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卷2期
显示方式: |
1991, 6(2): 65-69.
摘要:
本研究表明水稻品种不同,直链淀粉累积所要求的灌浆期最适温度也不同,大致上是籼稻高于粳稻。灌浆结实期的温度与最适气温偏差越小,越有利于直链淀粉的累积。研究还表明:灌浆前期的温度状况与稻米直链淀粉累积的关系较为密切。并建议把水稻灌浆前期的温度状况作为评价水稻直链淀粉累积气温适宜与否的指标。
本研究表明水稻品种不同,直链淀粉累积所要求的灌浆期最适温度也不同,大致上是籼稻高于粳稻。灌浆结实期的温度与最适气温偏差越小,越有利于直链淀粉的累积。研究还表明:灌浆前期的温度状况与稻米直链淀粉累积的关系较为密切。并建议把水稻灌浆前期的温度状况作为评价水稻直链淀粉累积气温适宜与否的指标。
1991, 6(2): 70-73.
摘要:
利用国际稻(IRRI)品种IR26的株型、抗性与具有云南地方软米毫木西亲缘的[(毫木西×科3)×(IR29×BP蛋白种)]中间材料杂交,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软米品系—滇黎401。滇黎401对滇一型和滇四型籼稻不育系有较好的恢复力。
利用国际稻(IRRI)品种IR26的株型、抗性与具有云南地方软米毫木西亲缘的[(毫木西×科3)×(IR29×BP蛋白种)]中间材料杂交,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软米品系—滇黎401。滇黎401对滇一型和滇四型籼稻不育系有较好的恢复力。
1991, 6(2): 74-79.
摘要:
经过3年的研究,初步明确了HPGMR在昆明和元谋能通过正常的育性转换。并对配组效果进行了观察研究。筛选出几个具较强优势的组合。
经过3年的研究,初步明确了HPGMR在昆明和元谋能通过正常的育性转换。并对配组效果进行了观察研究。筛选出几个具较强优势的组合。
1991, 6(2): 80-85.
摘要:
用13个水稻品种与广谱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用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1,ZB13,ZC13,ZD1,ZE1,ZF1,ZG1)分别对亲本、F1和F2代植株进行接种测定,分析13个品种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94.5%抗性呈显性,5.5%抗性呈隐性。13个品种对2个测试小种的抗性多数受一对或两对显性基因控制(3:1或15:1),少数受两对抑制基因控制(13:3)或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9:7)以及三对显性基因控制(63:1)。基因分析结果还表明,13个品种至少各含有两对不尽相同的抗瘟性基因。故认为,品种属于不同的抗源。就抗病品种作母本或父本情况看,稻瘟病抗性属细胞核遗传。
用13个水稻品种与广谱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用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1,ZB13,ZC13,ZD1,ZE1,ZF1,ZG1)分别对亲本、F1和F2代植株进行接种测定,分析13个品种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94.5%抗性呈显性,5.5%抗性呈隐性。13个品种对2个测试小种的抗性多数受一对或两对显性基因控制(3:1或15:1),少数受两对抑制基因控制(13:3)或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9:7)以及三对显性基因控制(63:1)。基因分析结果还表明,13个品种至少各含有两对不尽相同的抗瘟性基因。故认为,品种属于不同的抗源。就抗病品种作母本或父本情况看,稻瘟病抗性属细胞核遗传。
1991, 6(2): 86-92.
摘要:
玉米螟普遍发生严重危害玉米。1988年至1990年,作者对丽江县玉米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种类为亚洲玉米螟(Qstrinia furnacalis)和丽江麻螟新亚种(Qstrinia zealis lijiangensis ssp. ncv.)后者的寄主植物除大麻外,还危害玉米。是我省首次报导危害玉米的新亚种及国内分布新记录。该种雄虫中足胫节增厚具有深槽和与胫节等长的毛撮,雄虫外生殖器抱器腹具刺区显著短于无刺区,端刺有密集组。两种玉米螟每年发生一代。玉米被害株率为8.3%~34.4%;大麻为46%~94%。本文对丽江麻螟新亚种主要外部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并撰写了两种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
玉米螟普遍发生严重危害玉米。1988年至1990年,作者对丽江县玉米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种类为亚洲玉米螟(Qstrinia furnacalis)和丽江麻螟新亚种(Qstrinia zealis lijiangensis ssp. ncv.)后者的寄主植物除大麻外,还危害玉米。是我省首次报导危害玉米的新亚种及国内分布新记录。该种雄虫中足胫节增厚具有深槽和与胫节等长的毛撮,雄虫外生殖器抱器腹具刺区显著短于无刺区,端刺有密集组。两种玉米螟每年发生一代。玉米被害株率为8.3%~34.4%;大麻为46%~94%。本文对丽江麻螟新亚种主要外部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并撰写了两种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
1991, 6(2): 93-97.
摘要:
1987年在云南省寻甸、玉溪、禄劝调查板栗象甲时发现一种鞘翅上有两个斑纹的栗实象,与文献记载的栗实象甲形态完全不同,经鉴定为二斑栗象(Curculio bimaculatus Faust),该虫系国内分布新记录。作者于1987~1989年对该虫形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是国内首次对该虫较详细的研究报告。
1987年在云南省寻甸、玉溪、禄劝调查板栗象甲时发现一种鞘翅上有两个斑纹的栗实象,与文献记载的栗实象甲形态完全不同,经鉴定为二斑栗象(Curculio bimaculatus Faust),该虫系国内分布新记录。作者于1987~1989年对该虫形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是国内首次对该虫较详细的研究报告。
1991, 6(2): 98-104.
