病菌毒素属于非专化性毒素。
2002, 17(4): 397-399.
摘要:
记述了云南省毛叶枣上的炭疽病、白粉病、树干干腐病、灰霉病、僵果病、煤烟病、黑斑病、疫病和根朽病等9种真菌性病害和缺镁、缺硼、缺铁等3种缺素症。
记述了云南省毛叶枣上的炭疽病、白粉病、树干干腐病、灰霉病、僵果病、煤烟病、黑斑病、疫病和根朽病等9种真菌性病害和缺镁、缺硼、缺铁等3种缺素症。
2002, 17(4): 400-401.
摘要:
报道云南香石竹3种病害,它们是香石竹灰斑病(Cladosporium echinulatum),香石竹黑斑病(Stemphylium sarciniiforme)和香石竹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javanica)。
报道云南香石竹3种病害,它们是香石竹灰斑病(Cladosporium echinulatum),香石竹黑斑病(Stemphylium sarciniiforme)和香石竹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javanica)。
2002, 17(4): 402-404.
摘要:
通过3年的调查和试验,摸清了云南省丽江县大棚三色堇病害的种类,对三色堇茎腐病、灰霉病、链格孢叶斑病、柱隔孢叶斑病、花叶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色堇病害防治对策。
通过3年的调查和试验,摸清了云南省丽江县大棚三色堇病害的种类,对三色堇茎腐病、灰霉病、链格孢叶斑病、柱隔孢叶斑病、花叶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色堇病害防治对策。
2002, 17(4): 405-407.
摘要:
对烯唑醇防治香蕉叶斑病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烯唑醇对香蕉叶斑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而且对香蕉生长没有抑制作用,是一个防治香蕉叶斑病优良的杀菌剂,值得在香蕉生产上推广应用。
对烯唑醇防治香蕉叶斑病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烯唑醇对香蕉叶斑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而且对香蕉生长没有抑制作用,是一个防治香蕉叶斑病优良的杀菌剂,值得在香蕉生产上推广应用。
2002, 17(4): 408-410.
摘要:
山葵是原产于日本的珍贵香辛料植物,它以其独特的香、辛、甘及粘等特色风味而傲居其它香辛料作物,是日本重要的传统调味品及蔬菜作物。用山葵为原料制成的蔬菜或调味品的商品制品,正越来越受到亚洲各国和世界其它地区人们的喜爱。新近的研究结果显示,山葵还具有防癌、杀菌及保健等用途。本文概述了山葵在开发利用、栽培技术及有关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山葵是原产于日本的珍贵香辛料植物,它以其独特的香、辛、甘及粘等特色风味而傲居其它香辛料作物,是日本重要的传统调味品及蔬菜作物。用山葵为原料制成的蔬菜或调味品的商品制品,正越来越受到亚洲各国和世界其它地区人们的喜爱。新近的研究结果显示,山葵还具有防癌、杀菌及保健等用途。本文概述了山葵在开发利用、栽培技术及有关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2002, 17(4): 411-413.
摘要:
毛叶枣在我国正处于大发展阶段,现还只是单纯的鲜果开发,尚未进行果实的深加工、果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本文分析了毛叶枣的可利用价值,目前的现状及潜在的市场问题,提出了果实的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的设想。
毛叶枣在我国正处于大发展阶段,现还只是单纯的鲜果开发,尚未进行果实的深加工、果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本文分析了毛叶枣的可利用价值,目前的现状及潜在的市场问题,提出了果实的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