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017-10-18)[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2.
|
[2]
|
赵旭东. 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 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J]. 中国社会科学, 2008(3): 110.
|
[3]
|
鲁迅. 祝福[J]. 东方杂志, 1924, 21(6): 97.
|
[4]
|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 李大钊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87.
|
[5]
|
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8-19, 181, 371, 368-370.
|
[6]
|
曲直生. 从乐观方面观察中国的农业及农村问题[N]. 益世报, 1934-03-03(11).
|
[7]
|
陈醉云. 复兴农村对策[J]. 东方杂志, 1933, 30(13): 112.
|
[8]
|
佚名. 《大地》编者语[J]. 东方杂志, 1932, 29(1): 75.
|
[9]
|
佚名. 编辑后记[J]. 中国经济, 1933, 1(4-5): 1.
|
[10]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1893—1949):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179.
|
[11]
|
宋恩荣. 晏阳初全集: 第1卷[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94.
|
[12]
|
廷黻. 跋燕先生的论文[J]. 独立评论, 1933, 74: 8.
|
[13]
|
董成勋. 中国农村复兴问题[M]. 上海: 世界书局, 1935: 自序.
|
[14]
|
方显廷. 中国经济研究[M]. 长沙: 商务印书馆, 1938: 163.
|
[15]
|
孙本文. 现代中国社会问题: 第3册[M]. 重庆: 商务印书馆, 1944: 7.
|
[16]
|
朱偰. 农村经济没落原因之分析及救济农民生计之对策[J]. 东方杂志, 1935, 32(1): (农)30.
|
[17]
|
佚名. 农民问题与中国的将来[J]. 东方杂志, 1927, 24(16): 3.
|
[18]
|
吉尔伯特•罗兹曼. 中国的现代化[M].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 208.
|
[19]
|
杨开道. 农村问题[M]. 上海: 世界书局, 1932: 14.
|
[20]
|
何思源. 士大夫教育之恶果及教育改造途径: 求生教育[J]. 东方杂志, 1934, 31(6): (教)16.
|
[21]
|
蔡胜. 《东方杂志》与近代中国乡村问题(1918—1937)[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9: 60-61.
|
[22]
|
姜解生. 一九三二年中国农业恐慌底新姿态: 丰收成灾[J]. 东方杂志, 1932, 29(7): 13.
|
[23]
|
吴觉农. 我国今日之食粮问题[J]. 东方杂志, 1932, 29(6): 7.
|
[24]
|
钱俊瑞. 目前恐慌中中国农民的生活[J]. 东方杂志, 1935, 32(1): (农)38.
|
[25]
|
袁聘之. 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问题: 重农重工问题之探讨[J]. 东方杂志, 1935, 32(16): 23.
|
[26]
|
佚名. “世界论坛”导语[J]. 东方杂志, 1929, 26(9): 49.
|
[27]
|
顾复. 晚近农业诸问题[J]. 东方杂志, 1919, 16(8): 129.
|
[28]
|
卜凯. 中国农家经济[M]. 张履鸞, 译.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6: 133, 193, 562.
|
[29]
|
萧铮.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M]. 台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美国: 中文资料中心, 1977: 总序2.
|
[30]
|
张季鸾. 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N]. 大公报, 1931-05-22(01).
|
[31]
|
朱偰. 田赋附加税之繁重与农村经济之没落[J]. 东方杂志, 1933, 30(22): 9.
|
[32]
|
李景汉. 定县社会概况调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3-14.
|
[33]
|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概况[M]. 南京: 金陵大学, 1936: 22.
|
[34]
|
毛泽东. 毛泽东调查文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5-6.
|
[35]
|
薛暮桥, 冯和法. 《中国农村》论文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410-411.
|
[36]
|
杨开道. 我为什么参加农村工作[J]. 民间, 1935, 2(1): 15.
|
[37]
|
方悴农. 农村建设实施纪[M]. 上海: 大华书局, 1935: 序.
|
[38]
|
瞿菊农. 乡村运动的自省与对于社会的要求[J]. 民间, 1936, 3(1): 4.
|
[39]
|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 梁漱溟全集[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 377.
|
[40]
|
章元善. 政府提倡中之合作事业[J]. 合作行政, 1936(4): 3.
|
[41]
|
安徽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工作计划大纲[J]. 安徽农村合作, 1934(创刊号): 2.
|
[42]
|
吴觉农. 中国的农民问题[J]. 东方杂志, 1922, 19(16): 20.
|
[43]
|
从乡村破产说到乡村建设[J]. 乡村建设季刊, 1935(创刊号): 21.
|
[44]
|
上海图书馆. 《申报》读者顾问集[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2: 370.
|
[45]
|
徐宝谦. 乡村建设运动的精神基础[J]. 乡村建设, 1936, 6(3): 2.
|
[46]
|
瞿菊农. 乡村建设运动之过去与将来[J]. 文化先锋, 1944, 3(6): 6.
|
[47]
|
杨开道. 归农运动[J]. 东方杂志, 1923, 20(14): 26.
|
[48]
|
蔡胜. 以“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N]. 安徽日报, 2020-03-04(06).
|
[49]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21.
|