摘要:
本文旨在探索昆明地区奶牛临床乳房炎的病原特点,为本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987~1990年期间,对昆明地区4个农场和个体户的93例临床型乳房炎的306份乳样进行了病原的分离与鉴定。从这些乳样共检出15个科,23个属的30种病原,共113株。其中包括主要病原81株,检出率为87.1%(81/93),混合感染病原32株,混合感染率为39.5%(32/81),培养阴性率为12.9%(12/93)。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在雨季发病率最高;年龄以3~6岁的牛发病率最高;在发病乳室中,以后乳室,尤其是右后乳室较为多见。
本文旨在探索昆明地区奶牛临床乳房炎的病原特点,为本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987~1990年期间,对昆明地区4个农场和个体户的93例临床型乳房炎的306份乳样进行了病原的分离与鉴定。从这些乳样共检出15个科,23个属的30种病原,共113株。其中包括主要病原81株,检出率为87.1%(81/93),混合感染病原32株,混合感染率为39.5%(32/81),培养阴性率为12.9%(12/93)。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在雨季发病率最高;年龄以3~6岁的牛发病率最高;在发病乳室中,以后乳室,尤其是右后乳室较为多见。
1991, 6(2): 105-109.
摘要: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荞麦生产的现状、研究成果,并结合云南特点对如何开发利用荞麦资源、提高养麦产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荞麦生产的现状、研究成果,并结合云南特点对如何开发利用荞麦资源、提高养麦产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1991, 6(2): 110-115.
摘要:
作者应用直接从丝状线虫子宫中取出微丝蚴,让蚊子通过动物膜吸血获得感染的简新方法,研究了指形丝状线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发育过程。结果证明:该方法获得的微丝蚴与自然宿主血液中的微丝蚴有相同的生物学活性,在蚊体内可经各期幺玎虫的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接种试验动物,可导致脑脊髓丝虫病。
作者应用直接从丝状线虫子宫中取出微丝蚴,让蚊子通过动物膜吸血获得感染的简新方法,研究了指形丝状线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发育过程。结果证明:该方法获得的微丝蚴与自然宿主血液中的微丝蚴有相同的生物学活性,在蚊体内可经各期幺玎虫的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接种试验动物,可导致脑脊髓丝虫病。
1991, 6(2): 116-121.
摘要:
本研究通过CIEP试验在血清中查到特异性循环抗体、免疫荧光和免疫过氧化物酶(IF和IP)染色检出肺组织存在多量IgG和S.T.孢子残留物以及ANAE染色结果表明:在S.T.的致病过程中存在Ⅲ和Ⅳ型变态反应。试验结果还暗示:无机尘有可能做为免疫佐剂而促进有机尘致病机理中的Ⅲ型变态反应。
本研究通过CIEP试验在血清中查到特异性循环抗体、免疫荧光和免疫过氧化物酶(IF和IP)染色检出肺组织存在多量IgG和S.T.孢子残留物以及ANAE染色结果表明:在S.T.的致病过程中存在Ⅲ和Ⅳ型变态反应。试验结果还暗示:无机尘有可能做为免疫佐剂而促进有机尘致病机理中的Ⅲ型变态反应。
1991, 6(2): 122-123.
摘要:
冬虫夏草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药材之一,具有益肺肾,补精髓、止血化痰的功效,是滋补强壮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还具有扩张气管、镇静、降血压、强心和抗癌苗头等作用。主产于云南、四川、西藏和青海等省区海拔3500~5000m的草甸。虫草蝙蝠蛾幼虫及预蛹为虫草真菌(Cordyceps sinesis)寄生形成冬草夏草。关于冬虫夏草和虫草蝙蝠蛾幼虫的氨基酸含量已有过分析,而虫草蝙蝠蛾 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ur 2~6龄虫及预蛹的氨基酸含量,目前尚无报道。
冬虫夏草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药材之一,具有益肺肾,补精髓、止血化痰的功效,是滋补强壮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还具有扩张气管、镇静、降血压、强心和抗癌苗头等作用。主产于云南、四川、西藏和青海等省区海拔3500~5000m的草甸。虫草蝙蝠蛾幼虫及预蛹为虫草真菌(Cordyceps sinesis)寄生形成冬草夏草。关于冬虫夏草和虫草蝙蝠蛾幼虫的氨基酸含量已有过分析,而虫草蝙蝠蛾 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ur 2~6龄虫及预蛹的氨基酸含量,目前尚无报道。
1991, 6(2): 124-125.
摘要:
作者对云南枣叶黑斑进行了研究,其病原菌为枣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jujudae(Chowdhury) A Z M N A Khan & S Shamsi]。文中对该菌进行了形态描述及绘图,并对学名的鉴定进行了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作者对云南枣叶黑斑进行了研究,其病原菌为枣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jujudae(Chowdhury) A Z M N A Khan & S Shamsi]。文中对该菌进行了形态描述及绘图,并对学名的鉴定进行了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1991, 6(2): 126-128.
摘要:
《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第四集,土坝的震害规律和抗震设计问题一文认为影响土坝震害的主要因素是坝高和震中距,并以通海地震、海城地震等116座土坝的震害调查,作出附图。文中写道:根据附图的资料可以发现如下的趋势,对于7至8级的地震,当震中距小于20km时,如果坝高 H5+1.67L (1) 时,土坝一般不会产生严重震害,最可能产生一般震害。
《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第四集,土坝的震害规律和抗震设计问题一文认为影响土坝震害的主要因素是坝高和震中距,并以通海地震、海城地震等116座土坝的震害调查,作出附图。文中写道:根据附图的资料可以发现如下的趋势,对于7至8级的地震,当震中距小于20km时,如果坝高 H5+1.67L (1) 时,土坝一般不会产生严重震害,最可能产生一般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